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筏尚旅游网
第26卷第14期 2010年7月 甘肃科技 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0Z.26Ⅳ0.14 血t 20lO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现状及对策研究 赵 辉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我国部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实施体教结合的现状进行了研 究。分析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 中图分类号:G807.4 2.2.3访谈法 1研究目的 1987年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联合在全国 对多名体育训练专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领导 和教练进行访谈,探讨体教结合的现状和发展。 2.2.4数理统计法 51所高校中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被人们看作是体教 结合的发端,至今已有约235所高校拥有自己的高 水平运动队。20多年来,“体教结合”处于漫长的求 索期。随着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体教 结合”的成功运作,体教结合逐渐成为我国培养高 水平后备人才的新途径。但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是 一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编号、变量统计,并运用 SPSS1 1.0软件包和Excel数据库系统对问卷调查所 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对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的认识 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之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的 不同,体教结合的发展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照搬清华和北理工的模式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 对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的认识和了解程 度,是学校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全 面统筹的、适宜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成长的高水平 运动队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高校运动队主管领 导和教练员只有9%对“体教结合”了解较多,3l% 部分了解,49%了解很少,甚至有I1%完全不了解。 说明对体教结合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导致缺乏相应 吸收他们的成功经验,及时解决自己发展中存在的 问题,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成功的体教 结合之路,是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重点。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的制度、措施和必要的扶持。 3.2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的管理机制 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是高校办好高水平运动队 的一个重要环节,调查显示,许多学校的管理制度几 年一贯制,管理条例从制订之日起一直沿用至今,没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山 大学、厦门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宁波大学、西南大 学、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20所高校的高水平 运动队。 2.2研究方法 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增订,各 队普遍缺少科学的目标管理。调查中有74%的教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和登陆CNKI、万方数 据库、Internet网等,查阅国内外相关体育文献资料 30多篇。 2.2.2问卷调查法 练员认为目前的管理机构不合理,需要改进,还有 19%的认为很不合理,需要重新制定。 3.3 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状况 目前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主要来自三个 方面:一是免试入学或挂靠学籍,招生对象为现役世 界级、国家级选手以及本地优秀运动员等,约占 对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20所高校高水平 运动队的主管领导和教练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通过 信度和效度检验。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3 份,有效率93%。 6.5%。二是通过高考特招,招生对象为普通中学、 各类体校、专业运动队及职业俱乐部二、三线队伍。 第l4期 赵辉: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现状及对策研究 179 约占88.8%;三是刚退役的运动员,约占4.7%。由 于现役优秀运动员多以挂靠学籍方式培养,并不在 上是由体育教师担任的,只有10%左右采用聘请专 业教练。一般体育教师以从事业余训练为主,进行 高水平训练的经验不足,学校也缺乏必要的培训机 制,科研训练结合型人才少。并且大多教练员既担 负着训练和比赛的双重任务,又要搞好教学和科研 工作,任务比较重,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精力”和 “经历”都不够。因此,大多数高校对教练员的业务 水平不很满意,见表2。 学校学习和训练,体教结合也就谈不上了。退役运 动员虽然具有较高的竞技水平,但运动员本身处于 竞技水平下降期,可继续挖掘的潜力小,训练效益低 下。因此,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主力军是高考特招 的青少年运动员,但由于没有自己的后备人才培养 基地,缺乏从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人才培养 体系,大部分高校特招生达不到所要求的竞技水平, 阻碍了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水平的提高。 3.4高水平运动员学习与训练状况 高水平运动员进人大学后,面对学训双重任务, 如何使他们在正常训练的同时顺利完成学业,是学 校和运动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学训结合是对高水平 运动员的一项基本要求。调查显示,高校对高水平 运动员的管理方式采用执行全校统一教学计划的占 85%,单独制定教学计划的只占5%,还有10%采用 挂靠训练。因此,他们的文化学习和训练存在冲突, 见表1。 表l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训练的矛盾关系 这一直是一对棘手的矛盾,直到现在还没有一 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据调查,45%的学校不能 保证长期训练,40%的运动员成绩保持原有水平, 15%的运动员运动水平下降。