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一语文《鸿门宴》-特殊句式(教师版)

高一语文《鸿门宴》-特殊句式(教师版)

来源:筏尚旅游网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学生姓名 上课时间 课题 年级 升高一 学科 教师姓名 《鸿门宴》之疏通文意、特殊句式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通过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来分析把握人物性格,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结合史料语文 教学目标 客观公允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4.分析造成项羽悲剧的性格因素,领悟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5.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人物的成败,深层次感知人物的美学意义。 教学过程 ◇ 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24日凌晨意大利中部发生6级以上地震,地震给意大利三个大区造成严重损毁,灾区大量建筑坍塌,满目疮痍。 ....②刘日明在考场写作时常常是文不加点,有时使用标点又不规范,这直接影响了他的高考成绩。 ....③就谭嗣同个人的最终结局而言,他没有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及时离开,暂时保全生命,而是以飞蛾扑火的方式,在火光中绽放自我,留下生命的灿烂。 ....④在学术研究中出现聚讼纷纭的现象并不奇怪,这种争论有利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也有利于....学术观点的自由表达。 ⑤可能是爱屋及乌的原因,他喜欢他的妈妈,也很喜欢他妈妈做的饭菜。 ....⑥看着她站在灯光下落落大方的样子,我怎么也难以把她和十年前那个与人说话都会脸红的腼腆....姑娘联系起来。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近年来,我国各地日渐增多的灰霾天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灰霾天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1

B.去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标志着中国数千年来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意味着广大百姓生活质量和价值观念有了较大的提高和改善。 C.从今年高考“一模”统计数据看,学生成绩整体正常,反映了各学校的备考措施和教学效果良好,达到预期目标,发现了学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和短板。 D.城市雕塑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公共艺术,应该慎之又慎。既然城市雕塑是面向大众,是由民众买单,那么接受民众的审核不仅是对民众的尊重,更是民众的权利。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终于申遗成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世代相传 ②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④“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 ⑤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⑥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A.①③④⑥②⑤ B.④⑥①②③⑤ C.①⑤④⑥③② D.④⑥①③②⑤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环境中的铅污染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指火山喷发烟尘、飞扬的地面尘粒等自然现象释放出来的铅,但__①__,包括铅及其他重金属矿的开采、冶炼,蓄电池工业等。__②__,锌肥含铅量50~52 000 mg/kg,磷肥品种过磷酸钙中含铅32.5 mg/kg。空气中的含铅颗粒,经由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后,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甚至影响心脏搏动,诱发心肌梗死,从而__③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选B ①满目疮痍:眼睛看到的都是创伤,形容遭受战乱、灾祸严重破坏后的景象。使用正确。②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望文生义。③飞蛾扑火:比喻自取灭亡,含贬义。用于谭嗣同,感情色彩不当。④聚讼纷纭:大家议论纷纷,没有一致看法。使用正确。⑤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望文生义。⑥落落大方:形容举止潇洒自然。使用正确。

2.解析:选A B项,搭配不当,“生活质量和价值观念”不能与“改善”搭配,应改为“改变”。C项,“达到预期目标”缺少主语;不合逻辑,“具体问题和短板”有包含关系。D项,语序不当,“城市雕塑”是前后分句的主语,应放在“既然”前;搭配不当,“接受民众的审核”不能说是“是民众的权利”。 3.解析:选D 回答此题,要注重把握语段的意思和六句话的顺序。语段主要介绍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问题,根据表述问题先说“是什么”的原则分析,六个句子中④和⑥表述了“二十四节气”是什么,与前文联系紧密,应放在前面;①②③⑤表述“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的意义和重要性。由②⑤的句式可知,②⑤应紧密相连。综上,选D。 4.解析:①处,根据前文“环境中的铅污染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及后文“包括铅及其他重金属矿的开采、冶炼,蓄电池工业等”可知,此处应是讲人类活动造成的更严重的铅污染,可填类似“更大的污染来自人类活动”的内容;②处,根据后文“锌肥含铅量50~52 000 mg/kg,磷肥品种过磷酸钙中含铅32.5 mg/kg”可以推知,此处讲使用化肥造成的铅污染,可填类似“使用化肥造成的铅污染也不容忽视”的内容;③处,根据“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甚至影响心脏搏动,诱发心肌梗死”可知,此处应是讲含铅颗粒对人类健康造成的更严重的危害,可填类似“对人的肺和心脏造成损害”的内容。 答案:①更大的污染源是人类活动(更大的污染来自人类活动) ②铅的农业污染主要来自施肥(使用化肥造成的铅污染也不容忽视) ③对人的肺和心脏造成损害(对人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危害)(每点2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 .B.今行而无信 .C.秦王必说见臣 .D.而右手揕其胸 .【解析】 B项,信:信物。 【答案】 B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D.愿大王少假借之 ..【解析】 A项,“穷困”,古义为“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为“生活贫穷,经济困难”。B略:掠夺,夺取 信:相信 说:喜欢,高兴 揕:刺

