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差示扫描量热熔点分析法的应用性分析

来源:筏尚旅游网
第42卷第3期吴锐等:差示扫描量热熔点分析法的应用性分析285DOI :10.13 822/j. cnk i. hxsj. 2020007229 化学试剂,2020,42(3) ,285 〜290差示扫描量热熔点分析法的应用性分析吴锐),林兰7 ,严菁2 ,刘万卉I ,刘毅*2(1•烟台大学药学院,山东烟台264005;2.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102629)摘要:选择不同温度段熔融的5个代表性品种、国内外不同来源的13个法定熔点标准物质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差示扫描 量热法和毛细管法两种熔点分析方法的关联性研究,并进一步开展差示扫描量热熔点分析法关键参数的应用性分析。

研究表明,毛细管法的熔点分析结果一般延后1~2 r;差示扫描量热熔点分析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更好,并且推荐采用

10 r/min的升温速率参数,而升温起点、气体流量等方法参数影响较小。质量分析还证实,我国药典熔点标准物质已经 具备国际竞争力。关键词:熔点;差示扫描量热法;毛细管法;升温速率;化学标准物质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8-3283(2020)03-0285-06Applicability Studies of Differential Scanning Thermal Melting Point Analysis WU Rui' , LIN Lan *2, YAN Jing2, LIU Wan-

hui ,LIU Yi*2( 1 .School of Pharmacy,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264005 , China;2.National Institutes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Beijing 102629,China) , Huaxue Shiji ,2020,42( 3) ,285-290Abstract : The purpose of this work was to evaluate the correlation of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 DSC) and capillary meth­

od as melting point measurements.The objects included thirteen official chemical reference substances ( CRS) for melting point

from differ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sources, representing five CRS categories of different melting temperature ranges. Applicability analysis was further carried out on the key parameters of DSC melting point measurement.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melting

points analyzed by capillary method were generally delayed by 1 ~ 2 弋,and that th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DSC method were

better.The DSC melting point analysis was recommended as the preferred method with heating rate of 10 °C /min as basic parame­ter value of DSC method.Impacts of other parameters such as initial temperature and gas flow rate were not significant.Quality as­

sessment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Chinese official CRS for melting point were comparable to current international CRS.Key words: melting point ;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 capillary method ; heating rate ; chemical reference substance熔点是物质固有的内在物理属性之一,因为

质的变化与温度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DSC

杂质的缘故常常使得熔点下降,所以药物质量分

法的分析过程是动态的,相关研究人员3\";对使

析研究中,熔点时常能够反映药物的纯度,是评价 药物质量的重要指标,而熔点检测经常成为药品

质量标准中关键参数理化分析的重要方法⑴。用DSC检测熔点的应用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 发现不同实验方法参数会对测定结果产生不同程 度的影响。各国药典收录的热分析法仅阐述了大

药物分析领域经典的熔点检测方法是毛细管

法,即采用传温液或电热块对已装好样品的毛细

致方法的升温速率和升温范围,并无操作规范和 具体品种的实际应用,意味着热分析法距离成为

管加热,目视判断熔融并记录温度,《美国药典》、 《欧洲药典》、《中国药典》等法定标准于上世纪相

能够像传统方法一样被广泛使用的规范方法还有继收载3)。毛细管法比较简便,但已有研究4\"

收稿日期:2019-07-08;网络首发日期:2020-01-20显示该法在检测过程中温度计、升温速率、毛细管

尺寸及洁净度、样品夯实紧密程度乃至研磨的颗

基金项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学科带头人培养基金 资助项目(2015X3)。作者简介:吴锐(1995-),女,满族,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

粒大小都可能会引起一定误差,人为干扰较大。热分析的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

生.主要从事药品质量研究。通讯作者:林兰,E-mail: linlan@ nifdc. org. cn;刘毅,E-mail:

liuyi@ nifdc.org.cnoning calorimetry, DSC )是热力学研究领域广为应

用的熔点检测分析方法,在化学标准物质等主体

引用本文:吴锐,林兰,严菁,等•差示扫描量热熔点分析法

研究中也经常采用,是采用程序升温,客观记录物

的应用性分析[J] •化学试剂,2020.42(3) :285-290。286化学试剂2020年3月一定的距离,有较大的发展空间3。相比较热力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DSC熔点 分析法,各国药典收载的经典熔点检验方法一

