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实用新型专利]

来源:筏尚旅游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12046986 U(45)授权公告日 2020.12.01

(21)申请号 202022360194.X(22)申请日 2020.10.22

(73)专利权人 北京国新智电新能源科技有限责

任公司

地址 100043 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54

号院6号楼5层503-13(72)发明人 杨俊强 刘然 高洋 刘峰 

张冰洁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恒有知识产权代理事

务所(普通合伙) 11576

代理人 郭文浩 尹文会(51)Int.Cl.

B60L 53/31(2019.01)B60L 53/16(2019.01)B60L 53/18(2019.01)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1页

B60L 53/66(2019.01)B65H 75/38(2006.01)G07F 15/00(2006.01)H02J 7/00(2006.01)

CN 212046986 U(54)实用新型名称

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领域,旨在解决充电枪易损坏、充电不安全的问题,具体涉及一种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包括分离设置的充电桩装置和充电枪装置;充电桩装置包括充电桩本体、充电桩总控装置和充电线缆,充电线缆外端设置有第一供电接口;充电枪装置包括充电枪本体以及与充电桩总控装置信号连接的充电枪总控装置;充电枪本体的两端设置与第一充电接口匹配设置的第二供电接口和与待充电

在充电设置的插接头匹配设置的第三供电接口;

状态下,第二供电接口与第一充电接口卡合连接,第三供电接口与待充电设备卡合固定;通过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充电枪私有化且与车辆的匹配,桩、枪分离式设置,既能减少充电枪的损坏,又能提高充电安全性。

CN 212046986 U

权 利 要 求 书

1/2页

1.一种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桩装置和充电枪装置,所述充电桩装置与所述充电枪装置分离式设置;所述充电桩装置包括充电桩本体、充电桩总控装置和充电线缆,所述充电线缆可伸缩地设置于所述充电桩本体内部;所述充电线缆的悬臂端设置有第一供电接口,所述第一供电接口包括第一充电接口、第一绝缘套筒和第一导引装置,所述第一充电接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引装置的外侧,所述第一绝缘套筒设置于所述第一充电接口、所述第一导引装置的外侧;所述充电枪装置包括充电枪本体和充电枪总控装置,所述充电枪总控装置与所述充电桩总控装置信号连接;所述充电枪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二供电接口和第三供电接口,所述第二供电接口包括第二充电接口、第二绝缘套筒和第二导引装置,所述第二充电接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引装置的外侧,所述第二绝缘套筒设置于所述第二充电接口、所述第二导引装置的外侧,所述第二充电接口与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匹配设置;所述第三供电接口配置为与待充电设置的插接头匹配设置;在充电状态下,所述第二充电接口与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卡合连接,所述第三供电接口与待充电设备卡合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引装置包括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所述第一结构相比所述第二结构膨大以形成第一抗拔结构;所述第二导引装置包括第三结构和第四结构,所述第三结构相比所述第四结构膨大以形成第二抗拔结构;所述第一抗拔结构与所述第二抗拔结构匹配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拔结构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抗拔结构的尺寸;所述第一抗拔结构、所述第二抗拔结构的外径均大于所述充电线缆的外径;所述第一抗拔结构的内部还设置有电流检测装置,所述电流检测装置配置为将检测的流通电流数据发送至所述充电桩总控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拔结构为喇叭状结构;所述第二抗拔结构为圆锥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拔结构的外侧还设置有绝缘把手,便于操作人员导引充电线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内部还设置有线缆收纳装置,所述线缆收纳装置包括卷线筒和卷线动力装置,所述卷线筒在所述卷线动力装置的驱动下能够带动充电线缆收回或放出;所述线缆收纳装置与所述充电桩总控装置通信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收纳装置为舵盘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枪总控装置还包括蓝牙模块、无线模块和刷卡模块,所述刷卡模块配置为基于所述蓝牙模块、所述无线模块的与所述充电桩总控装置的连接判断是否进行付费操作;所述充电枪本体还设置有人机交互界面,所述人机交互界面为触摸屏显示器,以便于操作人员进行与所述充电桩总控装置的信息指令交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线缆的悬臂端还设置有控制按钮装置,所述控制按钮装置与所述刷卡模块、所述充电桩总控装置通信连接,所述控制按钮装置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供电接口与所述第二供电接口的卡合或脱离,

