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霍利-纳吉创立的新包豪斯与设计学院
文/王 旭
【摘 要】ABSTRACT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4(000)007
【总页数】2
【关键词】KEY WORDS
1933年7月,包豪斯在柏林被迫关闭,许多重要成员移民海外,他们通过建立自己的事务所、在高校任教以及自己开办学校来传播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影响并建立新的设计教育体系。其中曾为包豪斯重要教职人员的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Nagy),在1937年移民芝加哥,为延续德国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建立了“新包豪斯”(the New Bauhaus),但一年后由于财政问题被迫关闭,随后他又在芝加哥建立了“设计学院”(School of Design),其教育理念先后经历了对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植入和顺应美国实用主义理论的两个过程。
1.新包豪斯与设计学院的发展历程
1937年莫霍利-纳吉在艺术与工业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Arts and Industries)
的赞助下在芝加哥成立了新包豪斯,聘请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作为顾问,教职人员有亚历山大·阿尔基边克(Alexander Archipenko)、欣·布兰德迪克(Hin Brendendieck)、乔治·弗瑞德·凯克(George Fred Keck)[1]、杰尔吉·凯佩斯(Gyrgy Kepes)、安迪·希尔茨(Andi Schiltz)、罗伯特·J·沃尔(Robert J.Woll)以及一些客座教授。芝加哥大学的一些教员也作为客座教授来负责技术课程的教学。
1938年由于缺乏赞助商的支持,学院被迫关闭。1939年,在纳吉和新包豪斯的其他同事的资金支持下,成立了设计学院。此外还聘请了玛丽·艾尔曼(Marli Ehrman)、内森·莱纳(Nathan Lerner)[2]、弗兰克·莱维斯迪克(Frank Levstik)、约翰尼斯·莫尔灿(Johannes Molzahn)。被纳吉的决心所感染,工业家沃特尔·佩普基(Walter Paepcke)为设计学院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为其今后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多年的保证。1944年设计学院更名为设计大学(Institute of Design),其大学地位的被认可极大地促进了新生的入学率。
1946年莫霍利-纳吉去世,塞吉·希玛耶夫(Serge Chermayeff)[3]继任,他开始扩大教学规模,聘用了许多设计学院的毕业生前来任教。例如理查德·科佩(Richard Koppe)和1950年就职的埃尔默·雷·皮尔森(Elmer Ray Pearson)。1949年设计学院与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合并。康拉德·瓦克斯曼(Konrad Wachsmann)[4]任职,普勒茨(Poelzig)成为建筑系主任。1951年希玛耶夫辞职,建筑师克龙比·泰勒(Crombie Taylor)继任院长一职。1955年杰伊·都柏林(Jay Doblin)[5]继任院长一职。许多教职人员辞职。伴随着设计学院搬迁至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克朗楼(Crown Hall)后,关于建筑方面的研究开始中断。19-1966年在杰伊·都柏林离职之后,设计学院由鲁特·瓦斯曼(Lute Wassman)担任院长一职。
2.新包豪斯与设计学院的主要教学内容
2.1 基础教育(Foundation course)
新包豪斯对德国包豪斯教学体系的延续首先体现在基础教育上。在最初的两个学期,所有学生都必须进入基础课程的学习,其目标是自发和独创,即为学生展示一个总体前景,使其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其途径是在工作中保持成年人的真实情感和对的洞察力,以及儿童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6]精确的视觉领会和对天然或人造结构的图形绘制成为设计学院基础教育的重点。纳吉认为“对于抽象的复杂结构的建构可以训练学生的视觉能力和开发他们的创造力”[7]。机械制图开始成为徒手绘画的补充,所有的练习更倾向于对实用性物品的设计教学。为了配合基础教育而开设的基础工作室,可以进行各种材料的研究以及让学生们通过结构模型的制作来认知三维空间(图1)。埃尔默·雷·皮尔森(Elmer Ray Pearson)在接受纳吉的邀请负责基础教育后,开始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工作室为学生们提供了各种工具和材料,可以让学生们熟悉特殊材料的属性以及更好的发挥各种工具的性能。通过这些实践性的练习,学生们不仅获得了基础知识同时还培养了更好的洞察力。
2.2 摄影课(Photography)