毛细管法与其截然不同,但二者的联系备受关注,

目前尚未见有关两种方法的关联性研究报道。本

文以各温度段的代表性熔点标准物质作为研究对

象,首次开展了两种熔点分析方法的关联性研究 工作,评估两种熔点检测方法的影响因素,并进一

步对DSC熔点分析方法进行了应用性研究,为其

在药物分析领域的推广奠定了基础。1实验部分1. 1 主要仪器与试剂DSC3型差示扫描量热仪、MP90型自动熔点

仪、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毛细管(批号ME-

18552)、40 pL标准铝坦•竭(批号12200071 )(瑞 ± METTLER TOLEDO 公司)。錮(批号 GBW ( E ) 130182)、锡(批号 GBW

(E) 130183 )(中国计量科学院);香草醛(批号 100093-200804,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 ICRS0438,世界卫生组织;批号L0M294,美国药

典会);乙酰苯胺熔点标准物质(批号100094-

200204,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 ICRS0201 ,世界卫生组织;批号M1M285,美国药

典会);非那西丁熔点标准物质(批号100095-

201205,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 ICRSO38O,世界卫生组织;批号J2J346,美国药典

会);糖精(批号100100-201805,中国食品药品检

定研究院;批号ICRS04I1,世界卫生组织);酚酿 (批号100102-201504,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

院;批号ICRS0382,世界卫生组织)。1.2

两种熔点检测方法关联性研究1.2. 1 毛细管法采用熔点自动检测仪,依据《中国药典》2 015

年版四部通则0 612熔点检测法第一法,分别采用

1.0 J. 5 T/min升温速率检测熔点,记录目视熔

融时数字温控显示数据。1.2.2 DSC熔点分析法根据研究样本香草醛(熔点83 t)、乙酰苯

胺(熔点H6七)、非那西丁(熔点136咒)、糖精 (熔点229七)和酚駄(熔点263咒),选择金属钢 (156.5 °C )和锡(231. 8七)仪器校准后研究分

析:称取约1 mg样本.使样品均匀平铺于铝圮竭

底部,氮气气氛(保护气50 mL/min,吹扫气20

mL/min),从室温30 t开始扫描,分别采用1.0、 10 t/min升温速率研究分析。1.3 DSC熔点分析法应用性研究1.3. 1 升温速率已有报道指出,升温速率的改变对熔点检测

的结果影响较大3;。本次研究结合常用的实验

参数,设置0. 5、1、1O、2O、3O P/min的升温速率

进行考察分析。1.3.2

升温起点各国药典规定熔点检测方法的升温起点不尽

相同,未见有相关研究报道。本次实验根据样本 的熔融温度,扫描分析的升温起点从室温30 T开

始设置3 ~4个等距间隔温度点。升温起点具体 设置如下:香草醛(熔点83七)分别为30、50、

70 T;乙酰苯胺(熔点116 T)为30、60、90t;非

那西丁(熔点136 )为30、60、90、120 t ;糖精(熔点 229 °C)为 30、90、150、210 T;酚駄(熔点

263七)为30、100、170、240 t;升温速率均为

10 t / m i n o1.3.3

气体流量从室温开始扫描,气氛为氮气,保护气:50

mL/min;改变吹扫气分别为10,20,50 mL/min进

行分析.升温速率均为10 T/min02结果与讨论2.1

DSC熔点分析法与毛细管法关联性研究两种熔点分析方法均采用1.0 t/min的升

温速率,对世界卫生组织(样本代码WHO)、美国 药典会(样本代码USP)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

