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引发的思考
孙吴一中 郭伟雁 2009.04
如果仔细观察近期的热点问题,不难发现师生关系似乎是备受人们的关注。一直以为过激的行为离我很远,没想到前几天在我县二中竟发生了学生对教师出手的事件。他的这种“激情”行为在我这个不大不小的城市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为什么学生的反应会如此激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
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类似的事情,应该说是教育的悲剧。追根到底是什么问题呢?学生、教师、学校、家庭还是社会。细细分析过来不能推卸责任的当然是学生本人和教师。整体社会的教育体制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具体分析一下,第一责任人教师。
第一,教师没有掌控全局的能力。有经验的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就知道用缓和的口吻和退一步的态度来处理问题。回避的政策会使问题变的缓和,紧张的气氛得到缓解。这样就避免事情进一步发展。第二,教师没有了解学生的品性。自己所教的学生是属于什么品性,什么脾气的人,作为教师应该有基本的了解。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性格,不同脾气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因人施教才是根本教育。第三,教师没有得当的处理方式。教育不是简单的打罚骂。遇到问题时候,教师应该用合情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只是简单的打罚骂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那么教师用什么方式处理问题才合适呢? 一、“温柔一刀”的教育模式
- 1 -
中国的传统美德中有一项是宽容待人。教师在内心中把学生看出平等的人,对学生做到宽容,对学生的教育要温情。当学生有强烈的自卑感和不自信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偏激的想法。此时,有外物的刺激就容易造成他反应过度,不自觉的引发他过激的行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就要给他温暖,让他感受和风细雨的关怀。这样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达到教育的目的。具体行为如下:
首先,平等对待,尊重个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希望被别人肯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基于这样的人性,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尊重学生,给他们信心。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在不断学习的路上,用自觉自省的精神来约束自己。利用情感教育,使他们真切的感受到尊重他人后得到的收获。从而使他们自信心加强。
其次,因材施教,注重个体教育。不是每个学生都有优异的成绩,也不是每个学生强大的内心。学生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多的会自卑。这样压抑的生活容易引发他们的过激行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观察后进生的心理变化,解决后进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有一颗爱心,有一份真心,有一点耐心。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多一些关心。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帮扶,找寻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建立自信,慢慢提升个人整体素质。
再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教育也不是一个家的事。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那么在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就要做到观点一致,方
- 2 -
向一致。教师通过与家长的真沟通、勤沟通,针对各家各户不同的情况建立适合每家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实施教育的同时,及时交换意见,调整了教育方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征得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把校内校外的资源结合起来,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和谐的环境,也有效地预防了学生过激行为的发生。 二、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栽花种树都要考虑花树的感受,育人就更是如此。我们教育的目的是相同的,但是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便会差之千里。凛冽的寒风可以将人心冰冻,和煦的暖风便将封冻的心融化。温柔的教育方式可以让人的行为变得自觉。面对教育中问题学生,更应该温柔对待。教师换位思考,变身为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可以避免片面的理解所发生的问题。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就更能体谅学生,问题也就好解决不少。反之,教师如果方法是简单的打骂罚,要求学生命令学生,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更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学生过激行为的发生。因此,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讲求方法,追根逐源,转化思想。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不能一味的灌输也不能急于求成。重点抓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学生的情感走向,做到有的放矢。
高中段的学生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也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但是他们此时具有的这个观念是狭隘的。他们没有经过社会的洗礼,相对比较单纯,那么教师就有责任教育学生分清是非对错,促其思想转变。此时的学生意志力相对薄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他们很难控制自己情绪,发生措手不及
- 3 -
的事情的时候,便会疲以应对。那么出现错误的行为便是可以理解的。这时,教师就要细致耐心的做学生思想工作,目的使他们的行为、思想便的成熟。切记在此时对学生进行指责和批评。这样只会激化矛盾,使事态升级。诱发可能出现的过激行为。
教师一定要切记事过不提。对于一个问题解决后就不在反复批评。千万别翻老帐,算小账。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在处理问题时带情绪。因此,教育学生时要就事论事,绝不能攻击学生的品德,严厉的责备和充满讽刺的言语只会导致学生的内心的厌恶。
总而言之,教师的明确自己的职责。教师在教学育人的过程中更多的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温暖的和风教育强过简单的打骂罚。尊重学生,给其自信,帮其成长。让他们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感受温暖,减化厌烦心理。用自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他们的恐惧心理,让他们信服。只要秉承以德服人的教育理念,自然可以水到渠成。
- 4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