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以来,中国煤炭市场开始告别“黄金十年”,出现供大于求态势。2013年1~7月,煤炭企业业绩普遍下滑,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3.7%。面对着市场环境不佳、企业效益下降的严峻形势,河南、山东、湖南、陕西、山西等地政府先后加入政策救市行列。当前的市场局面,是中国煤炭行业面临的集体困境,是对中国煤炭企业的共同考验。谁能率先走出一条解困之路,将在行业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山西省是中国重要的煤炭供应基地,煤炭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5%,本文将山西煤炭企业作为研究重点,管中窥豹,希望能带给相关企业一些有益启示。
一、山西煤炭企业面临的内忧外患
山西省共有100多家煤炭企业,煤炭产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在大型集团方面,煤销、同煤、焦煤、晋煤、阳煤、潞安等6大省属国有企业全部入围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并在2013年中国煤炭企业10强中占据5个席位,6家企业2012年营业收入之和超过8000亿元。在上
市公司方面,山西拥有兰花科创、永泰能源、阳泉煤业、大同煤业、潞安环能、煤气化、西山煤电等7家上市公司,企业总市值超过1000亿元,占据全国煤炭采选业上市公司总数量的25%。一支规模如此庞大的煤炭军团,却在内忧外患之中限于困境。
(一)市场不振与产能扩张的供需矛盾
电力、钢铁、建材、化工四大行业是煤炭的四大用户,四大行业用户的自身发展均受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影响较大,煤炭行业同样如此。1997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中国煤炭产业陷入低谷,山西煤炭严重滞销。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煤炭市场再次出现需求下降、库存增加的情况。2012年以来,受全球经济疲软影响,国内外煤炭市场需求放缓,煤炭市场步入下行通道。一方面是煤炭市场的需求下滑,另一方面却是煤炭产能的迅速扩张,市场与产能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2012年,中国煤炭产量为36.6亿吨,山西煤炭产量突破9亿吨,中国煤炭市场消费31.7亿吨。据预测,2013年全国煤炭产能若全部释放可能达46.3亿吨,其中山西计划建成竣工150座矿井,新增产能1.35亿吨,全国煤炭产量至少超出当年需求总量5亿吨。2013
年7月末,全国煤炭库存已经超过2亿吨,创下近10年新高,山西省煤炭企业库存2184万吨,比年初增长27.3%。在过剩产能释放和市场需求萎缩的双面夹击下,山西煤炭企业的生存环境愈发艰难。
(二)价格下滑与成本上升的盈利困境
2013年上半年,煤炭市场销售价格也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一路走低。以素有“全国煤炭价格晴雨表”之称的秦皇岛港煤炭平仓价为例,秦皇岛港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价格2013年7月末为565~575元/吨,比2013年初下降65元/吨,比2012年初下降235元/吨。与之相对应的是,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却在迅速上升。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直接生产成本、经济性成本以及政策性成本三部分,其中经济性成本中的人工和政策性成本中的税收两项费用上涨较快。2013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6.6%,大型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17.5%。持续上升的营业成本,不断挤压煤炭企业的利润空间。2013年1-8月,全国煤炭采选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2.2%,山西省煤炭企业累计利润更是同比下降66.9%。
(三)一煤独大与多元发展的转型难题
煤炭是周期性行业,如何抵御宏观经济运行风险?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如何在资源枯竭后继续生存?这是摆在所有煤炭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自2010年国务院批准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以煤为基、多元发展”被确立为试验区的改革目标,也成为山西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方针。然而实践中总是知易行难,改革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2013年半年度财报显示,永泰能源、阳泉煤业、大同煤业、潞安环能、煤气化5家企业营业收入的95%以上来自于煤炭产品,仍然处于“一煤独大”的阶段。虽然兰花科创将煤炭产业链延伸到化肥产品,西山煤电拓展了电力及热力、焦炭化工收入,但其他收入的增加尚不足以冲抵煤炭产品的利润下滑,7家上市公司利润总额同比全部下降。山西煤炭企业优化产业结构的进程依旧任重道远。
二、煤炭企业当前困境的背后成因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十年,各地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带动了用煤行业的需求爆发,也成就了煤炭行业的发展盛世。如今火热的煤炭市场为何骤然降温?厘清数字背后的
影响力量,有助于山西煤炭企业正确把握市场趋势。
(一)中国煤炭市场需求逐渐由旺转淡
“十二五”以来,中国政府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能效的增长模式转型,给予低碳经济财税、金融、人才等多方面政策支持。一方面,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政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求破解能源资源约束,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另一方面,坚持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落后产能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高、安全保障弱,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重要原因。钢铁、有色金属、轻工、纺织、石化等重点行业,都制定了定量淘汰指标。在一系列的有力举措下,2011年中国单位GDP能耗降幅为2.01%,2012年再次下降3.6%,2013年有望达到3.7%,煤炭市场需求过旺的势头逐渐改变。目前,中国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4倍,节能减排工作仍然处于攻坚阶段,政府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低碳消费的决心不会动摇。
(二)进口煤炭低价入市争夺国内份额
美国页岩气的快速发展改变了美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降低了煤炭消耗比例。大量的低价天然气,正在逐步把煤炭挤出美国发电市场,美国天然气发电比例从2003年的不足17%上升至2013年的32%左右。美国国内煤炭生产商于是转而出口至欧洲市场。然而由于经济复苏缓慢,欧盟各国的煤炭进口需求没有明显增加。国际煤炭价格在需求缩减的背景下开始走低。另外澳大利亚、南非、美国、印度等产煤大国露天开采比例较高,相对于将地下井工开采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中国煤矿,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2012年中国煤炭进口均价为每吨99.5美元,折合人民币609元左右,而国内吨煤价格当年最高值为810元,最低值是630元。中国的电力和钢铁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大量购买进口煤炭。2012年中国进口煤炭2.9亿吨,同比增长29.8%。2013年上半年中国进口煤炭1.58亿吨,同比增长13.3%。进口煤炭价跌量增,使国内煤炭企业遭遇到猛烈冲击。
(三)清洁能源替代利用效应开始显现
2012年以来,中国多地出现严重雾霾天气。为了解决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环保部等三部委2012年10月发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将“加强能源
清洁利用,控制区域煤炭消费总量”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举措。国务院2013年9月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煤炭消费总量目标,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目前这一比例在70%左右。随着“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的大力推进,水力发电量的快速增长,清洁能源对煤炭的替代利用已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控煤治污”成为影响煤炭市场的重大政策因素。
三、审时度势谋转型促发展化解危机
2013年以来,山西煤炭经济运行情况不容乐观,煤炭企业实现利润持续负增长。山西省政府7月底出台了《进一步促进全省煤炭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措施》(简称新政“20条”),从减免税费、金融支持、资源配置、现货期货交易等方面支持煤炭企业。与此同时,省长李小鹏亲自出面,逐一对中国五大电力集团做工作,希望这些用煤大户增加山西煤炭采购,与山西企业签订煤电长期合作协议。省政府一系列组合救市行动下,山西煤炭企业能否浴火重生?市场寒流已经在倒逼煤炭企业转型,坐等政府救市市场转暖不如主动变革创新。赛迪经略建议,山西
煤炭企业可从战略、业务、职能三个层面统筹规划转型发展之路,蓄势积能丰羽翼,强体固基再扬帆。
更多内容请联系赛迪经略 联系电话:885585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