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课题 教学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 目标 教学环节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必修(五)直面人生——生存选择 《渔父》教案 3.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所以,司马迁为了活出生命的分量,一、 司马迁说:“为乡党所笑”“污辱先人”时,当社会舆论逼迫他引节自尽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隐导入 当他遭受奇耻大辱,忍苟活”,为的是文采“表于后”。正因为这一选择,司马迁展现了他的虎性人格,铸就了一段传奇人生,给我们展示的是生命沉甸甸的力量。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司马迁的“隐忍苟活”增加了他生命的厚度,屈原的纵身一跳同样增加了他生命的厚度。余秋雨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就是司马迁和屈原。”这是对司马迁和屈原最好的诠释。今天我们这节课,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屈原不朽的人生,去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中国文人的“原型”是孔子、老子、庄子;中国文人在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中国文人在人格独立上的“绝唱”是魏晋名士。《余秋雨人生格言》) 二、首先,让我们回顾印象中的屈原,了解他走过的人生之路,分享他的文学成就,品味后人对他的评价。 、《九知识1.屈原: 名平 ,字原。 战国 时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天问》等不巧作品,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 刘向 辑集的《楚辞》。首创“ 骚体诗 ”,亦称链接 歌》“ 楚辞体 ”。 政治上,提倡“美 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2.解题:《渔父》是战国秦汉间人记叙事迹的文字。“父”同“甫”——渔翁。 三、1.正确朗读文章,注意音准、断句、停顿。 诵读 2.学生提出预习时的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疏通大意。 ①本段通过渔父与屈原的简单对话,写出了屈原被流放的原因。 ②本段写的是渔父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与世推移”,体现了渔父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的处世思想。 ③本段中,屈原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人生追求,同时表明了自己即使牺牲性命,也要坚守理想的高洁品格。 ④渔父飘然而去,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超然物外的隐者形象。 3.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文章。 第二课时 ,但没落的楚王朝一、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一位踽踽独行的歌者高唱“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导入 已不是他那枯瘦的双肩所能支撑的。当楚国随历史化作一缕云烟时,他纵身一跃定格为汨罗江的一道风景。在他纵身一跃的一刹那,他那伟大的灵魂又在思索着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分析他的形象。 四、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的形象,请大家分别精读屈原和渔父的话,概括两人的性格 合作屈【思考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探究 原形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象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分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析 【思考2】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屈原——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环节 渔 教学内容 【思考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个一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个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父形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象分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析 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渔父——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思考4】屈原与渔父谁是主角? (1)屈原是主角:面对社会的黑暗,屈原始终坚守着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写渔父是为了衬托屈原,两个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凸现屈原崇高的人格。 (2)渔父是主角:其一,文题是“ 渔父”;其二,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的隐士。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他的形象令人仰慕。 【思考5】文章通过何种手法把作者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采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主要通过渔父和屈原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思考6】文章的结尾,屈原有没有听从渔父的建议呢? 没有。屈原不愿屈服,最后一死得抗争,实现了人格的尊严。梁启超说,彼之自杀实其个性最猛烈最纯洁的全部体现,非有此奇特个性不能产生此文学,亦唯此最后一死能使其人格与文学永不死也。 五、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比较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阅读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总结 同学们,屈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至死不渝的精神固然值得后人景仰,然而,这些古人的所作所为更加值得我们学习。直面人生吧,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人,只有在试金石上磨砺过,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会挺直,生命才有力量。 板书内容 屈 原 渔 父 高尚节操 对 比 与世推移 远大志向 随遇而安 不随波逐流 衬 托 不愠不怒 不同流合污 不强人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