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托手法有哪些
【篇一:衬托手法有哪些】
很多的啦
描写的对象: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含神态)、语言、动作、心理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07描写方法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几种主要的描写方法:
1、白描
所谓“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鲁迅 先生非常善于使用白描手法,如《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一段介绍:“其时进来的是 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语言 简洁,印象深刻。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阿累的《一 面》写鲁迅就比鲁迅写藤野又细一些:“他的面孔黄黑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 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 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新风霞的《傻二哥》则写得更细腻,把一个卖药糖的劳动者“傻灵傻灵”的特征刻画得淋漓 尽致,从他穿的衣服、使用的用具、吆喝前的准备、吆喝的声调、吆喝的内容到他对顾客和 邻里穷哥们儿的态度都细细写来,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善良、勤快、乐观,穷而有志的年轻 人的性格和形象。
3、衬托
衬托是指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或烘托的手法。
人 们 常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就是这个意思。衬托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 托,可以以景物来衬托人,也可以人衬托人,还可以物来衬托人,但这些都要根据表达内容 的需要来使用。鲁迅是很擅长衬托笔法的文学大家,他的《在酒楼上》正衬、反衬都写得极 好,同学们可以反复阅读。这里摘出两段,请大家欣赏:
“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贴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天,白皑皑的绝无精彩,而且 微雪又飞舞起来了。”用景物从正面衬托了吕韦甫懒散怀旧的心情。
“几株老梅竞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不以深冬为意;……山楂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 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某心于远行。”用“ 梅”与“花”反衬吕韦甫的懒散心情。
希望对您与帮助
望采纳提问者评价谢谢!
【篇二:衬托手法有哪些】
《》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例子(3):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set off;serve as a foil] 用另外一些事物
放在一起以形成对照,使事物的特色更突出方法1、衬 景 托 景 。《》一文在对台中附近的群山、树木及周围的名胜古迹等大的 背景 作了描写和介绍以后,在介绍 日潭 与 月潭 ,这样日月潭留给读者的印象就更深更美了。2、衬 动物 托 动物 。小鱼在水里是非常机灵的,但是翠鸟能 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机灵的水中小鱼竟敌不过翠鸟,可见翠鸟动作的迅速和敏捷。(《》)3、衬 明 托 暗 。
阳光照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
那么到底黑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看见 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 身上发出的许多微弱的光点。(《》)4、衬 景 托 情 。一位归国老华侨被家乡的一个卖柚子姑娘善良诚实的心深深地打动了,作者 秋阳高照,映红了美丽的山乡小镇 一句景色的描写,裨是暗示着老华侨对这位小姑娘的无限敬佩之感。在老华侨的眼里,山乡因为姑娘的善良诚实而妩媚动人,故而使得他油然而生一股浓浓的爱乡之情。(《》)5、衬 声 托 静 。
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雪花飘落下来是很轻的,人睡在屋里竟能听到雪花飘落的声响,可见山村的冬夜是多么的寂静啊!(《》)6、衬 喜 托 悲 。扁鼻子军官把拉到河边枪毙,乡亲们非常难过,他们有的流泪、有的呆立在河沿上,有的喊着雨来的名字,悲痛极了。忽然, 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 鬼子走啦? 这时,大家高兴得叫起来 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面对着亲人的 死 而复生,大家的惊喜、高兴之情被 托 到了极点,从而让我们一下子感受到了雨来的机智和勇敢。(《小英雄雨来》)衬托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 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2 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衬托烘
托与衬托的区别: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篇三:衬托手法有哪些】
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衬托是应用较多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又叫映衬,就是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用另外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边陪衬烘托,即用一种事物来陪衬另一种事物的手段、方法。它能使主体突出、形象鲜明,给人深刻的印象。衬托可以分三类:第一种,依据事物的性质,它可分为正衬和反衬;第二种,依据事物的种类,它分为人衬人、物衬人、物衬物等;第三种,依据事物的种类,它又可分为景情相衬、情情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等。下面笔者结合实例谈一谈第三种分类方法里面的衬托手法。
一、景情相衬。它是指一种景和一种情的相互衬托,可分为:1.以乐景衬哀情,2.以乐景衬乐情,3.以哀景衬乐情,4.以哀景衬哀情。
杜甫的《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李华的《春行即兴》中的“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草木茂盛,鸟语花香,如此的美景衬托(反衬)的却是无人欣赏,只剩花“自落”鸟“空啼”的凄凉、悲哀之情。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柳色青青,春日融融的良辰美景衬托(反衬)孤苦之情。
贾至的《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刘希夷的《晚春》:“佳人眠洞房,回首见垂杨。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光。庭阴暮春霭,
帘影散红芳。寄语同心伴,迎春且薄妆。”李益的《行舟》:“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商隐的《天涯》:“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它们也运用了“以乐景写(衬托)哀情”的手法。
元稹的《西归绝句》:“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诗中的“嫣红的桃花盛开,满眼春光”来衬托诗人奉召归京途中捧读好友书信的激动、欣喜之情,这里运用了“以乐景衬乐情”(正衬)的手法。
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中的“呼啸的北风,遮住太阳的千里黄云,漫天飞舞的大雪,阴沉沉的天气”的景象衬托的却是“莫愁前路无知己”的慷慨豪情,这里运用了“以哀景衬乐情”(反衬)的手法。
二、情情相衬。它是指两种情感(喜、悲)的衬托,主要表现为“以喜衬悲”。
苏轼的《蝶恋花》:“花退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暂消,多情却被无情恼。”诗中的佳人的“笑”反衬了诗人的“恼”,这里运用了“以喜衬悲”(反衬)的手法。
李清照的《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从情感上说,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悲,但第一句写喜,下句写悲,这里运用了“以喜衬悲”(反衬)的手法。
三、动静相衬。它是指两种“动”的景或境况和“静”的景或境况相互衬托,目的上是突出、强调其中的一种景或境况。其形式可分为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其中以动衬静是诗人常用
的手法。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通过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突出青山、春涧的“静”。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的“凉月、柳湾、山色、桃花、溪水”构成了一幅优美恬静的静态画面。末句的“半夜鲤鱼来上滩”,生动活泼,富有动感,与前三句渲染的静相互映衬。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贾岛的《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四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陆游的《幽居初夏》:“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这些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愈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从全诗来看,作者写泉响、鸟鸣采用了以静衬动(反衬)的手法。
四、明暗相衬。它是指有明暗之分的两种色彩方面的相互衬托,目的是突出、强调其中的一种色彩。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前两句以声响反衬空寂,第三四句转到写色彩,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当光亮照在青苔上,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幽暗形成强烈的对照。这里以光亮反衬幽暗,更突出了森林的幽暗,这是颜色方面的明暗相衬。李白的《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得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诗中以新安江水色之清
衬托(正衬)出清溪的水更清,这亦是颜色方面的明暗之衬。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中的前两句异江水的碧色反衬鸟的白,这还是颜色方面的明暗之衬。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而在古典诗歌中,衬托又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必须认识和掌握。
(作者单位:淮阳县第一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