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题】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婆婆大声嚷嚷(rǎng),大有不达目的不善罢甘休(bà)的气势。 B. 风筝已经折断(zhé)了,修不好了,你别再折腾(zhē)了。 C. 这个衣橱(chù)已放置多年,是一个老古董(dòng)。 D. 农夫拉着犁(ní),满脸涨(zhǎng)红,很是吃力。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对汉字读音的掌握。
【解答】要想正确解答此类试题,就得识字量大,做到见到就能拼出拼音,注意平翘舌的运用,声调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选到正确的读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A.嚷嚷—rāng。C.衣橱—chú;古董—dǒng。D.犁—lí;涨红—zhàng。
2.【答题】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是( )。
A. 相子 艺术 职务 B. 竹筒 溜走 蕉急 C. 改变 脊梁 纵然 D. 莫非 牲口 书驾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
【解答】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相子——箱子:指装各种东西用的方形容
器。 B.蕉急——焦急:指非常着急。 D.书驾——书架:用来专门放书的器具。
3.【答题】选词填空。 果然 突然 居然 固然
(1)原本晴空万里,( )下起了小雨。
(2)我们猜测李军会取得冠军,他( )不负众望,取得佳绩。 (3)成绩( )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份努力。 (4)她俩性格不同,( )成了好友。 【答案】突然 果然 固然 居然 【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
【解答】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果然:确实如此,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突然:表示发生得很急促,忽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1)前一个分句有“原本”作提示,表明和后面的分句时间短,反差大,应该用“突然”。 (2)前一个分句所说的内容与后一个分句的事实相符,应用“果然”。 (3)前一个分句承认了成绩很重要,后一个分句有“但”,前后句子是转折关系,所以应填“固然”。 (4)本句表达的是出乎意料的语气,所以应该用“居然”。
4.【答题】“莫”在词典里有好几种意思,选出下列最恰当的选项。 A.不要。 B.没有,无。 C.不,不能。 D.古同“漠”,广大。 (1)高速建成后,小镇的人民莫不欢欣雀跃。( )
(2)你莫要再说大道理了,我不想听。( ) (3)他被安上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 ) 【答案】B A C
【分析】本题考查对多义字的辨析能力。
【解答】“多义字”也就是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有不同的含义。本题主要考查一个多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首先要理解给出的词语的意思,再在语境中理解汉字的意思,然后选出正确的答案。
5.【答题】回忆本单元所学内容,想一下下列搭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出要求 打开绳子 B. 又舒服又漂亮 又冷又饿 C. 勤劳聪明的老虎 方方正正的帽子 D. 热得直哆嗦 吓得不敢出气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搭配的掌握。
【解答】A.“打开”指的是把器皿或盒子的盖子掀开,不能与绳子搭配,应该说“解开绳子”。 C.根据课文内容可知,老虎是愚蠢可恨的。 D.“哆嗦”指因为冷、害怕或受外力等而颤抖,可以说“冷得直哆嗦”,但不能说“热得直哆嗦”。 6.【答题】照样子,写一写。
(1)戴上帽子:________驴圈 ________布料
(2)又舒服又漂亮的圆帽子:又________又________的班长 (3)走南闯北(含有反义词):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人山人海(ABAC):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关上 剪裁 有才 能干 扬长避短 声东击西 一年一度 实话实说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进行词语仿写的能力。
【解答】完成时要注意分析所给例词的特点,然后根据特点进行仿写。(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搭配的掌握,熟练掌握课文内容并结合日常所学进行作答。可以说打扫驴圈、关上驴圈、剪裁布料、挑选布料。 (2)本题考查对并列短语的掌握,并列短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或数量词等组合而成,词与词之间是并列关系,但注意所填词语不能是反义词,否则会前后矛盾。 (3)本题考查对同类型词语的积累归纳能力。含有反义词的词语有很多,例如:七上八下、声东击西、出生入死、惊天动地、顶天立地、贪生怕死、开天辟地等。 (4)本题考查对ABAC型词语的掌握。ABAC型的词语有很多,例如一心一意、自由自在、十全十美、实话实说、人来人往、百发百中、一五一十等。 7.【答题】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
A. 方帽子店的主人保持优良传统,帽子店的生意日益兴隆。
B. 急性子顾客一次次要求赶进度,慢性子裁缝在那个冬天就把衣服做好了。 C. 枣核既勤劳又聪明,是爹娘的好孩子。
D. “漏”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怪物,老虎和贼都害怕它。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做此类的题目,要求在日常学习中,不仅要熟读熟背课文,还要理解文章的意思。 A.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方帽子店的结局是慢慢被淘汰,成为古董。 B.根据课文内容可知,虽然急性子顾客一次次要求赶进度,但慢性子师傅