在新包豪斯成立之初,摄影课就是每个学期必修的重要课程。莫霍利-纳吉开设了“光影工作室”(Light Workshop),学习运用一些光学现象来创造摄影作品。后来该工作室被更名为“摄影与电影”(Photography and Film)工作室,后来直接称作“摄影”(Photography)工作室。摄影为创造想象空间和复制现实空间提供了可能性,同时摄影还可以利用光学的基本原则将三维空间实体转化为二维空间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通过观察天然光线形成的影像尤其是光线在一些特殊空间结构下形成影像,是学习抽象艺术设计基本元素的良好途径(图2)。此外,实物摄影技术即商业艺术设计(广告)也是摄影课程一个重要目的。后来,杰尔吉·凯佩斯作为摄影工作室的负责人继续纳吉开
创的摄影课程。他培养一大批成熟出众的人才,其中像内森·莱纳、阿瑟·西格尔(Arthur Siegel)、弗兰克·莱维斯迪克(Frank Levstik)等人在毕业之后成为设计学院的老师。
2.3 视觉设计(Visual design)
最初专业的视觉艺术教育是为了将一个商业产品转化为视觉艺术。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视觉设计都被称为视觉传播(Visual Communication)。学生们接受的最普通的教育练习就是商业艺术,也就是广告设计。但是也会有一些关于书籍插画设计和书籍装帧设计的练习。视觉艺术设计在当时还吸收了一些先锋派绘画和图形艺术的表现形式,开始超越莫霍利-纳吉带来的影响,开始有了自己新的飞越。
2.4 产品设计(Product design)
产品设计系对于设计学院的重要性在于它自身的性和它开始注重一些实际工作并且制作出自己设计的产品。最初产品设计系在木工制作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成果,1940年设计的胶合板椅子(图3)在技术上超越了包豪斯当时家具作坊的成就。后期受到创新性思维的冲击,开始逐渐从沿袭包豪斯的教学模式转向新的具有探索性的教育模式。纳吉和他的合作者们探索着用一些其他材料来代替那些紧缺材料来制作工业化产品。尤其是在希玛耶夫继任之后,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一些非常复杂的形式问题开始在设计学院活跃起来。开始尝试预制装配式构件等组合元素的设计,设计师开始关注他们所设计产品的基本元素、制造工具甚至是产品的包装。都柏林继续发展并推进了这种教学模式,他认为“对于设计师的培养目标是让他们获得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能够有效地解决工业社会所带来的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能力”[8]。在都柏林的指导下,学生们设计出既廉价又易于运输的纸板房屋等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实用性设计产品。
2.5 建筑设计(Architecture)
无论是最初的新包豪斯还是后期的设计学院,建筑系一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莫霍利-纳吉所构想的建筑系,同当时包豪斯一样,都是认为“一切创造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筑!”[9]。建筑系获得了很多实际工程项目,尤其是住宅设计。设计学院由希玛耶夫继任之后,他重新制定了课程计划,使其更加系统化,他摒弃了传统观念中“建筑必须表达一些思想”的观念,建筑作为“庇护性场所”(shelter design)即需要具有实用性和社会性的观点开始被强化。设计预制构件的装配式建筑成为主要研究方向。
1949年康拉德·瓦克斯曼的任职对设计学院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丰富的经历为设计学院带来了新的活力。在他的指导下,一些实际的建设开发项目得以贯彻执行,即为实际项目提供了专业化的指导,同时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例如1951年由美国空托设计的一个飞机库和19-1955冬季学期的患者休息亭(图4)都是瓦克斯曼指导的典型项目。
3.新包豪斯与设计学院的教育特色和对当今建筑教育的启示
当1937年莫霍利-纳吉在芝加哥成立新包豪斯时,它仅仅是当年德国包豪斯的一个延续。它最初的教育理念都是对德国包豪斯的移植。但是在随后的几年里,受到美国当地设计风格的影响,设计学院的教育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首先,基础教育不仅仅是对空间、色彩、材料的理论研究,而是通过基础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际操作空间,可以说是对包豪斯德绍前期的教育作坊[10]与基础课程的融合。其次,约翰·杜威(John Dewey)关于实用主义理论也影响着设计学院的教育方针。新包豪斯融入美国原有的设计教育并且成为其中有力的推动改革的力量。新包豪斯在美国功能主义设计教育的影响下,特别强调将形式、材料和家庭日用物品的结构做出改革以适用于工业化的生产,并最
终设计出标准化的、适合大众日常使用的产品。[11]这也是格罗皮乌斯曾经在德国就预见到却没能实现的目标。