项,“无信”,古义为“没有信物”,今义为“不讲诚信,无信用”。D项,“假借”,古义为“宽容、原谅”,今义为“①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②六书之一”。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发尽上指冠 .A.朝济而夕设版焉 .B.肆其西封 .C.既东封郑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解析】例句与A项,皆为名词作状语。B项,方位名词作定语;C项,名词作动词;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A 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夫人之力不及此①微. ②微太子之言,臣愿得谒之.计不知所出耳③顾. ④荆轲顾笑武阳.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 ①②没有,③只是,④回头看。 【答案】 A 本课话题 ——机遇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范增“举玦”这一细节反映出范增的聪明、智慧之处。在这一绝好的杀刘邦的机会面前,他能当机立断,但遗憾的是,项羽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错过了大好机遇。项羽不听亚父之计,刚愎自用,意气用事,放虎归山,导致楚国的大好局势葬送。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刘欢的星路之顺畅可能连他本人都没留意过。1985年年底,刘欢参加北京高校英语、法语歌曲比赛获得了双料冠军。偏巧中国电影作曲家雷蕾看了这个比赛,她执意让刘欢演唱她的作品《少年壮

志不言愁》。刘欢通过这首歌又结识了著名音乐人李黎夫,李黎夫为他打造了《雪城》主题歌,刘欢从此一炮走红。刘欢一出道便赶上了中国流行音乐第一批音乐家全力释放的年代,而他的自身条件和作品又与这个时代相吻合。进入90年代,第一轮流行音乐浪潮过后,他又迎来了新的创作高峰。 没有机遇,实力发挥不了作用;没有实力,机遇也只能白白错过。只有当机遇与实力相互配合时,一个人才能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我们不奢望奇迹的发生,但要在平时夯实基础,增强自身的实力。唯有如此,当机遇到来时,我们才能牢牢把握,从而成就辉煌的人生。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张九龄 谁若是有一刹那的胆怯,也许就放走了幸运在这一刹那间对他伸出来的香饵。

——大仲马 由于过分审慎,人们对于时机就会重视不够,就会错失良机。 ——卢梭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全靠你不假思索的利用。 ——巴尔扎克 【目标导学】 1. 学习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课文在线】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

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棗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4)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棗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5)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

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7)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常识·速览] [识作者] 一代“史圣”——司马迁 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青年时曾游历我国南北名山大川,考察古迹,采访遗闻逸事,搜集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编写《史记》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因上书替李陵辩解,受腐刑,在狱中坚持编写《史记》,出狱后任中书令,仍旧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通史巨著《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本纪12篇(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表10篇(各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8篇(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世家30篇(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记载诸侯王国之事)、列传70篇(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共130篇,记述了自远古黄帝至西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史记》史料广泛可信,论断精辟,文笔优美生动,鲁迅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堪称我国历史文学宝库中最典范的名著,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探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项羽也相继起兵。项梁拥立原楚怀王之孙为新的“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相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公元前206年12月,双方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斗争开始。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飨士卒( ) 美姬( ) 左尹( ) ...鲰生( ) 卮酒( ) 按剑而跽( ) ...玉玦( ) 参乘( ) 樊哙( ) ...

目眦( ) 刀俎( ) 杯杓( ) ...【答案】 xiǎnɡ jī yǐn zōu zhī jì jué shènɡ kuài zì zǔ sháo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 ) ( ) ( ) ( ) ( ) 【答案】 1.“距”通“拒”,把守的意思 2.“要”通“邀”,邀请 3.“倍”通“背” 4.“蚤”通“早” 5.“郤”通“隙”,隔阂,嫌怨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留沛公与饮 ( )项王即日因.1.因 击沛公于坐 ( )因.于海 ( )2.举孙叔敖举.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 ). 哙拜谢 ( ).项王 ( ) 3.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 ( )乃令张良留谢.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 ).常在沛公也 ( ) 4.意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少舒,稍稍正坐 ( )宾客意.窃为大王不取也 ( ).5.为军中无以为乐 ( ).大王为此计 ( )谁为..何辞为 (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使子婴为相 ( ).

