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宋朝与大理缓冲地带的昭通乌蛮诸部

宋朝与大理缓冲地带的昭通乌蛮诸部

来源:筏尚旅游网
第36卷 第1期 V01.36 NO.1 昭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aotong University 2O14年2月 Feb.2O14 ●乌蒙论坛 宋朝与大理缓冲地带的昭通乌蛮诸部 傅奠基 (昭通学院管理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摘要:宋代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羁縻统治,上承汉唐“因俗而治”的观念,下启元明清土司制。两宋时期昭通 境域大部分属戎、泸二州所辖羁縻区域。史称“叙州三路蛮”,即马湖董蛮、南广蛮、石门蕃部。叙州三路蛮与宋 的关系较为松散,而与大理东川郡属乌蛮各部血缘相近。这些生息于宋与大理缓冲地带的昭通乌蛮部族,有时 既听命于宋朝又臣服于大理,但多数时间处于自我发展的独立状态。 关键词:宋朝; 大理; 昭通; 乌蛮; 羁縻 中图分类号:K297.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7408(2014)01—0001—08 宋朝自开国以来,北方征战不断,与辽、西夏、 金、蒙古长期对峙,羁縻州县的设置多见于西南地 区,而云南已为大理政权所占据,故羁縻区域主要 分布于荆湖北路、夔州路、成都路、梓州路、广南西 路等地,大致相当于今两湖、四川、广西、贵州等省 德三年,平孟昶。五年,知西南夷南宁州蕃落使龙 彦瑶等遂来贡,诏授彦瑶归德将军、南宁州刺史、 蕃落使”。这种继续册封部族首领管理当地的做 法,基本维持了西南原有的政治秩序。宋代在少 数民族区域只设羁縻州,未置羁縻府,另有性质相 近的溪洞(峒)。《桂海虞衡志》说:“自唐以来内 附,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 洞。”宋朝的羁縻统治,上承汉、唐“因俗而治”的观 区。《宋史・蛮夷传》说: 唐末,诸酋分据其地,自为刺史。宋兴,始通中国,奉 正朔,修职贡。……务在羁縻,不深治也。 宋初,汲取唐朝边衅不断的教训,对待边疆少 数民族,大体以“不生事”为基调,推行相对温和的 民族政策。赵匡胤曾告诫赴任泸州知州的钱文敏 说:“泸州近蛮境,尤宜抚绥。苟有一毫侵民,朕必 不赦。”太平兴国四年(979),西南蛮夷“寇抄边 境”,西川转运使许仲宣亲往劝谕,“夷人皆率服”。 念,下启元、明、清的土司制度,在中国政区史上有 过深远的影响。 一、宋代的羁縻区域及其安边之策 宋灭北汉后,基本恢复了唐后期的疆域,但尚 未有效控制因五代分裂而脱离中央王朝的西南少 数民族地区。直到北宋后期的熙宁、大观年间,经 《宋会要辑稿》载,真宗景德年间,嘉州犍为县民因 伐木开道路与南蛮相杀伤,帝以“蜀郡久安,不欲 生事”,诏“益州谕缘边居民,无得采伐林箐以为道 路与蛮人交争”。真宗还曾下诏说: 朕常诫边臣,无得侵扰外夷,若自相杀伤,有本土之 法,苟以国法绳之,则必致生事。羁縻之道,正在于此。 (《宋会要辑稿・蕃夷》) 过多次征伐和“招抚”之后,才设置了经制州县或 羁縻州。对此,刘复生指出,无羁縻州不等于不实 行羁縻统治,羁縻统治形式的多元化正是宋代边 疆民族政策的一个特点。l_1] 《宋史・地理志》载,成都府路之黎州领羁縻 州54,雅州44,茂州1O,威州2;梓州路叙州领30, 宋朝对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多以原官授之, 泸州18;夔州路绍庆49,重庆府1;广南西路邕州 左右江一带设羁縻州44,融州1,庆远州1O。又 其情形正如赵升《朝野类要・羁縻》所云:“荆广川 峡、溪洞诸蛮,及部落蕃夷受本朝官封而时有进贡 者,本朝悉制为羁縻州。”《宋史・蛮夷传》载:“乾 收稿日期:2013一10—10 据《元丰九域志》记载,两宋荆湖北路新增羁縻州 38。加上其他零星建置,宋代的羁縻州、县、洞总 作者简介:傅奠基(1966一 ),男,云南昭通人,教授,学士,主要从事文化地理与区域地理研究。 ・ 1 ・ 第36卷 昭通学院学报 2014年(总第152期) 数当在350以上,不足唐代之半。 宋朝对西南民族地区部落首领的册封,大多 沿用唐、五代的官制,又参以各族习俗相沿之称。 