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实验中学2013届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九下部分)
第22课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全,都】净【消散尽净】,天山共色【同样的颜色】。从【顺着,随着】流飘荡,任意东西.......【向东向西】。自【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上下,左右】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极,到了极点;...一说独特】。
水皆缥碧【青白色】,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胜过】箭,猛浪若【好像】奔【奔.....腾的骏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使了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树,负【凭依】势竞【争着】上【向上】,互相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高直【笔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形容水声清越】作【发出】响;....好鸟相鸣,嘤嘤【鸟鸣声】成韵【和谐的声音】。蝉则千转【通“啭”,鸟鸣】不穷【穷尽】,猿则百【虚......指,极言其多】叫无绝【停止】。鸢飞戾【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筹划,治理】世务者,窥谷忘反.....【通“返”,返回】。横柯上【在上面】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通“现”,显现;显露】日。 ..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从语言来说,本文的体裁是骈文。这种文体盛行于南朝,大多追求华丽的形式。 二、重点语句翻译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路奇山异水,可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那)湍急的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汹涌的波浪有如奔腾的骏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争着向高处发展,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千百座高高的山峰。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叫个不停,(山中的)猿猴也一声声不住地啼叫。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怀着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不再想望功名利禄(一定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之处,有时偶尔漏出(一丝一线的)阳光。 三、文言现象
【通假字】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回去。
【古今异义】 ①天山 (古义:天空和山峦,今义:山名,在今新疆境内);②东西 古义:向东向西,今义:物品泛称;③戾 古义: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一词多义】
①上:负势竞上(动词,向上);横柯上蔽(名作状,在上面) ②绝:天下独绝(独特);猿则百叫无绝(动词,停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③直:直视无碍(一直);争高直指(笔直) ④百:一百许里(数词,指十的倍数);百叫无绝(虚指,极言其多) ⑤从:从流飘荡(顺着,随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采纳);从先人还家(跟随) 四、重点问题 1.本文在结构上是总分关系。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描写“异水”时抓住了水清澈和湍急的特点,写山之“奇”表现在山的高峻上。 2.文中描写山奇是通过人物的哪些感官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视觉和听觉,这样多层次多角度写出山的奇美,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第二段从哪些方面来突出水的“异”?
颜色、深度、水质、水速、气势五个方面,也可概括为清澈和湍急两方面。 4.第三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由高到低,由远及近。因为写景时由山顶到山谷,由远处群山到近处横柯、疏条。 5.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是否仅仅为了表明群峰是一个美好的音乐世界呢?
泉州实验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九下部分 第 1 页
不是。作者铺写山中各种声音,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的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下文的感慨埋下伏笔。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慨?
作者触景生情,因情而明志。一方面表现出富春山的魅力令人赞美和留恋,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淡泊人生的思想。这是对当时黑暗官场及追名逐利的一种否定 7.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展现了山水之美,书法了作者对政治的失意、厌倦和企图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8.本文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晰。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了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9.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句式特点: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10.本文为写景佳作,请示结合手法,举例分析文章如何写景。 示例:①“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千丈见底”,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文中,“皆生寒树”,写山高林..密,使人感觉树林在高山上冷飕飕地冒着寒气,以此来衬托山之高峻;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运用比喻和夸张,形象生动突出江水汹涌奔腾的气势,使人惊心动魄③“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以动写静,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山势的句子是把原本静止的崇山峻岭之状写活了,赋予它们以生..命和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1.本文在写景方面与《三峡》有何相同之处?
两文都做到了动静结合,都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去写景,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12.本文与《三峡》都是借景抒情的散文,请结合作者的处境和时代背景,分析文中所抒感情的异同。 ①相同点:都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的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②不同点:郦道元是著名的地理学家,他在游览名山大川时,会触景生情,在《三峡》中抒发了旅人的哀愁;吴均为人耿直,因如实记史被免官职,他在《与朱元思书》中表现了对追求功名禄者的嘲讽和藐视。
第23课 送东阳马生序
余【我】幼时即【就】嗜【特别爱好】学。家贫,无从【没有办法】致【取得,这里指买到】书以【来】.......观,每假【借】借于【向】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相当于“而”,一说“来”】还。天大寒,砚...冰【结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代词,指抄书】怠【懈怠、放松】。录毕,走送之【代词,指书】,....不敢稍逾【超过】约。以是【因此,“以”,因为】人多以【把】书假余,余因【于是】得遍观群书。既.....【已经,„„后】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益【更加】慕圣贤之【结构助词,....的】道【学说】。又患【担心】无硕【大,指学问渊博】师名人与游【交往,外出求学】,尝趋【快步走】.....百里外从【向,一说“跟随”】乡之先达【有德行学问的前辈】执经叩【请教】问。先达德隆望【声望,.....名望】尊,门人弟子填【塞满,充满,这里指拥挤】其室,未尝稍降【减,减退】辞色【言辞和神色】。....余立侍左右,援【引述,提出】疑质【询问】理,俯身倾耳以【连词,表修饰关系,一说“来”】请【询....问,请教】;或【有时】遇其叱咄【大声斥责】,色【表情】愈【更加】恭,礼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话】以【来】复【回答】;俟【等待】其欣悦,则又请焉【兼词,代词、语气词皆可】。故余虽【虽......然】愚,卒【最终】获有所闻。 .