究院(样本代码ChP)发放的法定药典熔点标准

物质进行熔点检测分析试验,结果如图1所示。

毛细管法检测的各样本熔点值与标准物质的毛细

管法熔点校准定值几乎一致;DSC熔点分析法的

熔点值明显较毛细管法普遍前移,其关键指标

onset值较传统毛细管法的熔点分析值均提前1 ~ 2咒。另据统计,DSC熔点分析法的RSD值普遍

小于毛细管法5=10)。两种熔点分析方法对不

同温度段熔融的5个代表性品种的对比研究显

示,香草醛(熔点83 T )、乙酰苯胺(熔点

116 1)、非那西丁(熔点136 t )、糖精(熔点

229 T)和酚駄(熔点263 t)这5个品种的国内

外法定熔点标准物质的质量没有差别.第42卷第3期吴锐等:差示扫描量热熔点分析法的应用性分析287ugs嚅一1u三孑

81.3'I*(rsd=0.03%)81.4WH磅三c」三

8 J(RSD=O.15%)83.2U LH828384853jj咿 ■砺二JU需三秽 114

\"4(RSD=O.O3%)113.8EUUL,116WH H:C(RSD=(I.Q9%)115.9 hp1 115»k匸3114sp二二——

W ,.134.21156

117—gH)二三甲 > 134.4(RSl5d.01%)134.2hp匸 135.7,\"36沉三JLhp32 134

135136~~13713

T(RSD<0.01%)227.8](RSD=O.Ol 好227.8t 229.1■j(RSD=0.04%)229」228229239231申,[261.6(RSD=0.02%)261.7二^[262.9 (RSD=0.03%)263.1262 263 ~264265差示扫描量热熔点分析法匚圄毛细管法a•香草醛;b.乙酰苯胺;c.非那西丁;d.糖精;e.酚猷 图1差示扫描量热熔点分析法与毛细管法

关联度分析Fig.l Relevance study between DSC and capillary

method for melting point analysis通过对比研究发现,DSC熔点分析法与传统 的毛细管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也有些

许关联度。如图1所示,研究结果明显可见相同 升温速率参数下,毛细管法的熔点检测数据均延

后DSC熔点分析法1 ~2£。注意到有学者使用

DSC熔点分析法10 t/min的升温速率分析了熔

融分解和多晶型样品”:,比较毛细管法结果后认

为,DSC法的熔点值较高、重现性较差、仅有个别

具色样品峰值更接近记载的熔点。他们的研究虽

然论述了 DSC熔点分析法的适用性广泛,不仅可

以分析自身热稳定的样品,对传统熔点检测方法 难以判断其熔点的特殊物质同样适用;但熔融分

解样品的热稳定性较差、多晶型样品的峰形多变,

因为无法推敲样品受热过程中本身可能发生的化

学变化,或者难以精细区分物相转变叠加过程,所

以其相关结果的分析有待考量。DSC熔点分析法

采用导热性能良好的铝第竭作传导载体,待测物

质均匀平铺于垃坯底部进行检测分析;与传统的

毛细管法相比,金属载体的导热明显优于玻璃材

质的毛细管,且平铺样品受热面积更大更均匀,降 低了样品内部的温度梯度使热量传导更直接更迅

速,这无疑胜于需要反复夯实样品以排除空气影 响的毛细管法。毛细管法中玻璃管内样品温度稍

微滞后于测得的媒介氛围温度,而DSC熔点分析 法中通过参比温度的矫正,分析获得的即时样品

温度更接近熔融行为的温度,也更接近物质的真 实熔点。在药物分析领域中,各国药典早早收录的传

统毛细管法惯用于熔点的检测分析,该法须事先

干燥样品、研磨处理后再取适量样品夯实于一端

熔封的毛细管内,玻璃材质的毛细管规格乃至内

装样品的高度都有一定要求,但外界包括人为的

主观影响因素依然较大。而热力学研究领域更为

广泛应用的DSC熔点分析法,应用精密的程序控

温,对样品熔融全程客观记录,结果可溯源,也获

得了更为全面的样品热特征信息。两种熔点检测

分析方法依例均采用1 T/min的升温速率,研究

结果显示,样本分析(\"=10 )的重复性良好。其

中,毛细管法数据分析的最大RSD值为0. 15%;