至道元年(995),黔南龙汉琥遣使龙光进率西南群 柯各部贡方物,太宗亲自召见,询其地理风俗,令 作本国歌舞,从者千余人皆授将军、郎将、司戈及 甲头王子、刺史、判官、长史、司马等职,并封龙汉 琬为宁远大将军、归化王。 庆历二年(1042),乌蛮罗氏首领得盖以其所 居之地旧称姚州为由,向宋政府提出“愿得州名以 长夷落”的要求,宋封其为姚州刺史。唐时曾在今 云南姚安设置过羁縻“姚州”,而得盖所领之姚州 位于今贵州大方。对此,《武经总要》认为盖所居 之姚州属“侨立”,即唐“姚州”被南诏所破后徙置, 龙氏南宁州亦当如此。罗氏部族,最早游于旄牛 徼外。一世主名蒙趣,始居邛之卤,因号卤氏,转 日罗氏。罗氏闽君二世济火受封罗甸国王,世领 其地,即今云南东川及其以东地区。王玉燕认为: “得盖为罗氏第五十一世,名阿阔额某(一作得益, 作盖者形误),额某之孙,始号鬼主,因称罗氏鬼 国。”l2 《资治通鉴长编》谓:“得盖死,其子窃号罗 氏鬼主”。鬼主死后,其子仆夜仍袭鬼主称号,但 势衰力弱已无法号令诸部。此时,其部族中出现 了斧望个恕、晏子两个势力强劲的首领。“宴子距 汉地绝远,犹有清井之阻,斧望个恕近纳溪,以舟 下不过半日。” 神宗时(1O68--1o86),个恕、晏子二部势力已 侵入泸南僚人居住地,逼近长江南岸,“擅劫晏州 山外六姓及纳溪二十四姓生夷”。此事上报朝廷 后,宰相王安石认为若要“绝其兼并之谋”,应“抚 二酋以王命”,他说:“缘斧望个恕羁旅,能略有生 夷自立,必粗有才略,或是豪杰,若不羁縻,任其并 吞,以彼生夷不难并制,遂致强大,即为一方边 患。”遂封仆夜知羁縻姚州,个恕知羁縻归徕州(今 叙永、威信一带)。《宋史・蛮夷传》说: 熊本……遣人说诱招纳。于是晏子、斧望个恕及仆 射皆愿入贡,受王命。晏子未及受命而死,乃以个恕知归 徕州,以个恕之子乞弟、晏子之子沙取禄路并为把截将、 西南夷都巡检。 元丰三年(1O8O)乞弟反,宋以十万人马讨平 其地;五年,以归徕州赐罗氏鬼主。“自是泸夷震 慑,不复为边患”,乌蛮势力退至纳溪河和南广河 ・ 9 。 上游地带。乞弟死后,其子阿永于政和年间与宋 修好,封为“夷界都大巡检使”,其后裔遂以阿永为 号。元初以“阿永蛮部”设永宁路。宴子四世孙吕 告,助宋征伐卜漏有功,被封为“武略郎、西南蕃部 都大巡检使”,其后裔遂以吕告为号。元朝以“吕 告蛮”之地设芒部路。l3 宋代羁縻政策因时因地而异,诏令性突出,对 归附部族首领封赐名号也不统一。宋兵部官员 说:“溪洞知州、蛮官赐名目,只出官告,其例不 一。”对土官承袭制定了相应的法律程序。“合行 承袭之人”的身份,须是夷官的“子孙若弟侄亲党 之当立者”。如遇绝嗣,须由“群酋合议”推举“忠 顺协力之人”,并具名保证后,呈报主管部门。承 袭者一般只能继承其祖先“初补官资”或“纳土初 官。”如南宁州刺史死后,“其国人诣涪州,言南宁 州蕃落使龙彦瑶卒,归德将军武才及八刺史状请 以彦滔子汉瑭为嗣,诏授汉瑭南宁州刺史兼蕃落 使。”有学者指出宋代对土官的册封: 已处在唐代宽松的羁糜政策向元明细密的土司制度 转化过程中。宋朝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羁縻州县地区封 建领主对农奴的隶辖关系,同时注重县、峒等基层羁縻机 构的设置,表明宋朝对羁縻地区的控制较唐朝更为切实 和深入,其管理亦更趋完善。[ 对于西南各民族间的冲突,宋朝廷的基本方 针是以“和断”为主,所谓“蛮夷之俗,羁縻而已,不 欲为之兴师抱怨”。广南西路万安州“黎洞人互相 杀仇,巡检使臣深入诛捕,王卒有战伤者”。真宗 下诏日:“朕累有宣谕,蛮夷相攻,止令和断,不得 擅发兵甲,致其不宁,当令禁止之。”景德元年 (1004),宋以西南诸夷入贡艰难,“人马多毙”,诏 宜州“可就赐恩物”,并令广南西路发兵援之,“勿 抑其意”。 宋朝君臣对西南边疆的各少数民族政权,如 大理、罗甸、自杞、特磨等,基本保持了“不邀功,不 生事,以安静为务”的政策。政和年问(11ll一 1118),黎州知州宇文常言:“画大渡河为境,历百 五十年无西南夷患。虏情携贰,边隙寝开,非中国 之福也。”绍兴二十六年(1156),黎州奏日:“边民 不识兵革,垂二百年”。虽然宋朝力求避免在少数 民族区域引发边衅,但北宋神宗和徽宗两朝在戎、 泸地区却有过几次动静较大的“开边”活动。从大 中祥符元年(1008)江安县夷人杀巡检为“乱”,到 傅奠基 宋朝与大理缓冲地带的昭通乌蛮诸部 第1期 元丰四年(1081)晏州蛮乞弟之“反”被平定,“泸 夷”地区的动乱持续了七十三年。