当余之【取独】从【跟从】师也,负【背着】箧【小箱子】曳【拖、拉】屣【鞋】,行深山巨谷中,......穷【深】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而【表转折,却】不知。至舍【居室】,.....四支【通“肢”,肢体】僵劲【僵硬】不能动,媵人【女婢,侍女】持汤【热水】沃灌【洗濯】,以【用】.........衾拥覆,久而【表修饰,一说表承接】乃【才】和。寓逆旅【旅馆】,主人日【每天】再【两次】食【给„„.......吃,苏教版为sì,译为“提供伙食”;人教版读shí,译为“吃”】,无鲜肥滋味之【的】享。同舍生皆.被【通“披”,穿】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腰上系着】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香囊】,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若【好像】神人;余则缊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这里作动词用,指穿着乱麻为絮....
泉州实验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九下部分 第 2 页
的袍子】敝衣【旧衣服,这里指穿着破旧的衣服】处其间,略无【一点也没有】慕艳【艳羡,十分羡慕】......意,以【因为】中【内心】有足乐者【的事】,不知口体之奉【供养】不若【比得上】人也。盖【句首发......语词,一说大概】余之【取独】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在】太学,县官【朝廷,官府】日有廪稍【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之供,父母岁【每年】有......裘葛【裘,冬衣,,夏衣,裘葛,泛指四时的衣服】之遗【给予】,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表修....饰】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古代学官名】为【做】之师,未有问而【却】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取独】手录,假诸人而【表承接】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天然资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同辈】甚称【称赞】其贤。余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京师,生....以【用】乡人子谒【拜见】余。撰【写】长书【信】以为【把„„作为】贽【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辞甚畅达。与之论辨【通“辩”,辩论】,言和而【表并列】色夷【平和】。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特意,特地】道【说,讲】为学之【的】难以【来】告....之。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字景濂,明朝散文家。他和明初的刘基和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两种,本文属赠序。 二、重点语句翻译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赶上冬天)天气很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屈和伸直,也从不(因此有所)放松。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交游,向他们请教。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辩说。 4.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寄居的旅店的主人每天给准备两顿饭,从没有鱼和肉这样的东西可以享受。 5.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有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可是我却穿着旧棉袄、破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读书的乐趣,(从来)不感到衣食条件不如他人。
6.其业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不能养成良好道德品行,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7.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写了一封信作为见面礼,言辞非常流畅、通达。同他分析、议论同题,(他总是)言语和缓面色平和。 8.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我特意讲讲求学的艰难来告诉他。 三、文言现象: 【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意思是肢体;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意思是穿;③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辨通辩, 意思是辩论。 .
【古今异义】 ①走送之 古义:跑,今义:行走;②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③右备容臭 古义: 指各种气味,这里指香味,今义:不好闻的气味;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古...义:古代学官名,今义:学位最高的一级;⑤日再食 古义:两次,今义:一次又一次。 .【一词多义】
①从:无从致书以观(与“无”连用,表示没有办法);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当余之从师也(跟从); ②中: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当中);以中有足乐者(内心) ③足:足肤皲裂而不知(名词,脚);以中有足乐者(副词,足够) ④至:色愈恭,礼愈至(形容词,周到);至舍(动词,到) ⑤之:弗之怠(代词,指抄书);当余之从师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他,指马君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取独,一说“的”) ⑥以:以衾拥覆(介词,相当于“用”);生以乡人子谒余(介词,可译为“用----身份”);无从致书以观
泉州实验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九下部分 第 3 页
(表目的,来);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修饰关系);以中有足乐者(因为);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把);撰长书以为贽(把)
⑦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久而乃和(表修饰);言和而色夷(表并列) ⑧于: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在);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今诸生学于太学(在) 四、重点问题:
1.文章从哪几方面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难和今日太学生优越的学生条件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说明了什么道理?
