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作者 ,字 ,号 ,浙江金华人, (朝代)散文 家,本文是一篇 (序),该文体是指 文字,内容多是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 (2)无从致书以观( )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4) 弗之怠( ) ..(5) 走送之( ) (6)不敢稍逾约( ) ..(7) 既加冠( ) (8) 无硕师名人与游( ) ....(9) 尝趋百里外( ) (10) 门人弟子填其室( ) ..(11) 未尝稍将辞色( ) (12) 援疑质理 ( ) ....(13) 或遇其叱咄( ) (14) 俟其欣悦( ) ....(15) 负箧曳屣 ( ) (16) 持汤沃灌( ) ...(17) 以衾拥覆 ( ) (18) 寓逆旅主人( ) ...(19) 腰白玉之环 ( ) (20) 烨然若神人 ( ) ...(21) 緼袍敝衣 ( ) (22)略无慕艳意( ) ...
3,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1四支僵劲不能动 ○2同舍生皆被绮绣 4.根据要求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5.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6.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7.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8.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9.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 10.“ 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 11.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12.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
13.对上段中“舍”“腰”“略”“知”解释正确的是( ) A.房子 腰间 丝毫 感觉
1
B.房子 腰上挂着 稍微 知道 C.房子 腰上挂着 丝毫 感觉 D.房子 腰间挂着 丝毫 知道 14.“日再食”的正确译文是( )
A.每天的第二顿 B.每天吃两顿 C.每天吃第二顿的时候 15.“以中有足乐者”是指( ) A.作者认为读书是足以快乐的事
B.作者认为自己家贫而能勤奋读书,这是足以快乐的事 C.作者认为书中有令自己欣慰的事 4.作者写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 )
A.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 B.侧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 C.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 D.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 16.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7.“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18.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19.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21.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2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23.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4.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5.本文为更好的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青年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还功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种写法的作用。
25.“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6.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27.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
什么?
2
“ 28.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只允许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 腹馁袍敝行深谷求师;衣丰食足坐大厦读书。 寒冬巨谷中负箧曳屣;暖春大厦下诵诗读书。 负箧曳屣入深山求师;披绮食肥居大厦读书。 对联(根据文章内容和下列所给的词语属对)
上联:昔日宋景濂 下联:今朝太学生 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这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流辈甚称其贤(同辈的人;称道,赞扬) (2)乡人子谒余( 拜见 ) (3)撰长书以为贽(写;信;古时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见面礼。) (4)言和而色夷(谦和;平和) (5)自谓(说) (6)论辩 (指谈论道理) (7)是可谓(是) 3,作者对马生的评价是:
这样评价的依据是: 4.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5.文中表明作者的写作缘由的句子是什么? 。 6.赞扬马生善学的句子是:
7.赞扬马生文章写得好的句子是:
8.赞扬马生与长辈谈论时态度虚心,谦恭的句子是: 9.本段都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10.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11.本文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12.读过此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写出来。
3
13.《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一 《桃花源记》
⒈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缘溪行________ 落英缤纷________ 便要还....家________ 延至其家______此中人语云______ 既出________ 便扶向路....________ 处处志之_______ 寻向所志______ ___ ___ 芳草鲜美.....________ 阡陌交通_______妻子邑人________ _ 来此绝境......_______ _
⒉ 翻译下列句子。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谁叹惋?为什么要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 对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我们应该怎样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世外桃源”是虚构的,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⒍ 有一些成语就出自作者的这篇文章,请你写出三个来,并说明它们的现代常用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