卮酒安足辞 ( ).也 ( )6.辞未辞 .小让 ( )大礼不辞.故听之 ( ). ( ) 7.故君安与项伯有故.遣将守关者 ( )故. ( )妇女无所幸.8.幸 故幸来告良 ( ).沛公不胜杯杓 ( ).9.胜  ( )刑人如恐不胜.【答案】 1.连词,于是 介词,趁机 2.动词,举起 形容词,全,尽 动词,被推举 动词,发动 动词,攻占,占领 3.动词,感谢 动词,道歉 动词,兼道歉和辞别之意 4.动词,料想 名词,意图 名词,神情 5.动词,是 动词,做,担当 动词,认为 动词,作为 介词,替,给;动词,出,制定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6.动词,推辞 动词,告辞 动词,计较,讲究 7.连词,因此,所以 名词,交情 副词,特意 8.动词,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 副词,表示敬意,对方所做的事情使自己感到幸运 9.动词,承受得住 形容词,尽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吾得兄事之 .3.常以身翼蔽沛公 .4.头发上指 .5.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6.间至军中 .7.沛公军霸上 .8.沛公欲王关中 .9.不可不语 .10.籍吏民 .11.范增数目项王 .12.道芷阳间行 .1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4.项伯杀人,臣活之 .15.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17.此其志不在小 .18.素善留侯张良 .19.秋毫不敢有所近 .20.拔剑撞而破之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 2.名词作状语 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3.名词作状语 像翅膀一样 4.名词作状语 向上 5.名词作状语 像虎狼一样 6.名词作状语 从小路 7.名词作动词 驻军 8.名词作动词 为王,称王 9.名词作动词 告诉 10.名词作动词 登记 11.名词作动词 使眼色 12.名词作动词 取道 13.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称王 14.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活,救活 15.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跟从,带领 16.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止,制止;使……进入,接纳 17.形容词作名词 小的方面 18.形容词作动词 友善、交好 19.形容词作动词 接触、沾染 2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破碎,撞破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 今义:结婚的事,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 今义:副词,表程度,很。 3.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今义:山东省。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①古义: 今义:河北省。 ②古义: 今义:河南省。 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古义: 今义:详细地说出。 【答案】 1.儿女亲家。 2.意外的变故。 3.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4.①黄河以北的地区。 ②黄河以南的地区。 5.小人的谗言。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此天子气也。 ( ) ①②译文: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 ) 译文: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 译文: 4.若属皆且为所虏! ( ) 译文: 5.吾属今为之虏矣! ( ) 译文: 6.不然,籍何以至此? ( ) 译文: 7.客何为者? ( ) 译文: 8.大王来何操? ( ) 译文: 9.沛公安在? ( ) 译文: 10.长于臣。 ( ) 译文: 11.竖子不足与谋! ( ) 译文: 12.孰与君少长? ( ) 译文: 13.军中无以为乐。 ( ) 译文: 【答案】 1.判断句 这是天子的云气啊。 2.判断句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3.判断句 (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 4.被动句 你们这些人都将会被他俘虏! 5.被动句 我们这些人将来会被他俘虏! 6.宾语前置句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凭什么会到这种地步? 7.宾语前置句 来客是干什么的? 8.宾语前置句 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9.宾语前置句 沛公在哪儿? 10.状语后置句 比我大。

11.省略句 这小子不值得跟(他)谋划大事! 12.固定句 他跟您(相比),谁小谁大? 13.固定句 军中没有什么用来娱乐。 [整体·感知] 本文记叙的是一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宴会。在这次宴会上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斗智斗勇,矛盾激烈。刘邦善于用人,善于应变,内部团结一致,变被动为主动;项羽则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内部意见不统一,放走了刘邦。“鸿门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两个集团斗争的结局。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答案】 ①张良献计 ②项庄舞剑 ③立诛无伤 【学科问题】 1.文言文知识 2.人物形象分析 3.考纲要求: ◇理解 B ⑴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⑶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鉴赏评价 D ⑴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相关概念: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特殊句式、人物分析 【学生分析】(略) 【学习目标】对句段中体现人物形象之间进行对比分析 目标分解: 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1.1 理解重点实词虚词并对句子进行翻译 1.2 概括段落大意 2.探究人物形象 3.对比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 步骤一 疏通文意 掌握文言知识 阅读文章第1自然段,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重要词语:军:名词作动词,驻扎。使人:派人。 译文: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 “沛公欲王(wàng)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重要词语: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使:让。 为:担任,做。 有:占有。 语法:“欲王关中”,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为“欲王于关中”。 译文:“刘邦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他的)国相,珍珠宝器全都归为自己所有。”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 )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 ...重要词语:旦日:明天。 为:介词,替,给。 语法:“为击破沛公军”,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宾语“我(指代项羽)”,应为“为我击破沛公军”。 译文: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让他们)替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

重要词语:是:这。 译文: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 范增说(shuì)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重要词语:说:劝告。 译文: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图财物,喜爱美女。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文:现在进入关中,财物没拿取,妇女也不亲近宠爱,这表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重要词语:气:预示吉凶之气。汉代方士多有望气之术,认为望某方云气即可测知吉凶。 击:攻打。 语法:“采”同“彩”,彩色的意思。 译文:我叫人去观望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你)赶快攻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阅读文章第2自然段,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语法: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友善,交好”。 译文:楚国的左尹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平时和留候张良交好。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重要词语:是时:这时。 从,跟随。 驰: 车马疾行。 语法: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译文:张良这时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去:离开。 “ 从:跟随。俱:一起。 语法:“具告以事”: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宾语“之”。应为“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毋从俱死”: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宾语“之”。应为“毋从之俱死。” 译文: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全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跟着沛公一起死。”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yù)。” ...