对此,刘复生总 结说: 大中祥符年间对“江安县蛮人”和“晏夷斗望”的镇 压,庆历皇祜时对“洧井夷人”的攻讨,熙宁、元丰问对“晏 《太平寰宇记》所载,当时为宋朝所承袭的唐代戎 州羁縻诸州之情形为: 虽有名额,元无城邑,散在山洞,不常其居。抚之难 顺,扰之易动。其为刺史,父子相继,无子即以其党有可 者公举之。……无税赋以供官,每年使司须有优赏,不拘 文法,自古至今,其俗难改。其军设并官中优赏等并废 州六县夷”、纳溪“罗苟夷”以及乌蛮乞弟部的讨捕和追 击,政和年间对 漏之变的扫荡,……在原泸州所属羁縻 州地,熙宁年间南平军之设,大观年间建立纯州、滋州,政 和年间又有祥州的建立以及长宁军的升置,都表现了宋 王朝在泸州及邻近僚人地区的稳步前进。_5 二、戎泸二州所辖昭通境内的羁縻区域 《宋史・地理志》载,潼川府路所领叙州羁縻 州3O,泸州羁縻州18。其中泸州所属纳、蓝、顺、 宋四州“输纳半税”,其余“在边徼溪洞,不伏供 输”;石门路十--'N与马湖路驯、骋、浪川三州“并 无税赋供输州县”;只有南广溪洞部分羁縻州尚听 命于朝庭。戎州(叙州)所辖三十羁縻州为: 建州、照州、献州、南州、洛州、盈州、德州、为州、移 州、扶德州、播朗州、筠州、武昌州、志州,已上皆在南广溪 洞;商州、驯州、浪川州、骋州,已上皆在马湖江;协州、切 骑州、靖州、曲江州、哥陵州、品州、柯违州、碾卫州、漓州、 从州、播陵州、钳州,已上皆在石门路。 上述各州均为唐代所置,据郭声波研究,南广 溪洞诸州位于昭通市境内者有13州:照州(彝良 牛街,唐称镜州)、献州(镇雄芒部,唐称敦州)、南 州(镇雄五德)、洛州(盐津庙坝)、盈州(镇雄牛 场)、德州(彝良角奎)、扶德州(威信县东部)、为州 (威信扎西)、移州(盐津牛寨)、筠州(彝良洛旺 县)、连州(从筠州析出,镇雄木卓)武昌州(巧家金 塘)、志州(大关天星);石门路位于昭通境内者有 5州:曲州、靖州位于今昭阳区,钳州(大关高桥)、 滴州(巧家老店)、播陵州(彝良荞山)_6]马湖路四 州位于金沙江两岸,有部分在昭通永善、绥江 境内。 唐代在西南地区“招慰羌戎”、“招抚夷僚”所 置羁縻州,入宋后大多名存实亡,“荒梗不通”。 《太平寰宇记》说,戎州“元管蛮夷州县,今并废,存 而不去者,要知古迹而已”。石门路12州,亦不过 “相承在图经上标名额耳”。事实上,列目于《太平 寰宇记》、《武经总要》、《元丰九域志》,属于成都府 路黎、雅--')H和梓州路泸州、戎州的羁縻州县,北 宋初年已成为“古迹”,并非当时仍有此建置。[7 据 多时。 宋真宗时镇压“泸夷”斗望反叛,只有“移、悦” 等l1州肯与宋军合作。《资治通鉴长编》载谏官 余靖言:“臣窃闻戎、泸二郡,旧管羁縻四十余州, 皆以土豪累世承袭,为其刺史。今之听朝命者,十 不存一。” 唐代泸州“元管溪洞羁縻州”十六。《舆地纪 胜》谓:“泸控西南诸夷,远逮爨蛮,最为边隅重 地。”宋时居于戎州、泸州徼外的少数民族,史称 “泸夷”。其部族“杂种夷僚散居溪谷中”。其中主 要包含有乌蛮与僚人两支。乌蛮宋初则主要分布 于泸州南部地区,永宁河、南广河上源地区,即今 滇东北镇雄,黔西毕节和川南叙永、古蔺等地。此 外,位于戎州西部、南部的殷、总、敦三州,亦为乌 蛮区域。“泸夷”中属于乌蛮者与大理关系密切。 《明史・土司传》追叙其渊源关系: 东川(即闰畔部)、茫部诸夷,种皆出于罗罗,厥后子 姓藩衍,各立疆场,乃异其名日东川、乌撒、乌蒙、茫部、禄 肇、水西,无事则互起争端,有事则相救相援。 “泸夷”中属僚人者,史籍或称“蛮”或称“夷”、 “僚”。《新唐书・南蛮传》日:“戎、泸问有葛僚,居 依山谷林箐,逾数百里,俗喜叛,州县抚视不至,必 令党数千人持排而战。”僚人为农耕民族,分布于 泸州以南长江南岸的南广河、清水(长宁河)、纳溪 水(永宁河)、赤水、焚溪(綦江)等流域。其各部 “夷落相望”,互不相统。除姚州外,泸州所领羁縻 州主要为僚人区域。李京《云南志略》记“土僚 蛮”: 叙州南、乌蒙北皆是。男子及十四五,则左右击去两 齿,然后婚娶。……人死,则以棺木盛之,置于千仞巅崖 之上,以先坠者为吉。 川南著名的盐井——清井位于泸、戎二州少 数民族聚居的腹心区。宋朝于此置洧井监(今长 宁双河镇),隶泸州。《宋史・蛮夷传》云:“清井监 者,在夷地中,朝廷置吏领之,以拊御夷众,或不得 人,往往生事。”北宋时洧井地区羁縻州夷僚多次 起兵攻夺监城,杀监官,根本原因即在于反对朝廷 ・ 3 ‘ 第36卷 昭通学院学报 2014年(总第152期) 对洧井盐利的独占。l_8 史载,“清井牢盆之利,汉夷 争之,乍服乍叛,乞于政和百二十年。”