DSC熔点分析法数据分析的RSD值普遍较小,大

多数在0.01%~0, 05%之间,均低于0. 1%,精密 度都较好。研究中考虑到分析样本品种、来源的代表性,

选择了不同温度段熔融的熔点标准物质作为研究

对象,包括熔点低于100 t的香草醛、熔点在

100-200 t之间的乙酰苯胺、非那西丁和熔点高

于200七的糖精、酚酿,各个样品均分别取材于世

界卫生组织(样本代码WHO)、美国药典会(样本

代码USP)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样本代

码ChP)等国内外药品检验检测法定的熔点标准 物质。图1结果显示,相同分析条件下,不同来源 的3家法定熔点标准物质的熔点检测分析结果值

差别在0.3 t以内,基本一致。鉴于国外进口的

熔点标准物质购买周期较长,价格成本较高,我国

同品种的熔点标准物质已经完全具备了国际竞

争力。鉴于升温速率在熔点分析方法中的重要作

用,方法关联性研究中通过调设DSC熔点分析法

和毛细管法的升温速率参数,重点关注了我国药

典熔点标准物质的熔点分析情况。不同温度段熔

融的代表性熔点标准物质的研究结果如图2所

示,升温速率自1.0 t/min提升10倍至10

t/min,DSC熔点分析法的结果只是略有延后, onset值变化范围在±0. 1 t之内,几乎没有影响;

但毛细管法因此受影响突出的多,该法升温速率 自1.0 %:/min仅增加50%到1.5 T/min,熔点分

析结果延后达到0.5七,升温速率影响的趋势性

变化显而易见。因此,今后我国法定的药典熔点

标准物质量值分析研究,针对具体的升温速率参

数赋值校正应当更科学合理,目前常用的传统毛

细管法尤其需要注意。288化学试剂2020年3月85波动相对较大,而onset值则更为稳定。

表1 DSC熔点分析法中升温速率参数研究注83

Tab.l Study on the parameters of heating rates inDSC melting point analysis ( n = 3 ,x±R)817

)s中国药典 标准物质口口种世界卫生组织 标准物质熔点/

°C81.3±0. 11113. 8±美国药典 标准物质熔点/

r峰值/

r峰值/ 熔点/°C81.9±峰值/

°C81.4±r3.113137135.98

3.8

香草醛81.5±0. 26113. 8土82. 2±1. 32114. 4±82. 0±1.090. 101.04DSC136.4乙酰苯胺

114. 5±0. 60134. 8±114. 0±114. 6±0. 23134. 1±0. 780. 36134. 2±0. 210. 88非那西丁134. 7±0. 55228. 0±134. 1±134. 1±0. 340. 340. 42227. 5±0. 47227. 5±0. 5835

134.2 134.2X X/*133DSC231229.5■糖精228. 0±0. 130. 490. 07262. 0±0. 83261.3±酚駄261.4±0. 65262. 0±0. 200.080. 75注:升温速率参数选择0.5-30 r/mino229

229.1DSC熔点分析法中的重要指标包括onset值

227.7 227.8和peak值,onset值记录的是熔融开始阶段热量

吸收突变的温度点,即DSC曲线上熔融峰前半段

227 246. 6

263.1的斜率最大处切线与基线前沿延伸线相交的对应

263.3£蚯鉴

22

261.7 261.7温度点.peak值即熔融峰的峰值温度点⑶。onset

值是许多热力学研究者常用的参数指标,但peak

值往往被更多初学者所重视而引用。实际上,升 温速率和试验样本量可能对peak值影响较大,但

260nin

升温速率1.5七/minonset值受影响较小回。实验研究结果(见表1)