重要词语:亡去:逃离。 语(yù):告诉。 译文: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急难,(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重要词语:乃:于是,就。 具:详细。 译文: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鲰(zōu)生说(shuì)我曰: ..重要词语:鲰:短小,浅陋。 说:劝告,劝诫。 译文:张良说:“谁替大王作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wàng)也。’故听之。” ...重要词语:毋:不要。 故:所以。 语法:王:动词,称王,统治。 译文:‘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重要词语:料:估计。 当:抵挡。 固:本来,当然。 且:将。 译文: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 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重要词语:言:说。 背:背叛。 译文: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重要词语:安:何,怎么。 游:交游,交往。 语法: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活之,使他免于死罪。 译文: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zhǎng)?”良曰:“长于臣。” 孰与君少长:跟你相比年纪谁大谁小。 “孰与”: 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用于比照。 译文: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

“他比我大。”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事,侍奉。 语法:兄,名词用状语,象对待兄长那样。 译文: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语法:要:同“邀”,邀请。 译文: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卮(zhī):酒器。为寿:古时献酒致祝颂词叫“为寿”。婚姻: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即亲家。 译文: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 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重要词语:府库:仓库。 语法: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译文: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重要词语:备:防备。 译文: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的变故。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重要词语:愿:希望。 具:详细。 语法: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之: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 译文: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 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许诺:应允,答应。 旦日:明天。 谢项王:向项王陪罪。 译文: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

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 ..重要词语:因:趁此,利用(这个机会)。 语法: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译文:“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 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重要词语:遇:对待,款待。 译文: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阅读文章第3自然段,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jì)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重要词语: “谢”,谢罪,道歉。 语法: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译文: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 “臣与将军戮(lù)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重要词语:河南:黄河以南。 河:黄河。 译文:“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重要词语:不自意:自己想不到。 意:料想。 译文:“得复见将军于此”: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xī)……” ...重要词语:今者:现在。 令:使。 译文: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重要词语:然:这样。 语法:“籍何以至此”:倒装句(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

译文: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 ......重要词语:即日:当天。 因:于是,就。 东向坐:面朝东坐。这是表示尊贵。 译文: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 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译文:亚父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jué)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重要词语:数:多次。 示:示意。 三:表示多次。 语法:目: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用眼色示意。 译文: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重要词语:忍:狠心。 译文: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狠心。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重要词语:为寿:即“祝酒”。古时献酒致祝颂词叫“为寿”。 语法:坐:同“座”,座位。 译文: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不(fǒu)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 .....重要词语:不者:不然的话,否则。“不”,同“否”。 若属:你们这些人。 且:将。为所虏:被他俘虏。 语法:“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用“为所”表示)。 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 译文: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请让我用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重要词语:翼蔽:掩护。蔽,遮盖,保护。 语法:“翼”,名词用状语,像翅膀那样。 译文: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得不到

(机会)刺杀(刘邦)。 阅读文章第4自然段,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译文:于是张良到军门外去见樊哙。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样?” 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重要词语:意:用意。 本句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出处。 译文: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重要词语:迫:紧迫,急迫。 译文:樊哙说:“这太紧迫了!请让我进去,和他们拼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重要词语:拥:持。 止:阻止。 语法:内:同“纳”,容纳。 译文: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军门。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让他进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 .重要词语:仆:倒下。 译文:樊哙侧举盾牌一撞,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 披帷西向立,瞋(chēn)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zì)尽裂。 .语法:上,名词用状语,向上。 译文:揭开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着项羽,头发直坚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 项王按剑而跽(jì)曰:“客何为者?” 语法:“客何为者?” :倒装句(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 译文: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zhī)酒。” .重要词语:卮:酒器。 译文: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 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译文:(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立起,站着(一口气)把酒渴了。

项王曰:“赐之彘(zhì)肩。”则与一生彘肩。 ..重要词语:彘,猪。 生:一说为“全”之误。 译文:项羽说:“赏给他一只猪腿。”(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只半生的猪腿。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dàn)之。 ..重要词语:加:把……放(在盾)上。 啖,吃。 译文: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切着吃起来。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重要词语:且:尚且。 安足:哪里值得。 辞:推辞。 译文:项羽说:“壮士!能再喝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语法:刑,名词用作动词,用刀割刺。 译文:秦王有象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wàng)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 .语法: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译文:怀王曾经和诸将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可称王。’现在沛公先行打败秦军进入咸阳, 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一丝一毫都不敢占有动用,封闭了官室,退军驻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来, 重要词语:近:接近,此指占有。 还军:退兵。 语法:“还军霸上”,省略了介词“于”。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本句是成语“劳苦功高”的出处。 译文: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 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出入和发生意外的事变。象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重要词语:诛:杀。 窃: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 取:采取。 译文:却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我自己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重要词语:应:回答。 译文:项羽无话可答,说:“坐吧。”樊哙使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顺便招呼樊哙(一道)出去。 阅读文章第5-6自然段,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译文:刘邦已经出去,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召呼刘邦(回来)。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重要词语:今者:现在。 辞:告辞。 译文:刘邦(对樊哙)说:“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 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重要词语:大行:做大事。行:行为。 顾:顾及。 细谨:小的礼节。“谨”:仪节,礼节。 大礼:指把握大节。 辞:回避。 语法:让:责备。(这里作名词用) 译文: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拘泥于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回避小的责备。 如今人方为刀俎(zǔ),我为鱼肉,何辞为(wéi)?”于是遂去。 译文: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于是就离去了。 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重要词语:何操:带了什么。 语法:大王来何操(倒装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 译文:就叫张良留下(向项羽)辞谢。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些什么(礼物)?” 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译文:(刘邦)说:“我拿一对白玉璧,准备献给项王,一对玉酒杯,要送给范增。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译文:正赶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你替我献给吧。”张良说:“遵命。”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重要词语:去:距离。 译文:在这个时候,项羽的军队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相隔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译文:刘邦就丢下车马随从,抽身摆脱,独自一人骑马, 与樊哙、夏侯婴、靳彊、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语法: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译文:同持剑拿盾徒步跑着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一起,顺着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逃走。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duó)我至军中,公乃入。” .重要词语:度:估计。 译文:刘邦(行前)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sháo),不能辞。 ....重要词语:去:离开。 “杯勺”,两种酒器,这里借指酒。 语法: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译文:刘邦已经走了,(估计)抄小道(已经)回到军中,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经醉了,不能(前来)告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重要词语:足下:下对上或对同辈、朋友的敬称。 译文:谨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对,敬献给大王;玉杯一对,敬献给大将军。”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安:哪里。 督过:责备。 语法:“沛公安在?”是倒装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 译文: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了军中。” 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重要词语:置:放弃,丢下。 语法:坐:同“座”。 译文: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砍碎了它, 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重要词语:吾属:我们这些人。