(《四川通 志》卷35,蒲果《忠j;占祠记》)真宗时期,江安县夷 劫掠戎州,与宋相抗长达两年。事平不久,晏州多 刚县夷复劫清井监,与宋兵激战至十余次,“为官 军大败”。至仁宋时,清井监蛮屡次攻打三江诸 处,官府或诱降,或捕击。神宗即位,“泸夷”反宋 达到高潮,武力冲突持续十余年,朝廷数次派大兵 征讨。 徽宗政和五年(1115),晏州多刚都大首领卜 漏团结十余万众分兵四出,攻围宋诸寨堡,接连得 手,蜀土大震,直至年底,事方平息。大观三年 (1109),南广蛮三部落首领归宋,建滋、纯、祥三正 州,而据《宋史・地理志》所记,则祥州为政和三年 (1113)所建。政和四年(1114),洧井监升置为长 宁军。于是,“纳溪后蓝、顺、宋、纳四州,并安乐、 武都等夷人输款纳租,把拓边界”。《舆地纪胜》 载:“长宁自监升军,环羁縻十州四十六县之地,外 邻蕃蛮,内接泸戎。”政和五年(1115),平“泸南晏 州夷反”后,“诸夷落皆降,拓地环二千里”,于是画 疆亩,募人耕种。宣和三年(1121),包括滋、纯、祥 在内的新设州军因殚费财用而废止。l5l( ” 元丰(1O78—1085)年间,置“泸南沿边安抚 司”,管束“新边”夷人。政和五年(1115),“泸南晏 州夷反”事平后,“泸南沿边安抚司”领泸、叙、长宁 军三郡边事,所隶堡寨官,皆沿边安抚使辟置。自 此,该地羁縻州基本上不复存在或名存实 亡。[5j( " ¨‘开边”行动对西南边疆民族社会产生 了较大冲击和影响,梓州路向泸南一带拓展,政区 范围有所扩大。有学者认为,北宋后期以来,泸、 戎州一带的乌蛮僚人等,不少都融入汉族。 泸州 落来镇,因落来夷居住得名。宣和三年改为怀德 镇,名称之改自然与“落来夷”的汉化不无关系。 南宋与“泸夷”关系趋于平稳。 因北方战事不休,南宋“西马”来源断绝,遂开 南方马市。陆游有诗云:“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 买马西南夷”。官府在雅、黎、叙、泸等州招买“川 马”,在琶、宜等州招买“广马”。泸州知州何悫说: “开场博易,厚以金缯,盖饵之以利,庸示羁縻之 术,意宏远矣”。虽然宋开马市属于别有用心,但 客观上加强了与西南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为了 对付蒙元,南宋有意“结约诸蛮”,对西南各部施以 ・ 。 “怀柔”,累加封赐,在政治上密切了与羁縻部族的 联系;为了防范安南、大理,在军事上亦对羁縻区 域加强了控制。乾道六年(1170),升“泸南沿边安 抚使”为“潼川路安抚使”,而去“沿边”之号。经历 了北宋时期百余年的动荡和冲突后,泸南地区各 民族间的融合已逐步加深,“大抵施、黔、泸、戎一 带,羁縻熟矣”。元初马可波罗沿昭通境内土獠蛮 江(今关河)至叙州时所见情形为:“秃落蛮是东向 之一州,居民是偶像教徒。……有环墙之城村甚 众,并有高山天险。”l1 0l 三、狭缝中的生长——昭通境内乌蛮诸部 地处西南的戎、泸二州所属各羁縻州,为川、 滇、黔三省交汇带,汉代即分属越赢、犍为二郡。 唐、宋时处于中原王朝与南诏、大理两个边疆少数 民族政权之间的权力过渡地带,除僚人所居之外, 其余为乌蛮各部所据。经济基础农牧并存,“邑落 相望,牛马被野”,既种“麻豆黍租”,又产“骏马明 珠”,宋代的“川马”、“广马”大都产于此区。乌蛮 各部,亲戚相依,各立疆场,互通声息,其首领或称 “王子”,或称“鬼主”。大渡河以北有“邛部六姓”, 以勿邓、两林、丰琶为大。川I、滇、黔边境有阿芋、 阿孟、夔山、暴蛮、卢鹿、磨弥敛诸部。滇东则有 “东方黑爨三十七部”。 《宋史・蛮夷传》言,戎州所领30羁縻州的乌 蛮部为“叙州三路蛮”,即马湖董蛮、南广蛮、石门 蕃部。马湖部位于叙州之西,居马湖江,介于“东 蛮”与石门蕃部之间。马湖江即流经永善、雷波以 下的金沙江河段,两岸为商、驯、浪川、骋四州所 属。南广蛮分布于南广河流域,即今四JII高县、筠 连至云南盐津、镇雄一带。南广蛮之西即石门蕃 部,分布于叙州至曲靖石门路沿途各部。从唐代 起就有乌蛮十四姓进入该区域,《新唐书・南蛮 传》日:“咸亨三年(672),昆明十四姓率户二万内 附,析其地为殷州、总州、敦州,以安辑之”。宋代 石门藩部大致处于今云南盐津以南昭通、曲靖、东 川I以及贵州毕节等地。元代于石门路滇东北、黔 西区域设乌撒乌蒙宣慰司。《明史・土司传》说: 乌撒与永宁(今叙永)、乌蒙、沾益、水西诸土官,境土 相连,世戚亲厚,既而各私所亲,彼此构祸,四川乌撒军民 府,云南沾益州,虽滇、蜀异辖,宗派一源。 