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蝶恋花》中的名句: 昨夜西风 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每个单元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导语情境图” 第二部分,“课文” 第三部分,“语文百花园” 采集本的使用,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一学期只进行三次采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采集的意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才是目标。教师通览教材之后,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做到:有计划、早行动、勤提醒、多运用。 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课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语文教师难当,语文课难教,难就难在语文课要靠教师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我们依据什么来确定每课教什么呢?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 《课标》对年段的要求是设计语文课,落实双基和把握好“度”最好的依据。看似平常实际上是根本。 如何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呢? 柳永的《蝶恋花》中的名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 人憔悴; 用在教学研究中再恰当不过了。 习惯:有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写字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写作、修改习惯……习惯的力量很大,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人,反之就是毁灭人。 随便问一位老师习惯重不重要?都会说重要。但是在教学中却常常看到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现象。最常见的就是学生的写字习惯。走进课堂10个学生当中有2、3个姿势正确的就不错了,语文版的教材是以专题来呈现的,我想教师如果能给学生开发一个以习惯为专题的单元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力的形成与习惯十分密切,没有好的习惯就不能形成一定的能力。习惯很重要的,但是它却不是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能够培养起来的。“习惯”属于一种养成教育,现代科学家研究人的智力、能力、习惯时,发现也有关键期。 印度狼孩玛拉(女)1920年被人从狼窝中发现时8岁,由于多年和狼生活在一起,无论脾气和秉性,还是生活习惯都和狼一样了。她不会行走,只地爬,白天潜伏,夜间活动;每到午夜嚎叫,完全不会发人声;只吃生肉,而且不会用手去拿,必须扔地上用嘴叼起来吃。人们努力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她恢复“人性”,但收效甚微,她2年多学会站立,6年多学会走几步路,4年才学会6个单词,直到1929年临死时(17岁),她的智力、能力才
达到两、三岁孩子的水平。人们虽然对她实施了良好的教育,但人应该具备的习惯却始终没有能很好养成,其根本原因就是错过了“关键期”。 相反有个事例,1972年,人们在东南亚大森林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迷失的日本兵横井庄一。他远离人类,像野人一样生活了28年,人的一切习惯甚至包括日本话都忘了。可是当他获救后,人们只用了82天时间的训练,就使他完全恢复了人的习惯,适应了人类的生活,一年后还结了婚。虽然他过野人生活比狼孩儿卡玛还多20年,但对他的教育和训练却比狼孩容易多了,其原因就是他没有错过受教育的“关键期”由此可见“关键期”的重要性。 197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到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家长和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 著名学者竺可桢先生从小就做事认真,注意留心观察世间事物的变化,而且从小就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为他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迅先生“随便翻翻”的读书习惯;华罗庚教授的刻苦自学习惯等等,都成为他们走上成功道路的基石。 我们也不妨翻开教学参考书来看一看,几乎每一课,都有培养学生这样或那样良好习惯的字样。由此我想到叶圣陶老先生说的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一种习惯”。说到这儿我们来共同体味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名言:“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在学生写话时拼音写错,是哪一个知识点学生遗忘了,我们可以把这一知识点单独拿出来引导大家回顾、讲解、练习。比如说:ui iu ei ie这些韵母很容易混淆,学生常常是记了忘,忘了记。这是必经的过程,这是规律,人的大脑有遗忘功能,遗忘是大脑自我保护的一种功能,人如果有了难过的事儿,如果老是忘不了,会很痛苦,所以遗忘是大脑自我保护的功能。我们教师应该按规律做事,掌握学生的遗忘规律,定期帮助学生巩固,使学生
的学习事半功倍。 (1)按顺序熟记大写字母表。 “语文百花园三”开始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刚刚学过之后,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按顺序熟记大写字母表,在教室内贴上大小写对照字母表,经常读记;然后,用纸条把小写字母贴上,让学生熟记。 (3)创设生活情境巩固运用(如:老师写出车站站牌、街道名字、报刊杂志名称让学生认读,认电脑键盘上的字母) (2)利用差异,合作记忆。 把学生进行好差搭配,利用游戏,加深印象。 识字游戏: (1)讲求实效; (2)简
洁好用; (3)着眼多数; (4)紧凑有序。 (5)学写日记,练习使用。
①每天想对父母说的话;
②用一句表示自己今天的心情;
③写出自己明天要带的东西,提醒自己别忘记了。
…… 2.提前练写生字。为能指导好写字,教师在备课时应动笔在田字格中练写。体会字的难点,把字练好。语文教师要以身作则,自己要练就一手规范、美观的字,评价一节课,板书的字也应算教师素质(基本功)的一个方面。 (2)将一二册的“会写字”组成词语,句子用看音写字的形式练习,既巩固复习拼音,又复习了汉字。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经验。 2.品词。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理解课文时的重点词,咬文嚼字,浓墨重彩地进行处理,烹制一节语文十足的课,点石成金。然后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如不加品味,其中的信息、形象、情感、意蕴难以生成。课堂中如果没有这样点的开掘就会显得浮华、浅薄。语文意识、语文味道反而被知性的拓展和感性的激荡给稀释了。 其实,这其中也蕴含着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看图、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这样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紧紧地粘在了一起。 谈到了理解词