显示,固液转化突变点的参数onset值更稳定,

iina.香草醛;bZ酰苯胺;c.非那西丁;d.糖精;e.酚猷

RSD值较小。例如,香草醛的升温速率应用性分

析结果中onset值最大变化约0.3七,几乎无变

化;而peak值波动最大达到约1.3 明显受影

MP:毛细管法;DSC:差示扫描量热熔点分析法

图2差示扫描量热熔点分析法与毛细管法中升温

速率的影响分析响。因此DSC熔点分析法中,综合衡量理化指标

的精密度、重现性等,推荐onset值作为熔点参考

Fig.2 Influence analysis of heating rates in DSC and

capillary method for melting point数据。进一步研究分析升温速率参数在不同温度段

2.2 DSC熔点分析法应用性研究2. 2. 1 升温速率两种熔点分析方法的研究可以发现,升温速 率的改变对熔点分析结果影响较大,进一步加强 了该重要参数的DSC熔点分析法应用性研究。

对熔点标准物质的作用规律性,发现其影响较为

复杂(详见图3)。总体而言,随着样本熔融温度 的提高,升温速率的影响呈扩大趋势。具体分析,

小于100七温度段的香草醛标准物质(校准熔点

考察0.5-30 P/min的变化范围,各温度段代表

83.0 T)熔融的onset值随升温速率的改变而略

微变化,20 r/min与0. 5 T/min变化在0. 3 t

性熔点标准物质的升温速率参数结果统计分析如

表1、图3所示。国内外3家法定熔点标准物质 的样本分析数据都呈现出相同的特点,DSC熔点

分析法中的指标数据onset值和peak值随着升温

以内;100 - 200 t温度段的非那西丁标准物质

(校准熔点 136.0 七),0. 5 P/min 与 20 t/min

升温速率分析结果onset值波动在0.2 左右,当

升温速率升至30 l/min时波动扩大到0.4咒;速率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peak值的第42卷第3期吴锐等:差示扫描量热熔点分析法的应用性分析289而大于200 t温度段的糖精标准物质(校准熔点

229. 0 r ) ,20 t/min 与 0. 5 °C/min 分析结果

onset值波动0. 5 %:,升温速率升至30 T/min时

波动近1 T,变化显著。这也提示DSC熔点分析

法的推广应用需要找到合适的升温速率参数。85ra8381.48181.681.7

0 10 20升温速率/(^-min-1)H7「b113.8 113.8

113.8113.8113.6113010 2030升温速率/(^-min-1)137C£置

3

534.2134.2134

133.8133'—0------------------- 10-------------------- 20-------------------- 30l-升温速率/(r-min-1)

230「d£矍

2

28227.8227.6226 010 20

30升温速率/fC-min-1)264re262

261.32610

10 20

30升温速率/(r-min-1)a.香草醛;b.乙酰苯胺;c.非那西丁;d.糖精;e.酚猷图3 DSC熔点分析法中升温速率参数研究Fig.3 Study on the parameters of heating rates inDSC melting point analysis研究分析国内外3家药典标准物质的样本变

化趋势基本一致,以我国的熔点标准物质为例重 点剖析(见图3)。10t/min的升温速率可能是

一个合适的DSC熔点分析方法参数。研究分析

数据显示,升温速率参数0.5、1.0、10 t/min的 熔点分析结果几乎无变化,数据统计RSD普遍在

0. 05%左右,这反映出DSC熔点分析法在10 £/ min的升温速率参数时有着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

度,同时兼顾了方法的时效性。当升温速率参数 进一步提升到20 T/min甚至30 T/min,熔点分

析结果较之前的较小升温速率参数变动明显加剧

(波动近1咒),数据统计的RSD也普遍增大。因

此,DSC熔点分析法应用推荐10 t/min的升温

速率参数。2. 2. 2 升温起点目前,DSC熔点分析法的应用在各国药典中

均未明确升温起点,有涉及的也仅说明一般从室 温开始。考虑传统的毛细管法应用在各国药典中

也不太一致,本次研究依据各温度段的熔点标准 物质,等间隔温度设置了不同的升温起点考察该

参数可能对DSC熔点分析方法的影响。结果分

析表明(见表2),不同的升温起点参数熔点分析

结果几乎无差别,影响很小。2. 2.3 气体流量静态环境不利于实验挥发性产物的扩散,同

时为避免不期望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故常选用

惰性气体氮气吹扫。本次研究参考日常的气体流

量情况,考察该参数设置在DSC熔点分析方法中 的影响。结果分析见表2,不同的气体流量参数

对熔点分析结果影响较小。表2 升温起点与气体流量参数分析注Tab.2 Study on the parameters of initial temperature andgasflow rate(n = 3,元土R)口口种升温起点参数分析\"的标准物质熔点/t中国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香草醛81. 6±0. 0281. 3±0. 0181. 3±0. 02乙酰苯胺