叙州三路蛮与宋的关系较为松散,而与大理 傅奠基 宋朝与大理缓冲地带的昭通乌蛮诸部 第1期 东川郡属乌蛮各部血缘相近。大理前期,乌蒙、乌 乌蒙、乌撒列入“三十七部”。其注释说: 三十七部名号从大理前期至大理后期一直在使用, 撒、茫布、易娘四部隶于会JiI都督;后期,随着这一 地区乌蛮势力的壮大,设东川郡以领盟畔、绛部、 乌蒙、乌撤、茫布、易溪、易娘诸部,疆界直抵宋朝 戎、泸二州。这些生息于宋与大理缓冲地带的乌 但在三百余年中部的兴、废、分、合,当因时而异,也未必 固定为三十七部的数名,但习惯上以三十七部总称 爨地。[ 蛮,有时既听命于宋朝又臣服于大理,但多数时间 处于自我发展的独立状态。有学者指出,南宋以 “三十七部”后演变为地域名称。《元史・地 理志》载:至元八年(1271),“分大理国三十七部为 降,“泸夷”各部与宋的边境贸易相当频繁,贸易规 模极大,各部也是大理与宋边贸的转手民族,他们 与大理及宋的关系在贸易往来中趋于稳定。_】妇 “乌蛮”源于两汉时期西南夷中的昆明、叟,魏 晋时已经作为一个主要族群活跃于南中。南诏王 室为“乌蛮”族属。其境内乌蛮部势力较大者有阿 芋路、阿猛、夔山、卢鹿蛮、磨弥敛、暴蛮、勿邓等, 各部虽有亲缘关系,但互不统属。除勿邓外,其余 六部合称“东爨乌蛮”,主要集中在滇东地区。《蛮 书》谓:“东爨,乌蛮也。在曲靖州、弥鹿川I、升麻 川,南至步头,谓之东爨。”南诏后期,“乌蛮”各部 先后分化演变成“黎州徼外诸蛮”与“滇东三十七 部”。“黎州激外诸蛮”中,以勿邓最为强盛。《新 唐书・南蛮传》说: 勿邓地方千里,有邛部六姓,一姓白蛮也,五姓乌蛮 也。又有初裹五姓,皆鸟蛮也,居邛部、台登之间……。 又有钦蛮二姓,皆白蛮也,居北谷……。又有粟蛮二姓、 雷蛮三姓、梦蛮三姓,散居黎、茵;、戎数州之鄙,皆隶勿邓。 勿邓南七十里,有两林部落,……其南有丰琶部落,阿诺 二姓隶焉。两林地虽狭,而诸部推为长,号都大鬼主。 《元史・地理志》说邛部州“在大渡河之南,越 离之东北,州治乌弄城。昔么些蛮居之,后仲由蒙 之裔夺其地”。邛部既为仲由蒙(仲牟由)之后,则 必与乌蒙山区乌蛮有同源关系。另据《范成大佚 著辑存》载,邛部川首领蒙备之妻是乌蒙部人。 “滇东三十七部”又称“乌蛮三十七部落”,源 于唐代阿芋路、阿猛、夔山、暴蛮、卢鹿蛮、磨弥敛 等“乌蛮”部落的演变。它们既是大理国时期的部 落名称,又是地方组织,对大理的政治有着重要的 影响。l1 I‘‘滇东三十七部”首载于《滇史》。方国瑜 认为“是书作于明万历年间,即辑录地志之书所说 部名,故多错误,其(校)著者,三十七部在爨地即 东爨、西爨,因明代东爨故地(乌蒙、乌撒、东JII、茫 布)隶属四川I布政司,所辑录者限于云南,故未得 其全。”[1 方国瑜主编《云南郡县两千年》一书把 南、北、中三路,路设达鲁花赤并总管。”北路乌蛮 与三十七部中居于北方的部落有亲缘关系,与南 诏贵族亦结姻亲。《新唐书・南传》言:“乌蛮与南 诏世昏姻,其种分七部落”。其中乌撒、乌蒙、茫 布、盟畔诸部,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蜀汉属朱提 郡,东晋后成为东爨的一部分,南诏后期,东爨乌 撒、乌蒙、茫布、明畔诸部别为一羁縻地区。《水西 安氏本来》自称为“卢鹿部”¨】l_ ・。 ”。卢鹿蛮部落 即后来之团畔。《混一方舆胜览》说:“蛮名盟畔 部,又名大逻甸,蒙氏为东川郡。”《环宇通志》卷六 十九东川府说: 南诏王蒙世隆置东川郡,……后乌蛮髑畔强盛,自号 闰畔部。 南诏建东J JI城于团畔部,大理前期以东川郡 为据点,与各部同列,后期则以东川郡统率乌蒙、 乌撒、茫布、团畔等部。一度时期大理对今昭通一 带乌蛮部族难以控御,故乌蒙、茫布接受了宋朝的 封号。 (一)南广溪洞蛮 南广溪即今南广河,发源于昭通市威信县,北 流经四J mI筠连、珙县、高县、长宁县,于南广镇汇人 长江。“南广蛮”非一特有民族之称,因其濒居于 南广溪而已。Esl(p. 唐代南广溪洞有十六州“并 是诸僚”。宋代泸州所辖羁縻州主要分布于南广 水和清水(长宁河)流域,北望长江,南枕乌蒙,地 处四川I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带,山河相间,环境封 闭,缺乏较大的地貌单元,很难形成较大部落政 权。唯其南部的罗氏鬼国、吕告、阿永三部实力强 劲。原住之僚民,一度被由南面北上的乌蛮部所 征服,并被强迫为其提供赋税。乌蛮势力进抵长 江南岸,在戎、泸地区数次与宋朝发生强烈冲突而 引发战争,直至北宋徽宗时期,才退回到南广河上 源及赤水河两岸。