语的方法,有几处也值得大家来回味:比如祝愿、呼唤、嘱咐、希望这四个表达森林、蓝天、大海、太阳美好心愿的词语用得很形象。在这些词语的理解上,教师没有琐碎的分析,注重的是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的灌输。比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嘱咐”一词的时候,教师让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听大海的涛声,然后用洋溢着感性气息的话语点拨:听,大海一遍一遍地告诉;一遍一遍地叮咛,这就是大海的对我们的嘱咐。 一年级要特别重视朗读,朗读是默读的基础,一年级打好朗读基础才能顺利地度过到二年级的默读。朗读既是阅读技能又是理解课文的手段。 在教学中不时遇到“读书百遍,其义不见”的学生,书读得挺熟,甚至能背下来,但是一问他,两眼发呆,莫衷一是。究其原因,是由于阅读时没有“进入”文字材料中,眼睛看不到文字所描述的形象,耳朵听不见文字所传递的声音,鼻子闻不出文字的气味,舌头品尝不出文字的味道,更不要说如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跟作品产生共鸣了。想象力可以使文字材料创设的语境在头脑中活起来,营造出阅读的“场”。“场”能产生巨大的效应。 如:《小树谣》一课课后第二题(第六页)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想法以小鸟的身份说出不同的话。又如:14页《世界多美啊》的插图,可以让学生根据图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说说小鸡还说什么?你想对小鸡说什么?要是学生敢于表达、勇于交流,就要敏锐地发现学生表达中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就要爱护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就要由衷地赞赏学生点滴的进步。学生得到鼓励就更积极去读书、思考、表达。 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演一演。如《请不要这样做》121页。为了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可以先在两人小组(或4人)里练习,发现内容有创意的、语言精彩的,能用上学过的词语等,要给以鼓励。 在学生口语交际过程中,教师要倾听,及时进行引导、点拨、肯定、纠正,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第二步骤:互相交流。 写作是儿童语言学习的需要,还是儿童健康、情感宣泄,与别人沟通、倾诉的需要。必须让孩子的作文有更多的读者,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让孩子得到健康的情感满足。教师不管有多么繁忙,任务多么紧张,都要挤出一定的时间让“小作者”当众宣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孩子边聆听边及时评价。这样不但避免了抄袭现象更培养了学生的作者意识。他们让自己站在一个作者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我的文章是给谁看的?我这样写他们看得明白吗?如何才能打动同学呢? 第四个步骤:在比赛中提高合作能力 “轮流日记”中的作品不再是个人赢得教师赞扬的砝码,它的优劣成了小组间综合评比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使得每个孩子都有了为团体争光添彩的机会。为了“胜利”,他们群策群力,这一过程不仅使原先基础较差的孩子获得了“多帮一”的指导,还使优秀的学生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轮流日记”以其开放性、合作性、综合性吸引了孩子,能够激起孩子们对写作的浓厚兴趣。当孩子们不再惧怕写作文,不再以“抄、编、凑”来应付老师,当他们喜欢用作文来写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定然下笔如有神,何愁佳作不成呢? (3)教师要多读书,提高自己对阅读教学的指导能力。 常常看到在阅读课上,有些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针对学生的发言不知如何引导。这些情况都证明教师的知识积淀不够。 一年教材多是童话、小诗教学时要力求做到: 课伊始趣相生,课正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 (1)巧妙的设计激发兴趣。 (2)激励性评价点燃兴趣。 (3)真实的情境保持兴趣。 (4)体味到成功延伸兴趣。 (二)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感情 品词 诵读 写话 写字 感情 感情是语文课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平台。课堂中,知识是浸润着感情的知识,过程是流淌着感情的过程,能力因了感情才有动力,方法因了感情才有灵性。如此一来,感情就成了一个场,融入其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那充满抒情色彩的话语风格,也为课堂上诗化情感场营造强有力的支架。 如何品: 一、调取积累以丰厚信息; 二、展开想象以彰显形象; 三、拓展背景以激荡感情; 四、奇特联想以敏化语感; 五、借助插图以激发想象。 将感情更深地根杆于语文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原野上。学生的情感是在品味和咀嚼文本的重点词句后油然而生的,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不浮华。也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层层深入。 3.诵读。 诵读在一节语文课上要占足够的份量,教师不仅要在课上给学生创造多次读文的机会,还要注重提升学生读的质量,每一次读文都有明确的目标,力求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得。 教师要善于用统领全文的这样的问题来展开本节课的教学。 问题的解决教师
不满足于就事论事,不满足于问题答案的呈现。而是把问题当作诱饵,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感情、气韵还语言以画面、声音、旋律。通过读来感受,来还语言以画面;听涛声,理解大海的嘱咐,还语言以声音;通过读,感受诗的意蕴美,感受语言的节奏还语言以旋律。 课堂上教师利用想象力,把文字材料激活为生动的场面、形象的画面、立体的世界。以此,来补充和润色作品中的细节。比如:在读到“把白云当作翅膀变成一只飞翔的白鸽”一句时,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白鸽,飞到自己最喜欢的一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