为了保证学习,运动 员除去训练时间和必要的睡眠时间和饮食等休息时 间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被迫用在上课和自修课上, 否则就很难跟上进度。另外,多数高校还采用假期 集训的办法来增加学习和训练的时间。调查还显 示,50%的运动员在校期间参赛机会过少,参加国际 性竞赛的学校也只有10%,这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训 练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多数高校对其高水平运动队 的训练工作缺乏客观、可靠和有效的评估方法和评 价制度,一般只在大运会年或某一特定比赛后,针对 比赛成绩进行终末性的一次评价。这种评估存在较 大的弊端,主要表现在:第一,这种评价易进入只关 注比赛结果,以胜负论英雄的误区,忽视运动员成绩 提高的真实情况;第二,由于缺乏训练过程的衔接性 评价,不能及时获取训练进展的反馈信息,导致训练 过程难以有效控制…。 3.5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现状 3.5.1教练员业务水平 调查显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有80以 表2对高水平运动队教练的业务水平满意程度 3.5.2教练员科研状况 高校办队最大的优势莫过于高校拥有大批的科 技人才和优良的科研设备,具有极大的科研潜势。 但调查却显示大部分教练员的科研状况不容乐观, 见表3。 表3高水平运动队教练从事运动训练科研情况 另外,对我国体育界学术水平最高的科技大会 “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人选论文进行统计发 现,目前高校运动训练科研现状令人堪忧,在运动训 练学方面专题报告论文仅占14%,且主要集中于与 高校训练实践较远的选材方面,而在一些直接对提 高运动员成绩有重要影响方面的论文则录取率很 低,说明高校体育科研目前尚未将潜势转化为优 势 川。 3.6高水平运动队经费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来源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校的行政拨款是主要渠道, 占80%,体育产业创收占18%,企业赞助等校外筹 款只占2%。大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都捉 襟见肘,见表4。经费来源渠道的单一,造成运动队 经费过少,致使训练条件受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训 练工作的正常进行。 表4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经费的情况 3.7 高水平运动队竞赛体制现状 高校竞技体育竞赛的举办规模和次数对高校竞 技体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竞技 体育的竞赛主要有三种:一是每4年举办1次的全 国大学生运动会;二是由教育部大学生体协下属的 单项体育协会举办的体育竞赛;三是各省市的大学 l80 甘肃科技 第26卷 生运动会,一般也是3~4年举办一次。高校竞技体 育的竞赛类型较少,而且竞赛时间短、次数少。同 时,一些高校为了在比赛中取得成绩,不惜聘请一些 专业运动员冒名参加。虽然比赛组织者尽力严查, 但总有人能侥幸漏网,结果导致此风日盛,严重阻碍 了高校体育的健康发展,阻碍了国家办队目标的顺 格的审查程序存有漏洞。 6)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校方 拨款,有限的经费远远不能保证训练和比赛所需。 教练员、运动员的训练补贴较低,食宿条件较差,部 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没有经费参加各种高水平的比 赛。经费匮乏仍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普遍存在的问 利实现。 3.8场馆设施现状 体育场馆设施是保证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必要 硬件。近年来,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得到了大的改善, 调查显示,室内场馆面积在3000m 以上的学校达 到60%,室外体育场地面积达到lO000m 的学校达 到64%。但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不仅仅只服务于 高水平运动队,它还要满足普通学生的体育课教学 和课外活动,有些体育系或学院的高校还要为体育 专业的学生提供专门场馆设施,因此,大多数高校的 场馆设施并不能满足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需要。这 个问题将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更加突出。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现行的管理体制不够合理和完善。目前高 校运动队组织机构还不健全,竞赛及奖惩制度不完 善,运动队管理机制、管理方法还处于行政计划管理 之下,体制还不尽合理,缺乏普遍公认的立法保障, 竞争机制的作用还得不到发挥,在对运动员、教练员 管理方面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2)生源渠道不畅,短期行为明显,招收大量体 工队退役运动员和采用“挂靠”招揽体工队现役运 动员(实际上是借用)参加高校的各种体育竞赛。 3)“学训”矛盾突出,违背办队初衷,片面强调 运动训练的重要性,却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 握,运动训练时间不断增长,运动负荷逐渐加大,使 高水平运动员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投人到单一 的训练上,最终耽误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大学学业 的完成,违背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夺标育人”的初 衷。同时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也大大影响了运动员和 教练员的积极性。 4)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主要来源 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他们绝大多数人从未受过专 业运动训练,更无各种大赛临场的经验,科研水平较 弱,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5)竞赛制度欠缺,缺乏统一规划,竞赛层次不 合理,不能体现比赛公平竞争的特点,运动员参赛资 题。 7)场地设施虽然得到了大的改善,但大多数高 校并没有专供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场馆设施,高水 平运动队的训练和体育课教学、学生的课外体育锻 炼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 4.2建议 1)各级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成立相应的 “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和健全学校运动训 练“体教结合”组织管理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以及 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规章制度,对学生运动员的 选拔、训练、竞赛、学习、升学、就业进行综合性的教 育目标管理和服务。做到共同研究、共同协商、共同 行文、统一制定规划、统一部署工作,形成一套系统 的管理办法,促使“体教结合”的运作得以正常、有 序、顺畅地进行。 2)将“体教结合”引入法制化轨道,从法规上明 确体、教部门在“体教结合”中应承担的责任。只有 在法规的指导下,才能尽快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统 一思想。很多地区的体育、教育部门正是通过学习、 领会有关的政策、法规,从而达成了共识,形成了 “体教结合”。