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从学生入学摸底情况看,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程度相差很大,各幼儿园所教的内容不同,对学生常规要求、书写要求也等等不一,有的学生对十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数字书写比较正规,有的学生还不会写十以内的数,有的学生会计算,有的还不会计算,好的学生占班级学生的10%左右,40%左右的学生计算速度较慢,30%左右的学生要用实物和手指才能算出来。还有12%的不会算,面对这种情况,备课时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精心设计教法。针对学生程度的不同,从严要求,区别对待,尽可能让好学生吃饱,让差学生吃得了,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耐心辅导差生,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数学,学习任务。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结构
本册教材共分六个部分:一、准备课;二、妈妈的小帮手。三、走进花果山;四、谁的手儿巧;五海鸥回来了;六、有趣的游戏。七、小小运动会。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简单图形的认识,大多数学生已经接触,但不能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而放松要求,要进一步讲明讲透,加强巩固和复习。
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在10以内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10以内加减法的加深和继续,同时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教材采用了“认识和计算结合”加法和减法穿插进行,并从中出现了“大于号”和“小于号”,注意突出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教材结构符合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原理,符合儿童年龄特征、认识规律,注意促进学习迁移。
三、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熟悉10以内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能够正确、迅速地口算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减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求剩下和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4、使学生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5、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认真地做题,不马虎的习惯。
6、培养书写整洁、准确、正规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
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减法。
五、教学难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解答应用题。
六、教学措施:
针对班级现状,对症下药,保证差生不掉队,具体做法如下:
1、逐步缩小各班学生的差距,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加强差生辅导,改掉学生中存在的不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潦草习惯,加强常规管理和养成教育。
2、采取积极措施。利用多种手段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逐步提高计算能力,使学生脱离实物,正确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对待学生,要采取互帮互学、耐心辅导的方法,使其不掉队,在必要的条件下,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帮助。
七、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限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
2、教学过程要体现开放性
教学过程要体现开放性,提倡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情境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标。
3、教学过程要体现活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开发潜能,理解知识,发展技能,学习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4、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现象,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5、注意学习过程的建构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窗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动手、动脑和相互交流的活动中,通过“做数学”获得再创造的机会,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思考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发展对数学的理解,构建自己的知识。
6、注意评价的改革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态度的发展。评价的手段要多样化,应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结合教科书提供的“我学会了吗”、“丰收园”等栏目,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