《元史・地理志》说: 乌撒鸟蒙宣慰司,……自昔乌杂蛮居之。今所辖部 六:日鸟撒部、阿头部、易溪部、易娘部、乌蒙部、闰畔部。 其东西又有芒布、阿晟二部。 ・ 5 ・ 第36卷 昭通学院学报 2014年(总第152期) 易奚部,原属宋代的“罗氏鬼国”,其中心区称 为“亦奚卜薛”。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解释 说:“水西部,蛮语亦奚不薛;亦奚,水也;不薛,西 亦引人注目。史载: 盖夷界多巨木,边民嗜利者赍粮深入,为之庸锯。官 禁虽严,而不能止也。板之大者,径六、七尺,厚尺许,若 为舟航楼观之用,则可长三数丈。蛮自载至叙州之江口, 也。”易溪位于茫部东面,即今云南威信和四川叙 永一带。《元混一方舆胜览》所说茫部“本名(为) 易溪部,祖茫布,宋封西南蕃都巡检”,是指其继承 了先祖得盖、吕告受封之职。今镇雄县仍有茫部 与人互市。(《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马湖路三十七部游离于宋与大理之间。另据 《宋史・地理志》载:祥州属戎州,领庆符、来附二 地名,《镇雄县地名志》谓“乌蒙首领阿统及其子芒 部居此得名”。 (二)马湖蛮 汉晋时期,越高郡设马湖县,《华阳国志・蜀 志》载,“马湖县。水通焚道人江”。《水经注》亦 云:“若水至焚道又谓之马湖江。”马湖之名因境内 有龙马湖而得名,岸边水草丰美,多产良马,民间 传说为龙种。汉晋时期为焚人、叟人杂居区。 宋代马湖部“东南接石门,西南接沙溪、虚恨 及黎、雅诸蛮,与吐蕃之境,而北接叙州之商州寨、 宣化县,西接嘉定之赖因、沐川,西北接叙州之宜 宾”。宋初董舂惜为部落酋长,封为德化将军。 《宋史・蛮夷传》云: 西北日董蛮,蛮在马湖江右,古焚侯国也。唐羁縻 驯、骋、浪、商四州之地,其酋董氏。宋初有董舂惜者贡 马,自称马湖路三十七部落都王子。其地北近犍为之沐 川赖因砦,砦随蛮险,蛮数寇抄。 《太平寰宇记》载,驯、骋、浪三州,“在马湖江, 并是蛮,无税输系州县”。另有商州纳税赋,“是 僚”,在州西北293里。《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言: “其民披毡、椎髻,而比屋皆覆瓦如华人之居,饮食 种艺与华同。”又说“胡盐、黎溪、平夷三村,两输汉 蛮之税,谓之两属税户”。 马湖部与宋交往、冲突颇多。南宋时,马湖部 曾数掠嘉州,竟将所夺财物贩于叙州。宋则通过 中马、互市、请受等方式,对其实行羁縻。南宋学 者李心传说: 马湖蛮者,西爨昆明之剐种也。其酋董氏,隶戎州都 督府,国朝开宝中,德化将军董舂惜贡马,诏嘉纳之。太 平兴国中,始市马。(《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南宋“在嘉定则有请税受犒之寨,在叙州则有 中马互市之场”。《宋会要辑稿・蕃夷王》谓:“盖 石门,马湖生蛮所居巢穴皆在蛮江上游,通嘉、眉、 泸、叙蜀江……常年市马,操舟顺流直抵叙州城 下”。宋代马湖蛮“以板来售”,其木材采伐和交易 ・ 6 。 县,后废,并入庆符县。梓州路官员赵通说:“戎州 石门、马湖新民纳土,兴建祥州,并有两县五寨。” 祥州在南广溪的中上游,包括部分石门、马湖“新 民”。 元代在“马湖蛮”所属之地置马湖路总管府, 以土酋安氏袭总管;明洪武初改马湖府,安氏仍为 土府。今昭通盐津黎山“飞来寺”仍立有明天启七 年(1627年)马湖府界碑。嘉靖《马湖府志》卷三 载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户部郎中刘忠为马湖土知 府安鳌所撰《万寿观神像铭文》,引安氏谱碟说: 马湖府治泸水下游,守其土者历代建官虽殊,然皆安 氏子孙,自汉武至今五十八世矣,衣缨之远未有若是其 盛者。[ (三)石门藩部 石门藩部十二州,主要分布于昭通、曲靖及毕 节境内。史载,“其人精悍善战斗,自马湖、南广诸 族皆畏之。盖古浪稽、鲁望诸部也。”其著名者有 乌蒙(今昭阳区、鲁甸)、豳畔(巧家、会泽、东川)、 易娘(彝良),乌撒(威宁)、阿头(赫章)等部。乌蒙 归宋后,首领阿杓封为乌蒙王。乌蒙势力东至乌 撒,西至建昌,南至东川I,北至叙州。元朝设乌撒 乌蒙宣慰司,辖乌撒部、阿头部、易溪部、易娘部、 乌蒙部、豳畔六部。 上述六部是从南诏时期北部“乌蛮”七部中除 勿邓以外的部落发展演变而来。如易娘部即源自 南诏时期的阿旁部落。