还没开始给他裁料,更别提做衣服了。 D.根据课文内容可知,老公公和老婆婆口中的“漏”指的是屋顶漏雨,并不是可怕的怪物。 8.【答题】按要求写句子。
(1)河边的木瓜树上,一个成熟的木瓜掉进了水里。(加入拟声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是您无论在秋天、夏天还是春天穿一件棉袄,人家都会笑话您的。(用加下划线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圆圆的头为什么戴方帽子呢?圆的不行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裁缝又补充一句:“不过,我指的是明年冬天。”(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妈妈急得大叫:“快点!来不及了!”(加入动作、神态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河边的木瓜树上,一个成熟的木瓜“扑通”一声掉进了水里。 (2)你无论在雨天、雪天、台风天还是要出去钓鱼,都是不合适的。 (3)圆圆的头为什么戴方帽子呢?圆的就行。 (4)裁缝后来又补充一句,他指的是明年冬天。 (5)妈妈急得满脸通红,不停地挥手,大叫:“快点!来不及了!” 【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综合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对拟声词的掌握,拟声词是模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如咕咚、叮咚、滴答、扑通、咔嚓等。本句中木瓜掉进水里可用“扑通”形
容。 (2)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无论……还是……”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表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不以条件为依据。 (3)本题考查对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掌握。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4)本题考查对引述句改转述句的掌握。引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①标点符号的改变:引述句改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②人称的变化:引述句改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当引述内容涉及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 (5)本题考查学生扩写句子的能力,本句中可以将妈妈着急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出来。 9.【答题】我会表达。
如果你比长颈鹿还高,你最想做什么事情呢?大胆想一想,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果我比长颈鹿还高,我想跟童话世界中的巨人比一比;如果我比长颈鹿还高,我想去那棵高高的苹果树下,摘一颗红红的大苹果送给妈妈;如果我比长颈鹿还高,我可以把长长的脖子伸到河对岸,小朋友们再也不担心过不了河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发挥想象力,进行合理大胆的猜想。作答时可使用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注意书写要工整、规范,没有错别字,句子要通顺、流畅。 10.【综合题文】我会阅读。
街上人山人海。在密密麻麻的方帽子中,忽然出现了几顶圆帽子,方帽子店的主人大吃一惊。最让他吃惊的是,自己的儿子也戴了一顶圆帽子! “快快把它丢掉!”方帽子店的主人抓起圆帽子,丢在地上。 “我要!我要!”儿子嚷嚷着。
“不懂事的孩子!好好的方帽子不戴,要戴圆帽子!” 儿子不理他,拾起圆帽子戴在头上,一溜烟似的跑了。 【答题】下列哪个词与“人山人海”意思相近?( )
A. 繁花似锦 B. 人声鼎沸 C. 空无一人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人山人海:指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繁花似锦:许多色彩纷繁的鲜花,好像富丽多彩的锦缎。形容美好的景色和美好的事物。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空无一人:空空的没有一个人。故答案选B。
【答题】方帽子店的主人对圆帽子的态度是( )。
A. 接受 B. 排斥 C. 喜爱 D. 无所谓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结合“方帽子店的主人抓起圆帽子,丢在地上”进行分析。 【答题】哪句话写出了方帽子店主的儿子跑得很快?在文中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儿子不理他,拾起圆帽子戴在头上,一溜烟似的跑了。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最后一句中“一溜烟”形容跑得很快,体现了儿子跑得快。 【答题】方帽子店主为什么不喜欢圆帽子?(多选) A. 他觉得方帽子戴着挺舒服。
B. 他觉得圆帽子太奇异,不符合传统和习惯。 C. 他猜测圆帽子戴着会不舒服。
D. 他墨守成规的本性让他难以接受新事物。 【答案】B;D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通过阅读文章可知,方帽子店的主人不喜欢圆帽子是因为一直以来人们都是做方帽子、卖方帽子,墨守成规的本性使他认为方帽子才是最好的,是符合传统规定的。
11.【综合题文】我会阅读。
蚂蚁补“天”
古时候,有个穷秀才进城考试,他找了一家最便宜的小客栈住下。
晚上,秀才在房间温习功课。突然,天色大变,雷声隆隆,哗啦啦下起雨来。
不一会儿,门外的地面上就涨满了水。一群小蚂蚁来不及躲回洞里,在水洼里挣扎着。“救命啊!救命啊!”