译文: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重要词语:诛:杀。 译文: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掉曹无伤。 文言特殊句式 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几类特殊句式: 1.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2.省略句 3.被动句 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5.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 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刘备者,天下枭雄。”或“刘备,天下枭雄也。”(“者也”单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不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者也”合用)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如: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吾翁即汝翁。”(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岳阳楼记》 “吾村十里皆平原。”《冯婉贞》 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如: “是时,曹操遗权书。”(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赤壁之战》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剑》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一)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 1.于(乎)式,即“动词+于(乎)+主动者。 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表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受制于人。

2.“……见……”,“见……于……”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为……”“为所……”“为……所……”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先发者制人,后发者为人所制。《项羽列传》 4.……被……(在文言中较为少见)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 (二) 意念被动 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如: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项脊轩志》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一般是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在现代汉语中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也经常用主谓倒装句式。如: 太不聪明了,孩子! (二)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的条件,缺一不可。疑问代词有孰、何、谁、曷、安、奚、恶、胡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例句: 子将安之?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非、弗、勿”或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你不想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与国也〉〉 以为天下莫己若者。〈〈秋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3.一般句式中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中。如:〈〈论语〉〉 4.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前置。 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5.用“之”“是”来提宾。 如:

何陋之有?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其斯之谓与! 无乃尔是过欤! (三)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更流畅顺口。 1.数量性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作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2.定语后置的标志。“者”(译为……的)、“之”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四)介词结构(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结构一般用在谓语动词的前边充当状语,而在文言中介词结构常常会用在谓语动词之后。我们称之为介词结构(介宾结构,状语)后置。常见的格式如下: 1.“于(乎)+宾语”结构

由“于”或“(乎)”字与后面的词构成的介词结构在文言文中最多,可以表示处所、比较、被动、对象等。这种结构一般后置于谓语动词之后。 (1)表示比较。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长于臣。((项伯)比我(张良)大。)《鸿门宴》 (2)表示处所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3)表示对象 赵氏求救于齐。(赵国向齐国求救。)(触龙说赵太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4)表示被动(参见被动句)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2.“以+宾语”结构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论语》 杀人以梃与刃。《孟子》 四.省略句 古人写文章,常常为了语言的简练,在不影响表情达意的情况下,行文时便省去一些重复的词语,这种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文言中的省略句主要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动词宾语省略、介词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等。 (一)主语省略 1.对话省。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鸿门宴》

2.承前省 (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村中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3.蒙后省 七月(蟋蟀)在野,八月(蟋蟀)在宇……十月蟋蟀进我床下。 (二)谓语省略 1.对话省。 曰:“学诗乎?”曰:“未(学诗)也。”〈〈论语〉〉 2.承前省。 上医医国,其次(医)疾。〈〈国语〉〉 3.蒙后省 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三)动词宾语省略 1.对话省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此乐)。” 2.承前省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兄弟)。《论语》 3.蒙后省 明日,子路行,以告(孔子)。子曰:“隐者也。” 《论语》 (四)介词宾语的省略 指介词“以”“与”“为”等介词的宾语的省略。 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 于是秦王不怿,为( )击缶 竖子不足与( )谋。《鸿门宴》 (五)介词“以”“于”的省略。 现代汉语中,介词是不能省略的。文言文中,介词一般也不可以省略。古汉语中,只有“以”、