新包豪斯和设计学院不仅仅是自己的成功,同当时德国包豪斯一样,它的理念和教学模式被许多其他设计类学院得以继承,例如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建筑与艺术系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艺术系,其中前者先后聘请超过三十名曾经在设计学院接受过教育的学生来任教,他们作为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中坚力量,也同时有力地证明了新包豪斯与设计学院教育的成功。它在扬弃旧有的设计理念的同时,不断地适应美国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对当今艺术和建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释
[1].乔治·弗瑞德·凯克(George Fred Keck),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先锋派建筑师。
[2].内森·莱纳(Nathan Lerner),莫霍利-纳吉在设计学院最早毕业的学生之一,无论是在学生时期,还是日后作为杰尔吉·凯佩斯的助手,他都表现出特有的才华。
[3].塞吉·希玛耶夫(Serge Chermayeff),在1946-1951年间担任设计学院的院长。生于俄罗斯,长于英国,二战时移民美国。在英国期间(1933-1936年),他和埃里希·孟德松尔(Erich Mendelsohn)合开了工作室。在1942年至1946年间担任布鲁克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他丰富的经历为后来任职设计学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康拉德·瓦克斯曼(Konrad Wachsmann),战争期间由德国移民来到美国,先是在格罗皮乌斯的建筑事务所工作,并同他一起建立了“General Panel Corporation”。在离开设计学院之后,先后任职于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5].杰伊·都柏林(Jay Doblin),曾从师于普拉特(Pratt),从1955年起担任设计学院的院长,此前他一直都致力于实用艺术设计工作。
[6].拉兹洛·莫霍利-纳吉.新视觉——包豪斯设计、绘画、雕塑与建筑基础[M].刘小路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18
[7].Hans M.Wingler.The Bauhaus: Weimar, Dessau,Berlin, Chicago
[M].Cambridge: The MIT Press, c1976:592
[8].Hans M.Wingler.The Bauhaus: Weimar, Dessau,Berlin, Chicago
[M].Cambridge: The MIT Press, c1976:602
[9].利光公.包豪斯——现代工业设计运动的摇篮[M].刘树信译.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3
[10].包豪斯德绍前期(1925-1928)的作坊类型分为:为初步课程提供实验性场所的教育作坊,专门从事生产设计的实践作坊和两者皆有的教育及实践作坊。详见:王旭.包豪斯的课程设置[D].天津:天津大学,2012年:61
[11].杭间、靳埭强.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世界和中国[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年:
图片来源
图1、2:拉兹洛·莫霍利-纳吉.新视觉——包豪斯设计、绘画、雕塑与建筑基础[M].刘小路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70、213
图3、4:Hans M.Wingler.The Bauhaus: Weimar,Dessau, Berlin, Chicago [M].Cambridge: The MIT Press,c1976:602、610
参考文献
[1]Hans M.Wingler.The Bauhaus: Weimar, Dessau,Berlin, Chicago
[M].Cambridge: The MIT Press, c1976
[2]William Smock.The Bauhaus Ideal Then and Now:An Illustrated Guide to Modern Design[M].Academy Chicago Publishers, c2009
[3]格罗皮乌斯.新建筑与包豪斯[M].张似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年
[4]利光公,包豪斯——现代工业设计运动的摇篮[M].刘树信译.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
[5]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M].林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6]杭间、靳埭强.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世界和中国[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年
[7]鲍里斯·弗里德瓦尔德.包豪斯[M].宋昆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
[8]王旭.包豪斯的课程设置[D].天津:天津大学,2012年
[9]拉兹洛·莫霍利-纳吉.新视觉——包豪斯设计、绘画、雕塑与建筑基础[M].刘小路
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