113. 8±0. 02113. 9±0. 05114. 0±0. 10非那西丁134. 2±0. 04134. 4±0. 05134. 2±0. 02糖精227. 6±0. 02227. 6±0. 04—酚瞰261. 6±0. 05261. 6±0. 10—气体流量参数分析\"的标准物质熔点/tnn种中国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香草醛81. 6±0. 0481. 3±0. 0481.3(A3)<0.01)乙酰苯胺113.9±0. 07113.9±0. 01114. 0±0. 03非那西丁134. 1±0. 03134. 3±0. 05134. 2±0. 03糖精227. 6( A<0. 01)227. 6±0. 02—酚猷261. 7±0. 03261. 5±0. 02—注:1)升温起始点参数选择合适的等距温度间隔点;2)气体

流量参数选择氮气10〜50 mL/min;3) △为熔点变化量。本次有关方法参数的DSC熔点分析法应用

性研究中,调设升温起点或气体流量的参数大小,

熔点分析的onset值变化几乎都小于0. 1 t ,变化

290化学试剂2020年3月非常细微。日常的熔点分析研究中,样品熔点已

知时,可根据需要适当提高升温起点温度以减少

实验用时,对于多晶型或结晶水等信息未知的样

品则可以选择从室温开始扫描,有利于观察样品 全温度段的热力学行为。还需要注意的是,检验

分析中气流的稳定程度往往会影响结果的准确 度,气流不稳会造成基线的波动,应当尽力避免。3结论DSC熔点分析法能够客观地记录结果,方法

的精确度和重复性均优于毛细管法,DSC熔点分 析法的熔点值也更接近真值,值得在药物研发领

域推广应用。两种熔点分析方法对香草醛、乙酰

苯胺、非那西丁、糖精和酚駄等熔点校准品种的研

究分析均显示,我国法定的药典熔点标准物质与

WHO、USP无显著性差异,质量相当,完全可以互

为替用。DSC熔点分析法应用中,升温起点和气

体流量参数影响较小,而升温速率的参数设置比

较重要,推荐10 T/min的升温速率作为本法基

本参数值。开展差示扫描量热熔点分析法的应用性研究

与毛细管法关联性研究,对于科学性的检测分析

熔点这一药物本身的物理特性很关键,有益于衔

接好药品从研发到质量控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匚

作,也有助于消除日常药检工作中可能带入的偏

差甚至误判。参考文献:[1]熊嬪,吴建敏,王嗣岑,等.药物熔点检测方法的等效

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8,53(21) :1 861-1 868.[2 ] 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l convention. USP 41

[M ] .The United States Baltimore maryland : United book

press,2018:6 669-6 673.[3 j The European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 EP 9. 0 [ M .

Erance Strasbourg cedex: Directorate for the quality of

medicines & healthcare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 ,2018: 57-59.[4]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M].北

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75-83.[5] 吴林钢,王玉娜,洪琴,等.近化学专业毛细管法检测

固体有机物熔点的因素分析及其验证[J].当代化工,

2018,47(3) :478-482.[6] 杨申明,张伦,陈靖,等•毛细管法检测熔点及其影响

因素分析[J].广东化工,2016,43(22) J45-146.[7] 贝琦华,陈英•药品熔点检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J].今

日药学,2009,19(9) :7-8.[8] 林兰,宁保明,杨腊虎,等.热分析技术在药品检验中

的应用[J]・中国新药杂志,2014,23( 15):1 734-1 737.[9] 王巧云,申玉星,姜峰,等.丙体六六六纯度标准物质

的研制与定值分析[J] •化学试剂,2016,38(9) :881-

886.[1()]王昉.药物熔点检测中的DSC实验影响因素研究

[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4,4(4):

58-60.[11] 李凤云,睢凤英.尿素晶体熔点检测中的DSC实验影

响因素研究[J] •化学世界,2008,49(2) :82-85.[12] 刘毅,吴建敏,黄海伟,等.双報胺熔点标准物质熔点

差异分析[J].药物分析杂志,2015,35(1) :151-153.[13] PLUMMER C J G.KANSCH H H.The effect of melting

point distributions on DSC melting peaks [ J ] . Polymer

加〃.,1996,36(3) :355-360.[14 ] TODA A.Heating rate dependence of melting peak tem­

perature examined by DSC of heat flux type [ J ]. J. Therm.Anal. Calorim. ,2015,123( 3) : 1-14.[15]黄朝瑜,陈民辉,蔡美明,等•《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

载的三种熔点测定方法的对比[J]•中国药品标准,

2015,16(6) :412-4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