2

CN 212046986 U

权 利 要 求 书

2/2页

所述充电桩总控装置基于所述刷卡模块的付费信息能够控制所述控制按钮开启或关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总控装置还设置有电流电压互感器,所述电流电压互感器配置为获取充电电流电压,所述充电桩总控装置基于所述电流电压互感器检测的异常信息能够切断电流供应。

3

CN 212046986 U

说 明 书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

1/6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背景技术

[0002]新能源电动汽车是指采用电力为能源,通过电动机驱动的汽车,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废气排放为零,伴随着国内外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和购车补贴,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普及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充电枪等配套设备也越来越受到生产方的重视。

[0003]目前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分为直流充电、交流充电,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充电需要使用充电枪;在直流充电中,直流充电枪的充电电流比较大(一般大于100A),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充电的过程中用户的带电插拔操作是需要绝对禁止的,以往的直流充电枪通过控制枪内长短针段子的解除顺序来防止用户的带电插拔,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由于用户的插拔速度的不同,此方式不能完全杜绝带电插拔现象的出现。[0004]另外,现有的直流充电枪的外壳都采用拼接的方式组成,充电枪整体强度偏低,防水性能也较差,外部的雨水容易从拼接处的缝隙侵入枪体内部,对枪体内的电气元件造成损坏,并且,由于雨水的侵入,使充电枪在使用中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现有的能源汽车各种各样,但是充电枪是共享的,同一款的充电枪并不能满足多种插接口;此外,由于车主的操作不规范,常常导致充电枪的插接头损坏,不但对充电过程留下安全隐患,而且磨损的充点枪也会对不同车辆的插接头造成磨损等其它损伤,对车辆造成影响,造成充电不安全。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充电枪易损坏、充电不安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所述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桩装置和充电枪装置,所述充电桩装置与所述充电枪装置分离式设置;所述充电桩装置包括充电桩本体、充电桩总控装置和充电线缆,所述充电线缆可伸缩地设置于所述充电桩本体内部;所述充电线缆的悬臂端设置有第一供电接口,所述第一供电接口包括第一充电接口、第一绝缘套筒和第一导引装置,所述第一充电接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引装置的外侧,所述第一绝缘套筒设置于所述第一充电接口、所述第一导引装置的外侧;所述充电枪装置包括充电枪本体和充电枪总控装置,所述充电枪总控装置与所述充电桩总控装置信号连接;所述充电枪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二供电接口和第三供电接口,所述第二供电接口包括第二充电接口、第二绝缘套筒和第二导引装置,所述第二充电接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引装置的外侧,所述第二绝缘套筒设置于所述第二充电接口、所述第二导引装置的外侧,所述第二充电接口与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匹配设置;所述第三供电接口配置为与待充电设置的插接头匹配设置;在充电状态下,所述第二充电接口与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卡合连接,所述第三供电接口与待充电设备卡合固定。

[0006]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引装置包括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所述第一结

4

CN 212046986 U

说 明 书

2/6页

构相比所述第二结构膨大以形成第一抗拔结构;所述第二导引装置包括第三结构和第四结构,所述第三结构相比所述第四结构膨大以形成第二抗拔结构;所述第一抗拔结构与所述第二抗拔结构匹配设置。

[0007]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抗拔结构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抗拔结构的尺寸;所述第一抗拔结构、所述第二抗拔结构的外径均大于所述充电线缆的外径;所述第一抗拔结构的内部还设置有电流检测装置,所述电流检测装置配置为将检测的流通电流数据发送至所述充电桩总控装置。

[0008]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抗拔结构为喇叭状结构;所述第二抗拔结构为圆锥结构。

[0009]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抗拔结构的外侧还设置有绝缘把手,便于操作人员导引充电线缆。

[0010]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桩本体内部还设置有线缆收纳装置,所述线缆收纳装置包括卷线筒和卷线动力装置,所述卷线筒在所述卷线动力装置的驱动下能够带动充电线缆收回或放出;所述线缆收纳装置与所述充电桩总控装置通信连接。[0011]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线缆收纳装置为舵盘结构。[0012]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枪总控装置还包括蓝牙模块、无线模块和刷卡模块,所述刷卡模块配置为基于所述蓝牙模块、所述无线模块的与所述充电桩总控装置的连接判断是否进行付费操作;所述充电枪本体还设置有人机交互界面,所述人机交互界面为触摸屏显示器,以便于操作人员进行与所述充电桩总控装置的信息指令交互。[0013]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线缆的悬臂端还设置有控制按钮装置,所述控制按钮装置与所述刷卡模块、所述充电桩总控装置通信连接,所述控制按钮装置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供电接口与所述第二供电接口的卡合或脱离,所述充电桩总控装置基于所述刷卡模块的付费信息能够控制所述控制按钮开启或关闭。[0014]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桩总控装置还设置有电流电压互感器,所述电流电压互感器配置为获取充电电流电压,所述充电桩总控装置基于所述电流电压互感器检测的异常信息能够切断电流供应。