秀才看见了这群奄奄一息的小蚂蚁,急忙捡来一根树枝,伸到水洼里。“可怜的小家伙们,快爬到树枝上来吧!”
小蚂蚁们一只接一只地从水洼里爬到树枝上,全都得救了。 “谢谢你,”蚂蚁们对秀才说,“你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第二天秀才参加考试,他的文章写得虽然很好,但是有个错字:试卷中的一个“天”字少了一横,变成了“大”字。
考官看了看卷子,连连叹气:“可惜啊,因为这个错字,他得不了状元了。” 过了一会儿,考官又拿起秀才的试卷看。奇怪,试卷上的错字没了,好好的一个“天”字。“咦,不会是我看花眼了吧?”考官揉了揉眼睛,再认真一看,原来是一群小蚂蚁在“大”字上面排成了一横。
考官觉得很惊奇,找来了秀才,得知秀才救蚂蚁的事情。考官觉得,秀才不仅有才华,人也很善良。他对秀才说:“既然蚂蚁已经替你补‘天’了,就不算你写错字,你得了满分!”
【答题】跟“奄奄一息”词义相近的是( )。
A. 恹恹欲睡 B. 生龙活虎 C. 一息尚存 D. 栩栩如生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临近死亡,也比喻事物即将消亡、湮没或毁灭。 恹恹欲睡:形容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 生龙活虎:形容很有生气和
活力。 一息尚存:意思是还有一口气,指生命的最后阶段。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故答案选C。 【答题】蚂蚁补“天”指的是:( ) A. 天破了,蚂蚁们在补天。 B. 小小的蚂蚁有补天的伟大志向。
C. 蚂蚁们把秀才试卷中的错字“大”,补上一横,变成“天”字。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认真阅读文章,抓住关键信息进行分析。通过阅读文章可知,蚂蚁补“天”指的是秀才在考试中将“天”写成了“大”,蚂蚁为了感谢秀才,排成一排补上了缺少的一横。
【答题】蚂蚁们为什么帮秀才补“天”?( ) A. 蚂蚁们天生爱助人为乐。
B. 为了感念秀才的救命之恩,特地帮助秀才。
C. 蚂蚁们帮助秀才,就可以跟之前的恩情勾销,互不相欠。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认真阅读文章,抓住关键信息进行分析。通过阅读文章可知,蚂蚁之所以帮助秀才,是因为秀才曾经帮助过他们从水洼里逃出来。
【答题】生活中,类似“蚂蚁”“秀才”“考官”的人,你愿意和谁交朋友?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喜欢和类似“蚂蚁”“秀才”“考官”的所有人交朋友,因为他们身上各有优点,蚂蚁懂得知恩图报,秀才懂得在危难之际帮助别人,而考官比较通情达理、爱惜人才。
【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这是开放性试题,选取其中一个进行分析即可,但要注意“蚂蚁”指的是知恩图报的人,“秀才”指的是乐于助人的人,“考官”指的是通情达理、爱惜人才的人。
12.【答题】作文。
我们都在故事里长大。你最喜欢什么故事?请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吧,可以是童话故事,也可以是神话故事等。
要求:故事情节完整,内容丰富,语句通顺;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答案】范文:
五官童话故事
眉毛、眼睛、鼻子和嘴巴都很有灵气。平时呀,他们相处得很好。
可是有一天,站在最底下的嘴巴不服气地发话了,他冲着鼻子就嚷:“鼻子,你有什么能耐站在我的上面去了?”鼻子说:“我能辨别味道啊,然后你才知道可不可以吃啊。所以,就站在你的上面哪。”鼻子又冲着眼睛嚷道:“眼睛,你有什么了不起的?凭什么站在我的上面去了?”眼睛说:“我站得高,能瞭望四方,看到哪里有食物好不让嘴空着;看到哪里有鲜花,好让你闻到香味啊!所以就应该站在你的上面。”鼻子还是不服气,又冲着眉毛大声嚷道:“眉毛,你有什么本领?凭什么你站得最高?”眉毛说:“我也不知道我有什么本领,站在各位的上面了,不过呀,你要是把我放在鼻子和嘴巴的下面那就热闹了。那将把整个脸摆在什么位置呢?难道我们都不要脸了吗?”
听眉毛这么一说,鼻子、嘴巴和眼睛好像明白了什么,再也没话可说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解答】通过阅读题目要求可知,本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一个故事,可以是童话故事,也可以是神话故事。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②一般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③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