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儿童
身为大学生、出生在农村的我从小就会与一些留守儿童一起长大、他们的父母或外出打工、或者在别的地方做买卖、总之一年回来一俩次、有的时候一年也回不来一次。这个假期、我和我这边的大学生一起组织个小分队来照顾、陪伴这些今年父母没有回家的孩子们。
慢慢的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1、 亲情缺失,多数留守儿童心理出现障碍
父母在外打工使留守儿童感觉亲情缺失,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少倾诉对象,一些留守女孩在生理变化出现时由于得不到学校和家庭特别是母亲的关心和指导,往往表现出极大的惊慌和不安
2
教育不够,许多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不良
第一,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良好,大多数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第二,文化水平低下无法督促和指导孩子们完成当天的课程,孩子们没有办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基础设施的不完备无法更好地拓宽孩子们的视野,使得孩子们的成长是不完整的。
3、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突出
由于多数留守儿童是由年龄偏大的祖辈监护,所以他们中有一部分不仅自身得不到有效的监护,而且还过早地承担起照顾爷爷奶奶的责任,还有个别儿童无人监护,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面临安全隐患。一些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治疗,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
4、贫困,许多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各地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居住地离县城近的较少,居住在交通不发达、经济落后的边远山区的较多,而他们的家庭多数比较贫困。由于外出务工的父大多从事体力活或做小生意,收入微薄,致使这些家庭生活条件差,加之老人素有节俭的习惯,在生活上一日三餐以面食为主,很少有新鲜蔬菜水果,基本上是有啥吃啥。据调查显示,80%以上的监护人不懂得营养搭配,大多数孩子营养跟不上,生活质量差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一些学校老师认为,部分留守儿童在听课时出现反应迟钝、精力不集中等现象。
后来、我们几个人到了一个小学和孩子们,一起写字,一起折纸,一起摄影,最重要的是我们一起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这也正是“快乐学校”所要达到的目的吧,我们能交给他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快乐是无限的。而且在我们走的时候看到大家在不断的改变着,相信大家在走的时候在心中也都留下了一份美好的记忆吧。
在活动中,我们不仅在教室里面教与他们既定的任务,包括书法、绘画、小主持人、小记者、小摄影爱好者,小自然等课程,让留守孩子接触有趣的特长教育,同时为了达到“寓教于乐”的授课理念,我们也都是在开心快乐的前提下传播知识,增长见识,上课也不局限于教室里面,而是采用形式多样化,内容趣味化的方式教与他们,同时为了丰富留守学生暑期文化生活,让留守学生度过一个快乐的暑假,我们还开展了快乐运动会,知识竞答主题班会,逛庙会走近大自然,以及最后的毕业典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大家留下了一段珍贵的知识财富,以及快乐记忆。
后来。我们想到了一些办法
一,建立信息
在实践中,我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并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了动态专门档案。其主要内容为:家长姓名、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详细地址、联系
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情况,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同时,并适时根据本班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档案的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建立起与学生家长、老师之间方便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联系网络。
二、用心关爱,感受亲情
针对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我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创新思路,积极控索,注重从平时生活细节、亲情体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力争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一)制定计划,注重平时。针对我所带的班级留守儿童较多的实际情况,我经过反复思考和积极探索,根据留守儿童不同情况,逐个进行分类、分组,制定帮扶计划,将每个学生的学业情况、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逐一列成表格,按计划实施。并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在留守儿童患病时,及时诊治,悉心照料。比如:我班的学生张某在上体育课时,脚不慎扭伤,我闻讯后,及时将该学生带至县骨科医院去看医生,在他在床上静养期间,每天坚持为他端饭送水,补习功课,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关爱。该学生伤愈出院后,学习更加用功,亲切地称我为“老师妈妈”。
(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作为留守儿童每个家庭环境、经济状况迥然不同,其情况千差万别。我在全面把握每个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同时,针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欠缺的留守儿童,区别对待,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意识组织这部分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健康有益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
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例如:我班留守儿童李某,其父母均在广东打工,由其70多岁外公代为管理,平时喜欢穿着打扮,花钱大手大脚,成绩时好时坏,其外公根本无法管理。我在全面了解此生情况后,制定了针对此生教育引导方案:在周末带他到建设工地、农村等地去调查了解生活,有意识地带他观看红色教育影片,让他与父母通过QQ聊天了解打工的艰辛生活。通过循序渐进教育,一次,我发现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写到:“亲爱的爸爸、妈妈,是老师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生活的艰辛,我一定会重新认识自我……”,从此,该生改掉恶习,认真学习,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消除痼疾,促进健康。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平时班级管理工作中,在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的同时,自己注重在所带班级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通过每周班队活动时间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痼疾,强化情感体验,营造健康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氛围,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加强沟通,增进了解
加强与留守学生谈心交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教育引导他们,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在平时工作中,我建立了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代理家长”。加强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例如:学生王某,父母都在云南打工,家里只有兄妹二人,没有人照顾。有一段时间他经常逃学,上课时经常睡觉。通过走访了解,发现其由于精神空虚,缺乏关爱,结交了社会一些缀学少年,在家里抽烟搓麻将。我发现这一情况后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教育,让其重新振作精神,免其走入歧途。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为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更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同样的色彩,同样的精彩,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同时专门研究留守儿童的叶敬忠在《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中把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单方或双方长期(一般指外出务工超过6个月)在外务工而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
学术界从不同侧面对留守儿童问题展开的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务工期间,很多留守儿童要么只能由单亲看护,要么被托付给祖辈、亲戚等临时监护人照看,生活上缺少照顾,学习上无人问津,心理上孤独苦闷,安全上没有保障。
在书中,叶敬忠提到,“导致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不在孩子身边。针对这样的社会问题,若要彻底解决,只有两条途径:一是父母不再外出务工而在本地就业,二是父母外出务工时将孩子带在身边。”
很明显,这两条途径都不可能完全实现。因此我们要转换方式,就是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暖,感受到这个社会的爱。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在很多大学都已经陆续开展,很多社会团体也都在致力于这样的活动。
这些建议只是我们这次活动之后得出的一些浅薄的东西,我只希望,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大学生,能够把我们目光多投向那些爱的阳光照射不到的角落,去关爱那些被遗忘的儿童,他们也是祖国的花朵,也是孩子,应该享受到普通孩子能够享受到的一切权利和关爱。被留守了的童年,会不会因为你我的行动,从而变得不再留守,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2014年2月17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