[0015]通过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充电枪私有化且与车辆的匹配,通过充电桩与充电枪的分离式设置,实现充电装置连接与供电的分离式设置,既能减少充电枪的损坏,又能提高充电安全性;现有的充电系统中,车主在充电完成后拔出充电枪时,电量是存在供给的,若车主在进行充点枪与车辆插接头对接或者拔出时操作不规范均会造成对充电枪以及车辆插接头的损坏,还有电量的存在会对操作人员产生安全隐患;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实现充电枪的私有化持有,充电枪的车辆对接充电口与车辆的插接口相适配,大大减少充电枪的损坏率,此外,通过本实用新型将充电线缆在不使用时收纳入充电桩内部,大大减少充电线缆的损毁率,使充电更加安全。附图说明

[0016]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5

CN 212046986 U[0018]

说 明 书

3/6页

图2是本实用新型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中的第一导引装置与第二导引装置的一

种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19]附图标记说明:100、充电桩本体,110、显示屏,120、出线口;200、充电线缆,211、绝缘把手,221、第一结构,222、第二结构,223、连接部,2231、弧形凸起;300、充电枪本体,311、第三结构,312、第四结构,320、第三供电接口。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明显,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1]以下参照附图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0022]参照附图1,图示是本实用新型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组成示意图;该装置包括充电桩装置和充电枪装置,充电桩装置与充电枪装置分离式设置;充电桩装置包括充电桩本体100、充电桩总控装置和充电线缆200,充电线缆可伸缩地设置于充电桩本体内部;充电线缆的悬臂端设置有第一供电接口,第一供电接口包括第一充电接口、第一绝缘套筒和第一导引装置,第一充电接口设置于第一导引装置的外侧,第一绝缘套筒设置于第一充电接口、第一导引装置的外侧;第一导引装置包括第一结构221和第二结构222,第一结构相比第二结构膨大以形成第一抗拔结构。充电枪装置包括充电枪本体300和充电枪总控装置,充电枪总控装置与充电桩总控装置信号连接;充电枪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二供电接口和第三供电接口320,第二供电接口包括第二充电接口、第二绝缘套筒和第二导引装置,第二充电接口设置于第二导引装置的外侧,第二绝缘套筒设置于第二充电接口、第二导引装置的外侧,第二充电接口与第一充电接口匹配设置;第三充电接口配置为与待充电设置的插接头匹配设置;第二导引装置包括第三结构311和第四结构312,第三结构相比第四结构膨大以形成第二抗拔结构;第一抗拔结构与第二抗拔结构匹配设置。[0023]在充电状态下,第二充电接口与第一充电接口卡合连接,第三供电接口与待充电设备卡合固定。

[0024]进一步地,第一抗拔结构的外侧还设置有绝缘把手211,便于操作人员导引充电线缆。

[0025]优选地,第一抗拔结构的尺寸大于第二抗拔结构的尺寸;第一抗拔结构、第二抗拔结构的外径均大于充电线缆的外径;第一抗拔结构的内部还设置有电流检测装置,电流检测装置配置为将检测的流通电流数据发送至充电桩总控装置。[0026]优选地,第一抗拔结构为喇叭状结构;第二抗拔结构为圆锥结构。[0027]优选地,控制充电枪装置与充电桩装置连接的连接件为限位开关。[0028]进一步地,充电桩本体内部还设置有线缆收纳装置,线缆收纳装置包括卷线筒和卷线动力装置,卷线筒在所述卷线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可带动充电线缆收回或放出;线缆收纳装置与充电桩总控装置通信连接,充电桩总控装置可基于用户移动端的信号控制启动卷线动力装置以进行充电线缆的伸出充电;第一充电接口还设置有感应装置,感应装置配置为检测第一充电接口的卡合状态,当感应装置检测到第一充电接口与第二充电接口卡合固