“于”可以省略。 1、介词“以”的省略。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 2、介词“于”的省略。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五.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格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格式分成五类: 1.与“所”“以”有关的固定格式,包括“……有所……”和“……无所……”、“有以……”和“……无以……”。 2.与“何”字有关的固定格式,包括“如……何”、“奈……何”、“若……何”、“何以……为”、“何……之有”。 3.与“孰”“与其”有关的固定格式,包括“……与其……孰与……”“与其……孰若(岂若)……” 4.与“乎”字有关的固定格式,包括“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 5.与“之谓”有关的固定格式,包括“……之谓也”、“其……之谓也(欤、矣、乎)”。 (一)与“所”以有关的固定格式 1.与“所”有关的固定格式。 所字经常用于动词之前,组成“所……”字词组,也叫作“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如:“所吃”即“吃的”。在文言中经常用在“有”“无”之后,形成“……有所……”、“……无所……”的形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的人、的事、的东西)……”“……没有什么(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意思。例: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我进入关中以后,一点点东西也不敢有所贪图。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有个思念的人,但是在大海的南面。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财物没有掠取什么,美女没有接近哪一个。 2.与“以”字有关原固定格式。 “有以……”译为“有什么可拿来的”。“无以……”译为“没有什么可拿来的”。如: 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项王没有什么话可回答。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君王与沛公一起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作乐的,请让我舞剑助兴。 (二)与“何”字有关的固定格式 文言文中与“何”字有关的固定格式比较多,表示特定的语气,有时表示疑问,有时表示反问,有时表示感叹。 1.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奈何,若何、如何”,译为“怎么样”、“怎样”。“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例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秦国如果)取走了我们的璧,却不给我们城,怎么办? 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吕氏春秋》——商汤向伊尹询问:“想要取得天下,怎么办?”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山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借你的力量,否定还不能铲平魁父那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这样的大山)怎么样? “如之何”、“奈之何”用作状语时,应该当作一个整体来理解,用来反问原因。“之”字成了一个纯粹的音节助词。“如之何”、“奈之何”可译作“怎么”、“为什么”。 例如: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君臣之样的道理怎么能废弃他呢? 何如德之衰也!《庄子·人世间》——怎么德行这么衰微! 2、表达反问的固定格式。 反问语气就是一种明知故问的语气。这一类的固定格式有:“何(奚)以……为”、“何……为”“何(恶)用……为”、“安以……为”、“曷……为”。这是文言文中常常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种句式表面上是问句,其实是对事情的坚决否定。其中“何(奚、恶)”是疑问代词,“以”、“用”都是动词,“为”是语气助词。一般可译为“还要……做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这是国家的臣子,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如今人方为九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世方乱,安以富为?《三国志》——世道正大乱,要富有干什么?

此外,还有:“何……之有”、“何有……”的固定格式。“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之”字是提宾标志。 夫郑,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郑国,有什么罪呢?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表示感叹的固定格式。 这种格式主要有“何……之……”“何其……”。一般译作“怎么……这么……”“怎么这么……”。 例如: 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怎么许子这么不怕麻烦!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于斩断头发,对天发誓,泪下如雨,沾湿衣襟,怎么这么衰败呀! (三).与“孰”“与其……”有关的固定格式 与“孰”有关的固定格式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表示比较或抉择。 1.“……孰与……”,一般译作“……和……谁(哪一个更)……”例如: 沛公曰:“孰与君长少?”——(项伯)与你相比年纪谁在谁小? 2.“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表抉择。例如: 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与其卖掉他而分得利益,怎么赶得上我独得利益呢?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且说你与其跟着躲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着躲避恶世的人呢? 3.“与其……宁……”和“宁……无(不)……” 这是表示抉择的固定格式。一般译作“与其……宁可……”“宁可……也不……” 例如: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礼仪,与其奢华过分,宁可俭朴,丧事,与其治理的完备,宁可哀戚。 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项羽本纪》——汉王笑着推辞说:“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斗力量。”

(四)、与“乎”字有关的固定格式。 1.“不亦……乎”:在古代是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句式。一般译为“岂不也是……吗?”或“不也……吗”。 例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也是快乐的事情吗?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2.“无(毋)乃……乎?”:是一种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一般译作“恐怕(大概、只怕)……吧”。 例如: 求,无乃尔是过与?——求,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军队筋疲力尽,远方的君主早有准备,恐怕不行吧? 3.“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或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一般译作“能没有……吗”或“能没有……吗”“该不会……吧” 例如: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而发出的情感,能没有不同吗?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吧? (五).与“之谓”有关的固定格式 1.“……之谓也”:这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起提宾作用。一般译作“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例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过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 2.“其……之谓也”:“其”是语气词,意思是“大概”起商量、推测的语气。例: 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说的不正是李将军吗!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 文中所叙宴会上座次是依照尊卑主客排列的。根据文中所叙,请将下列人物所坐位置指出来(将序号填入方框内)。 ①范增 ②项羽 ③沛公 ④张良 【参考答案】 项羽 ② 项伯范增① 张良④ 沛公③解析:古人宴会上,坐西脸朝东为尊位,其次是坐北脸朝南,再其次是坐南脸朝北。 2. 翻译下列句子。 (1)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3)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参考答案】 (1)军营里没有什么娱乐的,请让我舞剑助兴吧! (2)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所佩戴的玉玦向项羽多次示意。 (3)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羽翼一样掩护刘邦,项庄(最终)不能击杀沛公。 3. 刘邦见项羽时所说的话有几层意思?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项羽对之作何反应? 【参考答案】

