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粉》主题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作者:唐茸
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1年第01期
摘要:幼儿探究能力即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粉》的主题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主题材料,开发了探究区域活动,解决在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疑惑和问题,体验探索的乐趣,从而促进幼儿认知的主动建构。 关键词:面粉;主题活动;科学探究;
一、创设安全探究的心理氛围
有研究表明,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好问期”从一岁半开始,4—5岁达到高峰。这一时期以探究有关条件、动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即以提 “为什么”的问题为特征。在幼儿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相对脆弱,教师要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为幼儿创设一种安全的学习和探究心理环境,了解幼儿的行动动机,鼓励幼儿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1.提供机会,给幼儿探究的空间
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幼儿运用提问、猜测、验证、交流的方式进行探究,其中尤其要引导幼儿猜测问题的答案,预设探索的方法和记录的方式。为幼儿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幼儿在探究中获得经验。 案例一:彩色的面粉
吃点心时,我提出彩色面粉从哪来的问题。在幼儿们热烈的讨论中,我出示了几种工具,其中有石磨,小锤子,小剪刀等,让幼儿们试一试,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幼儿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用石磨来磨一磨是最好的方法,面粉容易收集,并且发现不同的谷物可以磨出不同颜色的面粉。
幼儿的年龄特点注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受直接经验的影响,也就是幼儿具有心理学上所说的“转导推理”的思维特点。转导推理经常会导致不准确的结论,所以教师要能及时捕捉幼儿的问题并鼓励幼儿通过实验来验证,不仅保护了幼儿的美好愿望,提供了具有安全感的探究环境,而且满足了幼儿主动探索和学习的愿望,为幼儿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指导依据。 2.支持、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的争论与交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同伴间的交流、争论,能帮助幼儿们积极动脑、开拓思维,是幼儿们进一步探索的催化剂、教师要及时捕捉幼儿们争论点,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大胆进行反思、猜想、验证,解决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又能帮助幼儿在交流探讨中获得经验。 案例二:馒头里的小孔哪里来?
在《面粉变变变》的主题活动中,孩子对于馒头的气孔问题争论很激烈。教师没有对任何人的答案给予否定,而是安静地听孩子的争论。当孩子把期盼的目光转向老师、问题的球抛给老师时,这时老师就该出马了。对于发酵现象,仅凭教师空口讲解,幼儿是不容易理解的;而且“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幼儿的问题需要成人带领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所以我一步步带着幼儿实践,最后指出面粉里的小孔是有小帮手的,这个小帮手就是它——发酵粉。幼儿听了恍然大悟
当幼儿为了某个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是最好的教育契机,因为幼儿的主动探究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好奇心,争论引发幼儿的好奇,这种好奇正是幼儿主动探究的内部动机。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个教育契机支持,支持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孩子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寻找答案。
二、提供引发探究的主题材料
在科学教育中,对幼儿学习者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实现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的认识中介和桥梁。 案例三:甜甜的小饼做出来
老师分三次投放材料,目的是让幼儿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和比较发现每种材料的主要作用。幼儿们不仅津津有味的品尝着自己制作的小饼,而且还把自己制作的最好吃的小饼带回家请爸爸妈妈品尝,有的甚至在家里当起了小老师,教爸爸妈妈制作小饼。
活动中,教师改变以往以“检查者”的身份,教师不再告诉幼儿怎么做,而是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出现在探究活动中,来指导幼儿操作活动,支持和鼓励幼儿自己去探索小饼的制作方法。重点关注的是幼儿探究和发现活动的本质,倾听幼儿的谈话,观察幼儿的行为变化,判断幼儿的需求和发展水平,引导幼儿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启发引导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幼儿年龄小,有时虽然发现了问题,但因能力有限,无法独立解决,需要老师正确的启发和耐心的引导。在科学探索中,启发引导是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最常见方法,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幼儿动手、动脑,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面粉变面团》的活动中,幼儿们根据老师的引导,动手去摸一摸、捏一捏感受面粉的特征后,尝试用用小勺一勺一勺的往面粉里加水做面团。幼儿们一边加水一边揉面,最后,幼儿们看着自己盆中面团,再看看老师揉的面团,很困惑不能成型。
老师没有立即给予答案,而是请幼儿一起思考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让幼儿亲历探索过程,用科学的方法探索问题,引导并鼓励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真正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的同时,让幼儿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学习、自由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促进幼儿认知的主动建构
幼儿的探究活动是主体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起点,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感知、思维、操作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面点大不同》的生活区,是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兴趣指向,为幼儿创设的一个活动区域。里面投放的材料是幼儿们从自己家里收集到的各种制作面点的工具,包括制作各种小点心的模具、刀具、电烤箱、蒸锅等等,幼儿们和老师共同把这些生活用品进行分类和操作,进一步了解了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
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不仅让幼儿从感官获得认知体验,而且在参与到制作过程中,达成认知的主动建构,分享到劳动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拉互特里说的:“教师的作用是刺激和指导,正如不是去教特别的反应,也不应去告诉儿童正确的答案,甚至不用去告诉他的错处。”教师应相信儿童自己学习的能力,真正走进童心世界,尊重幼儿、激发幼儿科学的兴趣,保护好奇心,注重动手、鼓励想象,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市梅花山庄幼儿园 江苏210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