彝语称水为“易”,至宋朝 时期,居住在朱提江流域的阿旁部落,改称“易 娘”。《宋史・黎州诸蛮》中已出现了“乌蒙蛮”,其 与勿邓等“东蛮”各部紧密相连。《明一统志》载: 唐时乌蛮仲牟由之裔阿统者,始迁于此,至十一世 孙,鸟蒙始强,号乌蒙部。宋时封阿杓为鸟蒙王。 《环宇通志》卷六十九乌蒙府说:“古为嗣敌 甸,乌蒙乃其酋长之祖名,历代相承皆有其地。” 《元史・地理志》“会理州”言:“有蛮名阿坛绛,亦 仲由蒙之遗种。其裔罗于则,得昔陀地居之,取祖 名日绛部。”而“姜州”条又谓“阿坛绛始居圈畔 傅奠基 宋朝与大理缓冲地带的昭通乌蛮诸部 第1期 部”。尤中说:“后来金沙江东南岸的豳畔部贵族 向西北发展势力,统治了原来属于两林部落的氏 族,乃称为绛部。金沙江东岸的今昭鲁一带乌蒙 迁至两林境内,逐渐统治了两林的部分地方,乃称 科部。”¨1 】‘‘阔州”条云: 州治密纳句,古无城邑,乌蒙所居。昔仲由蒙之裔孙 名科居此,因以为部号,后讹为阔。至三十七世孙焚罗 内附。 舆胜览》说“乌撒路,领阿都部,阿都,地名越章。” 从乌撒部中分出之阿都即阿头部,位于今贵州省 赫章县境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宋代昭通境域除水富及绥江部分 为戎州焚道所管辖之外,主要为各乌蛮部族所占 据,其活动主要分布于金沙江,牛栏江,横江及其 支流白水江、洛泽河、洒鱼河流域。今日昭通市镇 《蛮书》卷一说,过鲁望(今鲁甸)至竹子岭, “岭东有暴蛮部落,岭西有卢鹿蛮部落”。竹子岭 雄、威信县境内属芒部(吕告后裔)势力范围,彝良 为易娘部繁衍之地,鲁甸、昭阳区、大关、盐津等地 在今会泽县东北部。岭西之卢鹿蛮部落在今巧 家、会泽、东川一带。《蜀中广记》谓: 古东川甸,乌蛮仲牟由之裔骂弹得之,改日那札那 夷,属南诏,蒙世隆置东川郡,后鸟蛮闰畔部始强,至元中 改为闫畔部,后改为东川,隶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 为乌蒙部所据,巧家为卢鹿部(团畔部)生息之地, 永善、绥江二县是马湖部活动区域。 两宋时期,昭通境内乌蛮诸部的生存空间与 活动地域,恰好处于宋与大理两大政权影响与控 制力量此消彼涨的过渡带上。因此不论政治、经 济还是文化都明显受到二者的影响。但就其部落 发展与社会演进而言,与其说他们受到了宋朝于 岭东之暴蛮部落,至宋元时已演变为乌撒部。 《元史・地理志》说: 乌撒鸟蛮宣慰司,在本部巴的甸。乌撒者,蛮名也, 其部在中庆(今昆明市)东北七百五十里。旧名巴兀姑, 今日巴的甸。自昔乌杂蛮居之。……后乌蛮之裔折怒始 强大,尽得其地,因取远祖乌撒为部名。 大理双重的“羁縻”,不若说他们审时度势,在两大 势力相互作用的政治狭缝中,抓住了千载难逢的 历史机遇,为自己赢得了某种自由生长与发展的 回旋余地。 元初以石门藩部为基础设乌撒乌蒙宣慰司, 其辖滇东、黔西各部,后来基本上按部设路,乌蒙 部设为乌蒙路,乌撒部即为乌撒路。《大元混一方 参考文献: E1]刘复生.西南史地与民族——以宋代为重心的考察E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1:96. E2]王玉燕.贵州古代史专题考I-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325—346. E3]贾大泉.四川通史(第四册)[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124—125. [4]方铁.西南通史E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432. E5]刘复生.焚国与泸夷[M].成都:巴蜀书社,2000:151. [6]郭声波.彝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以唐代乌蛮等族羁縻州为中心f-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39—125. E7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辽北宋时期图组编例I-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E8]郭声波,魏超.唐宋泸属西部羁縻州县研究I-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Ol1,(1):53—67. E91张文.