(1)在称呼上,对项羽一口一个将军;对自己一口一个臣字,表达自己的恭敬。 (2)他用共同起义的老关系来打动项羽,接着恭维了项羽的功勋,也表白自家苦劳。 (3)他虚情假意说自己“能先入关破秦”是一件“不自愿”的事。 (4)“得复见将军于此”表明他一向惦记着项羽,再次见到十分高兴。 (5)他把向项羽告密的人称为“小人”,把项羽对他恼火的责任推到小人身上,来融解凝冻空气。 (6)“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也在表明过去彼此间关系是好的,有误会是目前的事。 【题目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张良是时从沛公 .(2)亡去不义 .(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4)固不如也 .【参考答案】 (1)跟随,跟从 (2)逃亡,逃离 (3)抵挡,抵抗 (4)本来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 不如因善遇之 ..B.君安与项伯有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C.吾得兄事之 项伯杀人,臣活之 ..D.具告以事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参考答案】C 解析:C项代词,代项伯。A项动词,结交,交好/副词,好好地。B项名词,旧交情/连词,所以,因此。D项介词,把,将/介词,用来。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6分) (1)沛公居山东时。 ..(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参考答案】 (1)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今义:指山东省。(2)古义:足够用来;今义:完全可以,够得上。 4. 翻译下列句子。 (1)具告以事。 (2)为之奈何? 【参考答案】 (1)将全部情况禀告给了(张良)。 (2)如何对付这件事? 【课堂总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乐观地估计了战争的形势,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赢得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抗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人如恐不胜 胜:尽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做……的王 .C.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同“切”,急切 .D.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古人席地而坐,以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饮之立而.A.拔剑切而啗之.

待大王来还军霸上,以.B.项王未有以应.其意常在沛公也.C.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故遣将守关者.D.,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然而不胜者. 3. 下列叙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B.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 【参考答案】 8.C [窃:谦辞,用于称自己的行为,表示私自、私下。] 9.A [A项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表顺承。B项都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可译为“来”。C项都是表陈述语气的助词,不译。D项都是助词,与句末助词“也”构成判断句,表原因。] 10.A [项庄未能刺杀刘邦,不能理解为他手软、心软,完全是因为有项伯及时阻挡。] ◇ 日积月累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诚信英雄项羽 每每提及鸿门宴,总有人要为项羽的优柔寡断扼腕叹息,也有人要为曹无伤被杀怨恨项羽。项羽不杀刘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也正因为没杀刘邦才成就了项羽不朽的英雄形象。 项羽不杀刘邦,原因很简单:刘邦不该杀。回想当年,秦王暴虐残忍,天下生灵涂炭,怀王与天下义军有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现如今,刘邦先率军攻破了咸阳。按照约定,刘邦称王,那是理所当然的事,何况刘邦还专门为此事到鸿门去向项羽谢罪。 宴会之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妄图杀掉刘邦,项伯以身蔽之。其实,项羽拥兵四十万,倘若真的想杀刘邦,就算刘邦逃到天涯海角,项羽照样取其首级。 当然,有人为曹无伤喊冤。其实大可不必。曹无伤身为沛公的左司马,不但不帮着刘邦打天下,

还出卖自己的集体,把自己的军事秘密告诉别人,这种人能委以重任吗?杀了也罢。项羽的揭发,恰恰是项羽的真实,坦荡,大义凛然,一身英雄气。 【应用角度】 “诚信”“英雄”“心计”“性格”“换个角度看问题”等。 2.精彩应用 对项羽,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项羽在《鸿门宴》中因遵守承诺不杀刘邦,这既是性格使然,也是诚信的体现,正因如此才成就了项羽的真英雄形象。信义兄弟坚守“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的信念,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道德的真义、责任的力量和人格的伟大。他们重大义、讲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 [佳作·领悟] 有句话常挂嘴边 ——浅谈《鸿门宴》中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 常常把“为之奈何”挂在嘴边的人,大概只有两种:没有思想的傻瓜和有思想却偏偏要装得像傻瓜的人。刘邦属于后者。 显然,刘邦能紧紧攥住韩信这一干良臣的忠心,可见他的驭人之术;楚汉相争时汉军阵营得以逐步壮大,可见他的战略眼光;多次面对项羽的强势威胁而能次次化险为夷,可见他的灵活机变。刘邦能走到这一步,固然少不了一帮人的辅佐,但能够统率这帮能人的首领必有其过人的智慧而绝非遇事而一筹莫展的阿斗。 所以,“为之奈何”这句口头禅,不仅仅是在询问计策,它更多的是在摆出一种姿态。其实刘邦也应该明白这一点,他一次又一次向属下无意或有意地流露自己的笨拙与对他们的倚重,这自然成为君臣之间极为有效的沟通方式。在“信任”这一点上,刘邦的确比项羽强得多,虽然项羽也信任范增,但在关键时刻却常常固执己见,而刘邦对于自己的谋士则是用人不疑,从萧何月下追韩信到重金离间项羽阵营,在每次行动中刘邦都不曾因猜忌而怠慢自己的谋士。尽管现在许多人都质疑刘邦对于臣子的“信任”是不是在作秀,因为之后他杀韩信的做法确实令人寒心,但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刘邦至少在君臣互信这一点上把握得非常好,即使对于疑人他也能巧妙地拉拢利用。 “为之奈何”也是君臣关系的促融剂。对臣子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固然能增加天子的威仪,但这不利于君臣团结,更难以广开言路,尤其是在“打天下”的阶段,过分强调“君权”实际上是孤立自己。刘邦的口头禅,不知不觉就拉近了对话双方的距离,减少了君臣隔膜,使言者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刘邦用自己的“笨拙”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让许多能人甘愿在这个平台上为主子卖力。刘邦“为之奈何”的口头禅并不表示他真的无计可施,这只是他处理君臣关系的艺术手腕。 “为之奈何”还反映了刘邦处理事务的一贯原则,即知人善任而非事必躬亲。刘邦更像一个战略家,他能把握住整体形势和一个阵营的步伐,他懂得向合适的人征求合适的意见,这样就可确保决策

