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人称孔子为“圣人”,而孟子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他继承孔,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包围。 (7)[之]代这座城 (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是] 这。
(12)[也] 表判断语气,“是”。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6)[坚利]精良。坚,坚固。利,锋利。 (17)[米粟]粮食。 (18)[多]充足。 (19)[委]放弃。
(20)[而] 连词表顺承。 (21)[去]离开。
(22)[之] 代词,代“城”。 (23)[故] 所以。
(24)[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5)[以] 凭借。
(26)[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疆,边疆。界,界限。 (27)[固]巩固。 (28)[国]国防。
(29)[山溪]山河。 (30)[险] 险要。
(31)[威] 震慑,树立威望。
(32)[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33)[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34)[寡] 少。
(35)[之至]到达极点。
(36)[畔]通“叛”,背叛。 (37)[顺] 归顺,服从 (38)[以] 凭借。
(39)[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0)[故] 所以。
(41)[有] 要么,或者。
(42)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43)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 (44)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3文言文总结
通假字 (1)畔(pàn),通:“叛”,背叛。 古今异义(1)城 古义:内城 今义:城市 (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3)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4)国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5)亲戚 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 (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7)域 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 今义:地域 (8)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9)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10)然而 古义:虽然这样,但是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一词多义 (1)利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锐利 (2)之 三里之城:的,助词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 (3)时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气候,时令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机,机会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度,季节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时候 (4)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5)去
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
去死肌,杀三虫:除去,去掉 西蜀之去南海:相距,远离 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距离 (6)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非常美好,美妙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完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担,能承受
日出江花胜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过,超过 (7)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 君子固穷:安守,坚守 (8)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 (9)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 (10)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 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原文节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解析探究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运用否定排比句式。第2段选取攻战的
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向背,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探究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3)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5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应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6整体把握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写作特色
(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名言警句
1、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2、家和万事兴。
3、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4、众人拾柴火焰高。 5、团结就是力量。 6、人心齐,泰山移。
7、一双筷子轻折断,一把筷子抱成团。 事例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4、隋末隋炀帝杨广失道寡助,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5、瓦岗军首领失道寡助,英雄豪杰纷纷投靠得道多助的李渊(唐)。 6、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7、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8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2] ,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作品简介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3] ,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4]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