从生活、环境、教学、读书等四方面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说明学习的好坏不在于条件的优劣,而在于主观上是否努力学习。只要刻苦、勤奋学习,必定会有所成就,反之则一事无成。
2.第一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辛与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3.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自己年轻时在乡求学的艰难呢?
以自己年轻求学的艰难,现身说法,勉励学生刻苦读书,更恳切、更易于接受。 4.第一段主要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记叙、议论。既充分表现了勤且艰的读书生活和苦学态度,也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劝勉晚生刻苦学习的目的。
5.如何理解“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
只要专心读书,把读书看成是快乐的事情,就不会在乎物质方面的享受。
6.本文主旨:作者诚恳真挚地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态度,用来勉励晚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第28课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表转折,却】中道【路,途】崩殂【指帝王之死】;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的确,确实】危急存亡之秋【时候】也。然【然而】侍卫之臣,不懈于【在】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原来,大概】追先帝之【的】殊遇【特殊的恩遇】,欲报之于【向,在】陛下也。诚【的确,确......实】宜开张【开扩,扩张】圣听,以【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恢弘【发扬,扩大】志士之气;不......宜妄【随便】自菲薄【轻视】,引喻失义【恰当】,以【以致】塞忠谏之路也。 .....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提升,提拔】罚臧否【评论人物的好坏;臧,好,否,恶,这里作动词用,...表扬,批评】,不宜异同:若【如果】有作奸【奸邪之事】犯科【律条,法令】及为【做】忠善者,宜付....有司【官吏】论【判定,决定】其刑赏,以【来】昭【显示】陛下平明【平正明察】之【的】理;不宜偏.........私【袒护私情,不公正】,使内外异法也。 .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忠良信实,一说善良诚实的人】,志虑【精神,思想】....忠纯,是以【因此】先帝简拔【选拔,选择,“简”通“拣”】以【来】遗【给予】陛下:愚【我】以为.........【认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全,都】以【拿】咨【询问】之,然后施行,必得裨【弥补,补助】....补阙漏【缺失遗漏】,有所广益【好处,益处,一说动词,增加】。 ...
将军向宠,性行【本性与行为】淑均【善良公正】,晓畅【谙熟,精通】军事,试用于【在】昔日,.......先帝称【称赞】之曰能【有能力】,是以众议举宠为【做,担任】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行伍,军队】和睦,优劣【才能高的,才能低的】得所【地方,指合适的位置】。 .....
亲【亲近】贤臣,远【疏远】小人,此先汉所以【„„的原因】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衰亡,衰败】也。先帝在时,每与臣【我】论【谈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痛心遗憾】于【对】.......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忠良,忠正诚信】死节【为保全节操而死;死,为„„....死】之臣,愿【希望】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表修饰】待也。 ..
臣本布衣【平民】,躬耕于南阳,苟全【苟且保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扬名做官;达,显达】......于诸侯。先帝不以【因为,一说认为】臣卑鄙【低微鄙陋】,猥【谦词,表示对方屈尊就卑】自枉屈【指......屈尊就卑】,三顾【拜访,探望】臣于【到】草庐之中,咨臣以【拿,用】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用,拿】驱驰【比喻奔走效力】。后值【遇到】倾覆,受任于【在】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从那时到现在】二十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一年矣。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把】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朝夕,日夜;夙,早】忧虑,恐付托...
泉州实验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九下部分 第 4 页
不效【实现,一说效果】,以【以致】伤【损伤】先帝之明【名词,圣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不......生植物。指荒瘠、荒凉的地方。毛,指地面所生长的草木,一说长草木】。今南方已定,兵甲【兵器,铠..甲】已足,当奖【激励,勉励】率三军,北定中原,庶【表示期望】竭驽钝【自谦的话,比喻才力低下】,....攘除【驱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兴复汉室,还于【到】旧都:此臣所以【用来„„】报先帝.......而【表并列】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反复考虑,择善而定】损益【增减,兴革;益,增加】,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责任】也。 .
愿陛下托臣以【把】讨贼兴复之效【大业,重大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以【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话,言论】,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懈怠】,以彰【表明,显扬】其咎【过失】。....陛下亦宜自谋,以【连词,来】咨诹【询问】善道【好方法;道,规律,道理】,察纳雅言【正确的言论】,......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禁受不住;胜,能承担,能承受】受恩感激【感慨激动】。 ....
今当远离,临【面对】表涕【眼泪】零【比喻如雨一般落下】,不知所言【说】。 ....