随着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共同发 展,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体教结合”将逐步走向 法制化的轨道,这是必然之路 J。 3)建立健全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制度,采用多种 方式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培养自己的高水平教 练员。同时大力引进适应院校化高水平运动队的专 业队教练员,设置专职的教练员岗位,采用竞争上岗 制度,逐渐实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专业” 化。 4)加强体育科研的规划、管理和引导。一方面 要加大投入,引进非体育专业的技术人员利用自身 学科优势积极介入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实践,为其 提高水平服务;另一方面,加强与体育院校和科技单 位的合作,争取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提高教练员 的科研能力。 5)将体育和教育两个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充 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行双轨并一,由体育和教育部 门齐抓共管,形成一个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一高水 第l4期 赵辉: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现状及对策研究 181 平人才试点学校一业余体校或体育中小学一市体育 运动学校一高校高水平人才试点校的多层次、多渠 问的体育文化交流与竞赛改革,盘活大学竞赛市场。 增加高校体育竞赛的次数和规模,逐渐培养有感召 力的竞赛市场,不仅会吸引更多的关注,带来资金, 道、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业余训练体系。在育才上 逐步建立起从小学、中学、大学连接起来的一条龙训 练、培养机制,建立自己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从而 有效保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得到发现和系统化的培 养。实行双轨并一,是新形势下的育人需要,是“体 更会从根本上杜绝现今高校比赛中“冒名顶替”等 不正当竞争行为,促使高校真正培养自己的高水平 运动员,而非只依赖“挂靠”之类的短期行为_6 J。另 外,大学体育竞赛应进入国家体育竞赛的主渠道,构 建高校竞技运动联盟。 参考文献: [1] 姜丽娟.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J].体育学刊,2001(5):46-48. [2] 李宏图.对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若干问题的思考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26-28. [3 丛振江.“体教结合”发展趋势的探讨[C].贵州省科 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193-194. 教结合”的训练良策,也是一种改革方向。 6)高校要树立“以夺标育人”为中心的“竞教” 结合的新观念,建立合理的学训评价体系,精简训练 时间,加强科学训练,提高训练效率。建立与运动训 练竞赛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运动员学籍管理,如学 分制,延长学年制,单科成绩累积制,集中时段授课 制,运动员学习奖惩制等,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学习 平台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缓解学训的矛 盾,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人才。 7)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场馆设施条件,有条件 的学校应为高水平运动队提供专门的训练场地和设 施,保证训练的专业化。 8)通过合作或投资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 依靠社会的力量发展和壮大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推 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市场化,实现经费结构 多元化、多渠道,弥补体育经费投人不足的状况。在 [4] 林立.论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体教结合”[J].体育科 学研究,2005(4). [5]梁晓龙,鲍明晓,张林.举国体制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 战略及现状[J].体育科研,2006(1). [6]姚磊,刘同员.高校“体教结合”培养优秀运动员的现 状与对策研究一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J].武汉体育 学院学报,2007(6):122.124. [7] 须晓东.江苏省高校“体教结合”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J].辽宁体育科技,2007(10):72-75. [8] 蔡正新.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管理[J].上海 体育学院学报,2007(5):69-73. [9] 李国斌.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存在问题的思考 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 金的模式,逐步将市场机制引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 的管理和运行过程中,使之具有自我造血功能及自 我发展活力,促进“体教结合”工作的可持续发 展 。 [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9(1). [1O] 全彦秀.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与发展研 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 9)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竞赛制度,促进大学生之 (上接第119页)抗压强度和抗磨强度显著提高的 作用掺量不足可使混凝土的抗压和抗磨强度降低, 因此施工中应严格计量,避免错加,以保证混凝土的 施工质量。 足,含气量过大,又会使混凝土强度大幅度降低,因 此施工中应注意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含气量。浇注混 凝土时,应根据含气量的变化改变引气剂的掺量。 抗冻混凝土的引气减水剂掺量为0.6/万,施工中须 2)使用细度模数较大的粗砂,对提高混凝土的 抗磨性有利,但砂子太粗,对混凝土的工作性不利, 建议有条件时尽量使用中砂。二级配粗骨料建议尽 量选用质地坚硬,抗压强度高的碎石,中石为55%, 小石为45%。 根据混凝土含气量的要求(二级配HF混凝土的含 气量不小于2.5%)来确定AE_.2型引气减水剂掺 量。 参考文献: [1]许选耀.HF抗冲耐磨粉煤灰混凝土施工技术[J].陕 西水利,2008(3):115. 3)混凝土施工中,可根据工地砂石骨料情况对 配合比的砂率及用水量进行调整,以满足施工要求, 但应保证水灰(胶)比及 ̄'l-3n剂与胶材比不变。 4)混凝土的含气量对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和强 [2]俞波涛,张翼,陈磊.HF高强耐磨粉煤灰混凝土在黄 河康扬水电站泄洪闸工程中的应用[J].青海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5(4):16-19. 度影响较大,含气量不足会导致混凝土抗冻标号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