的正确性。从这个层面上看,尽管刘邦的治国能力未必强于诸葛亮,但在整体调度上他比孔明更胜一筹,“为之奈何”这句话表明了他对宏观与微观事物的科学掌控,仅此一项,刘邦就确有作帝王的潜质。 不论“为之奈何”是真的无计可施还是装傻作态,问这话的人一定是能够平衡各种关系的人,倘若当初项羽也能学学刘邦,凡事多问个“为之奈何”,他也不至于成为孤家寡人吧?楚汉之争,不仅仅是军事实力的较量,更是人才的较量,刘邦关键就胜在人才资源的争夺与利用上,“为之奈何”既表现了一种管理手腕更表现了一种平等姿态,刘邦的领导艺术对于今天也是有借鉴作用的。 “为之奈何”常挂在嘴边,不知这个习惯是历史的真实还是太史公的揣测,但无论如何,有这个口头禅的刘邦比冷冰冰的皇帝更为可爱。等他称帝之后,威严之中多了残酷与陌生,“为之奈何”这样的话似乎已成为了记忆。 我总是在想,如果做了皇帝的刘邦仍能把这句话常挂嘴边,那么他在诛杀韩信前应该会问问身边的人吧,若真是这样,历史上也许就会少一段“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伤;如果雄心未已的刘邦仍把这句话常挂嘴边,那么在他与匈奴交战前应该也会反复思量这句话吧,若真是这样,大漠里也许就会少一场“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苍凉。有人说刘邦从来都是小人,我却认为楚汉争霸时他是一个精明的管理者,而贵为皇帝时却是一个冷酷的独裁者。“为之奈何”这样的口头禅既增添了刘邦几许平易谦逊的风采,亦表现了同甘苦共患难的创业情怀。 大风起兮云飞扬,而那曾经的情怀已不复存在,奈何!奈何! 1.学标题 本文巧妙地使用了正副标题。“有句话常挂嘴边”是这篇文章的正(或主)标题,用来提出文章中心或主旨,“浅谈《鸿门宴》中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是文章的副标题,其功能是对正标题加以解释说明,明确并完善自己想表达的内容。 2.学开头 本文采用开门见山式开头。议论文开头要求“明、简”。“明”,即开头必须点明文章主要内容;“简”,即语言文字要简约、精巧,且不拖沓,最好是开门见山。这篇议论文的开头很好地落实了这两点。 3.学论证思路 本文采用并列式结构。作者从四个方面论证“为之奈何”这句话的作用:①促进君臣沟通;②融洽君臣关系;③发挥贤臣作用;④丰富人物形象。四个论证层次之间为并列关系,条分缕析。 4.学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对比论证说理。在论证“促进君臣沟通”时,拿项羽来对比,在论证“发挥贤臣作用”时,拿诸葛亮来对比,都突出了刘邦高超的驭人之术;文章末还对比了刘邦称帝前后,并用两个设想与历史构成对比,丰富了刘邦的形象。

1. 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陈永畴认为,在目前情况下,中国多数合作社都是能人带头,他们劳苦功高,但这种辛勤和....贡献却没有相应的法定报酬给予肯定。 B.明眼人都明白,在世人高度关注气候和环境的当头,欧美发达国家现在纷纷打出“气候牌”和他们之前常用的“民主牌”“人权牌”一样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通过对别国高耗能产品.........征收所谓的碳关税,推行气候霸权。 C.我们这个旅游团,虽说是临时组合,但每个成员的素质都很高,都能遵守旅游规则,七天的景区游览,可以说做到了秋毫无犯,文明旅游。 ....D.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偏低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各城市艰难谋生成为很多人的无奈,打工族们对一份工作的渴求催生了一些老板的凌人盛气,打工者则陷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尴尬.........境地任人宰割。 【参考答案】C 解析:C项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利益。 2.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籍吏民,封府库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爽心悦目 .A.①②⑤/③④/⑥⑦ C.②⑥⑦/③④⑤/① 【参考答案】B 解析:①③④为名词作动词;②⑤为名词作状语;⑥⑦为使动用法。 3. 下列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约为婚姻 ..②臣战河南 .. B.①③④/②⑤/⑥⑦ D. ③⑥/⑤⑦/①②④

③沛公居山东时 ..④项伯许诺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 ..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⑦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君王为人不忍 ..A.①④⑧ B.②③⑥ C.②⑤⑦ D.④⑥⑧ 【参考答案】D 4. 对下列加点词的人称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若入前为寿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公为我献之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 .⑤项伯杀人,臣活之 .⑥会其怒,不敢献 .A.②④/①③/⑤⑥ B.④/①②/③⑤⑥ C.④/①②③/⑤⑥ D.③④/①②/⑤⑥ 【参考答案】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