一、文学常识 ①《出师表》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后因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提出著名的“隆中对对策”,帮助刘备建帝业于蜀,与魏与吴成鼎足之势。②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二、成语 ①【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即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 ②【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③【作奸犯科】指为非作歹,违犯法律。 ④【三顾茅庐】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⑤【不知所云】原来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语无伦次。现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叫人摸不着头绪。 三、重点语句翻译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创建统一中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啊。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人的志气,而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宫廷和相府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提升、惩罚、表扬、批评,(标准)不应当有差别。
(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如果有做坏事、触犯律令以及尽忠办好事的人,应当交给各主管部门决定对他们的惩罚和奖赏,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造成宫廷和相府有不同的法制。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6)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本来是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
(7)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不嫌我地位低微,见识浅薄,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十分感激,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后来遇到严重挫折,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21年了。 (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四、文言现象:
(1)通假字:①必能裨补阙漏(通“缺”;缺少)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①诚宜开张圣听(古义:开扩,扩张;今义:指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深切地憎恨)③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低微鄙陋;今义:品....行低劣、下流)④由是感激(古义:感动,激奋;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⑤行阵和...睦(古义:和好,团结一致;今义: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⑥晓畅军事(古义:精通、熟练;今义:语...言表达通顺明白)⑦臣本布衣(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⑧临表涕零(古义:眼泪,泪水;今...义:鼻涕)⑨奖率三军(古义:激励、勉励;今义:奖励,夸奖)⑩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义:时候;..
泉州实验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九下部分 第 5 页
今义:一年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⑾愚以为宫中之事(古义:自称谦词,我;今义:常指“愚昧愚蠢”等) .(3)一词多义:
1诚:帝感其诚(诚心)○;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实在,确实); 2秋:危急存亡之秋(时候)○;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年) 3行:性行淑均(品行)○;行阵和睦(行伍,军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 4于:躬耕于南阳(在)○;试用于昔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痛恨于桓、灵(对);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还于旧都(到);报之于陛下(向); 5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高踞)○;临溪而渔(到);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将要);身临其境(来到,到达);临表涕零(面对)
6亡:危急存亡/国恒亡(灭亡)○;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亡羊补牢(丢失); 7之:当世之事/存亡之秋/侍卫之臣/志士之气/先帝之灵/先帝之殊遇(的,结构助词)○;先帝称之曰能(他,指向宠);亲之信之(他们,指贤臣);悉以咨之(他,指郭攸之等人) 8以:以光先帝遗德(来)○;咨臣以当世之事(拿);不以臣卑鄙(因为,或认为);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悉以咨之(把,拿);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来);以塞忠谏之路(以致);以伤先帝之明(以致);受命以来(表示时间界线) 9顾:三顾茅庐(拜访)○;入门不顾(回头看) 10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动心忍性(用来„„) 11而: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表转折)○;可计日而待也(表修饰);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表并列) 12为:俱为一体(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担任) 13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大业,重大任务)○;恐托付不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取得成效) 14益:有所广益(好处,益处)至于斟酌损益(增加) ○
15臣:侍卫之臣/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大臣)○;先帝知臣谨慎(我) 16论:论其刑赏(判定,决定)○;每与臣论此事(议论,谈论) 17道: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词)○;以咨诹善道(道理,名词) 18分:今天下三分(分裂,动词)○;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名词。读fèn) 19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而,可是,转折连词)○;然后施行(这样,指示代词) 20遗:以光先帝遗德/深追先帝遗诏(遗留,动词)○;以遗陛下(给予,动词) 21明: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形容词)○;以伤先帝之明(英明,圣明,形容词) 22言:进尽忠言/若无兴德之言/察纳雅言/不敢出一言以复(话,言论,名词)○;不知所言(说,动词) 23能:必能裨补阙漏/必能使行阵和睦(能够,助动词)○;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才能,动词) 24所:○有所广益/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臣所以报先帝(和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可译为“„„的„„”,具体的指代对象可从上下文来体会);优劣得所(地方,处所,名词) 25当:咨臣以当世之事/今当远离(正在„„的时候,正当;当奖率三军(应当,应该,助动词) ○26任:受任于败军之际(任用,委任,动词)○;则攸之、祎、允之任(责任,职责,名词) 五、重点问题:
1.主旨:文章以恳切的方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事;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2.作者写《出师表》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3.第6段,作者自叙本志的目的是什么?
为的是突出先帝的“三顾”之恩,为下文铺垫,表达作者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 4.作者自叙先帝“三顾草庐”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表现作者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及对刘氏父子效忠的心愿。
5.第6、7段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是什么?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三件往事: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
目的:表达念先帝的知遇知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帝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6.第6段中可看出先帝具有哪些品质?第6、7段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先帝:求贤若渴、气度恢宏、不耻下问的品格;诸葛亮:做事谨慎、目光长远、淡泊名利、知恩图报„„
泉州实验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九下部分 第 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