两宋时期西南地区的民族冲突与社会控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1O2—107 [1ol沙海昂注.马可波罗行记[M].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508. [11]段玉明.大理国史E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305. E123何耀华.云南通史(第三卷)I-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08. E13]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642. El4]方国瑜.云南郡县两千年I-M].昆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编印,1980:128. [15]李绍明.关于凉山彝族来源问题[J].思想战线,1978,(5):64—7O. [16]尤中.中国古代的西南民族E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1O—l11. ・ 7 。 第36卷 昭通学院学报 2014年(总第152期) Textual Research of Chaotung Wuman Tribes in the Buffer Zone Between the Sung Dynasty and Dali Kingdom FU Dian-ji (School of Management,Zhaotong University,Zhaotong 657000,China) Abstract:The style of rule of frontier minority was under yoke policy in Sung Dynasty.which after the“rule by CUS— tom”concept of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before the chieftain system of Yuan,Ming and Qing Dynasties.Most of the Chaotung region was a part of Rongzhou(also called Xuzhou)and Luzhou that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Zizhou Lu (Tongchuan)in the Sung Dynasty known as the“three nationalities of Xuzhou state”.that is Mahu nationality.Nan guang nationality and Shimenfan nationalit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ng and the three nationalities of Xuzhou state was much loosely,on the contrary the latter was more closer with the Wuman ministries of Dongchuan Prefecture of Dali Kingdom.The Wuman tribes of Chaotung that living in the buffer zone between Dali and Sung sometimes taken orders from the Sung,and sometimes surrendered tO Dali,but most of the time they were in the independent state of self-devel— opment. Key words:Sung Danasty;Dali Kingdom;Chaotung;Wuman nationality;yoke policy. ・ 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