6

CN 212046986 U

说 明 书

4/6页

定时,充电桩总控装置基于感应装置检测的信息控制卷线动力装置停止转动,以触发电能供应。

[0029]进一步地,第一充电接口的端部环设有第一信号装置;出线口的内部设置有第二信号装置;启闭装置与线缆收纳装置信号连接,当线缆收纳装置按照第一方向旋转以进行充电线缆的放出时,启闭装置基于线缆收纳装置的放出指令开启出线口;启闭装置与第二信号装置通信连接,第一信号装置与线缆收纳装置信号连接,当线缆收纳装置按照第二方向旋转以进行充电线缆的收回时,启动第一信号装置,当第二信号装置检测到第一信号装置时,触发启闭装置以进行出线口的封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设置。[0030]优选地,线缆收纳装置为舵盘旋转式结构。[0031]进一步地,充电枪总控装置还包括蓝牙模块、无线模块和刷卡模块,刷卡模块配置为可基于蓝牙模块、无线模块的与充电桩总控装置的连接判断是否进行付费操作;充电枪本体还设置有人机交互界面,人机交互界面为触摸屏显示器,以便于操作人员进行与充电桩总控装置的信息指令交互。

[0032]当车主到达指定位置时,可以根据设置在指定位置的检测装置感应到车辆唤醒充电桩装置,或者可根据车主移动端的操作指令来唤醒充电桩模块;车主将私人持有的充电枪安装到车辆插接口;充电桩装置被唤醒后启动线缆收纳装置,通过卷线动力装置的驱动进行充电线缆的放线,在线缆收纳装置启动的同时,通过启闭装置开启出线口,以进行充电线缆的放出,车主通过对充电线缆的绝缘把手导引使其引导至充电枪所在位置,顺着卷线动力装置的线缆输出力进行充电线缆第一充电接口与充电枪尾部的第二充电接口的卡合固定,通过设置在第一充电接口的感应装置进行判断,是否卡合固定到位,如果第一充电接口与第二充电接口卡合固定到位,触发感应装置,线缆收纳装置基于触发的感应装置控制卷线动力装置停止驱动,即停止放线,车主离开,开启电源进行电能供给充电。[0033]当充电完成后,充电桩装置中的充电桩总控装置基于充电完成的指令断开电量供给;判断感应装置是否处于触发状态,若处于触发装置,说明充电线缆与充电枪还处于卡户固定状态,若感应装置处于未触发状态,说明车主已将充电线缆与充电枪模块分离,此时,启动线缆收纳装置进行反向转动以进行充电线缆的收回,此时,触发环设设置于第一充电接口端部的第一信号装置以及设置在出线口内部的第二信号装置,当第二信号装置检测到第一信号装置时,说明充电线缆在卷线动力装置驱动进入出线口,此时,触发启闭装置进行出现口的封闭,线缆收纳装置停止转动,完成充电后的自动收线。[0034]进一步地,充电线缆的悬臂端还设置有控制按钮装置,控制按钮装置与刷卡模块、充电桩总控装置通信连接,控制按钮装置配置为控制第一供电接口与第二供电接口的卡合或脱离,充电桩总控装置可基于刷卡模块的付费信息控制控制按钮开启或关闭。[0035]进一步地,充电桩总控装置还设置有电流电压互感器,电流电压互感器配置为获取充电电流电压,充电桩总控装置可基于电流电压互感器检测的异常信息切断电流供应。[0036]进一步地,充电桩本体的外侧还设置有出线口120,便于充电桩本体内部设置的线缆收纳装置对充电线缆200的收纳。[0037]进一步地,充电桩本体的正面设置有显示屏110,用于车主的移动端操作选择以及支付,同时该显示屏还具有监控、图像采集的功能,用于对充电桩本体周侧信息的实时记录采集,便于充电系统总控中心对各个充电桩状态的实时监控。

7

CN 212046986 U[0038]

说 明 书

5/6页

进一步地,第一绝缘套筒的外侧还设置有多个烘干口,多个烘干口环形设置;烘干

口通过连通管路与设置于充电桩本体的烘干控制装置连接;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还设置有总控装置和湿度检测装置,总控装置设置于充电桩本体内部,湿度检测装置设置于第一绝缘套筒外侧且与烘干口互不干涉;湿度检测装置与总控装置通信连接,总控装置配置为基于湿度检测装置检测的湿度信息启动烘干控制装置以进行第二绝缘套筒内部的烘干。[0039]优选地,第一绝缘套筒、第二绝缘套筒的外侧均设置有防水膜层。[0040]参照附图2,图示是本实用新型桩、枪分离式充电装置中的第一导引装置与第二导引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第一导引装置包括第一结构221、连接部223和第二结构222,第一结构221和第二结构222分别固定于连接部223的两相反端;充电线缆贯穿第一结构延伸至第二结构222内部;第二结构的一端用于与第二充电接口连接;连接部223与设置在外侧的第一绝缘套筒间隙配合,连接部223用于与第二充电接口插接时与第二导引装置上设置的按钮卡合适配,以固定充电线缆与充电枪本体;第一结构221、第二结构222均相比连接部223膨大以形成抗拔结构。[0041]第二结构222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二端相反,第一端与连接部223连接,第二端背离第一端方向延伸并逐渐减小,第二端沿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端沿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横截面积。

[0042]第二导引装置包括第三结构311和第四结构312,第四结构312用于充电枪本体固定连接,第三结构用于与第一导引装置卡合连接;第三结构内壁开设有预制孔,预制孔内部设置有限位件,限位件用于与连接部223配合;限位件具有延伸于第二绝缘套筒内侧的延伸端,延伸端具有沿其自身轴向移动的自由度;延伸端的长度大于第二端相对于第四结构内壁的长度且小于连接部相对于第四结构内壁的长度。[0043]进一步地,连接部223外表面设置有月牙形凸起2231,该凸起的内弧长度小于连接部223外径,且月牙形凸起的高度与第二结构的第一端外径相同;在控制器的控制下第一套筒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以使得凸起与设置在第二导引装置内部的限位件的延伸端滑动转动配合。通过将充电线缆的旋转实现第一导引装置与第二导引装置的卡合限位,以及旋转后的脱离。

[0044]进一步地,限位件为可伸缩结构,限位件的延伸端沿其轴向的横截面为锥形;延伸端由多个从大到小、首尾相连的可伸缩管状结构组成,延伸端末端的管状结构设置有第一敏感元器件,第二导引装置内部设置有第二敏感元器件,控制器分别与第一敏感元器件和第二敏感元器件通信连接;当第一敏感元器件与第二敏感元器件位于同一水平面时,第一敏感元器件、第二敏感元器件向控制器发送反馈信号。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限位件可以为多种结构,其同样可以活动设置于第二绝缘套筒内部,只要能够保证其具有与第二绝缘套筒内壁的第三结构即可,该第三结构用于固定限位件,进一步地,只要能够保证限位件的延伸端的末端在第一绝缘套筒转动过程中能够沿连接部的外缘接触并滑动配合即可。由于延伸端的长度限制,因此当连接部外缘的月牙状凸起接触时,延伸端的末端在月牙状凸起的抵触力下,沿其轴向方向竖直向上运动,向上运动的顶点即为月牙状凸起外缘的最高点,此时限位件无法对第一导引装置进行限位固定。此时延伸端末端的第一敏感元器件与第二敏感元器件相互通信连接,发出反馈信号,该反馈信号可以由任一元器件发出。本实用新型限位件可以为伸缩式结构、折叠式结构、竖直方向移动结构均可。本实用新型限位件

8

CN 212046986 U

说 明 书

6/6页

的结构、大小、形状可以随意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保证其运动原理的情况下,对其结构、大小做出的改变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再者,第一敏感元器件与第二敏感元器件可采用公知技术进行,例如红外线传感器、光敏元件、位移传感器等等均可,其具体结构可灵活选择,只要配置其在两者对接时发出信号即可,或者持续发出信号,当两者通信连接时,不再发送信号,第一控制器通过检测限位件处敏感元器件信号的异常即可得知此时第一装配部是否能够与第二装配部分离。[0045]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导引装置在沿第二导引装置所在方向延伸运动时,其第二结构能够先行进入第二导引装置内部,此时由于第二结构222的结构为楔形,因此其能够使得限位件的延伸端延伸出的长度减少,即第二结构在与延伸端末端接触过程中,其能够边前进边推动延伸端折叠、收缩或向上移动。当第二结构移动到限位件左侧时,此时连接部223位于延伸端的正下方,由于连接部的外径小于第二结构第一端的外径,因此延伸端受重力因素向下移动,当延伸端下落后,连接部形成了充电线缆与充电枪本体连接的限位槽。此时第一导引装置与第二导引装置固定连接,然后在判断固定连接到位后,启动电源,进行电量供给。[004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0047]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0048]术语“包括”或者任何其它类似用语旨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还包括这些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所固有的要素。[0049]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做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9

CN 212046986 U

说 明 书 附 图

1/1页

图 1

图 2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