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我们一起合作复习社会转型中的明清文明。首先要知道明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时空位置。 一:时空定位
明清中华帝国的最后阶段。 明(1368-1644) 清(1644-1912) 古代的明清时期是指鸦片战争前的明清(1368-1840),时间跨度:14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中期。
对于明清文明的复习,必须要进行知识目标定位。 二:知识定位:考纲考点(明确考什么)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清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以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科技成就、书画发展、文学成就和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发展。这分别设计必修一3、4课、必修二2、4、5、6克和必修三5—10课的内容。
如此之多如此分散的知识需要我们分类汇总,总体把握明清时代特征。 三、-基础知识分类梳理汇总与阶段特征总结
1、明清政治:中国古代的政治主要包括中央官制、地方制度、选官和监察官僚的制度。 中央官制 明清 专制 地方制度 制度 太祖撤中书省废丞相、成祖设内阁;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不利皇权独揽,雍正设军机处; 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 都指挥司); 清: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选官制度 八股取士,思想控制 监察制度 中央:设都察院---设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监察百官; 地方:设按察使司负责地方监察和司法 (1)请大声记忆两遍。抽查效果。
(2)根据这些制度史实,请用简洁的语言给明清政治特征贴标签。
“我来贴” --- 明清专制制度空前加强,成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表明封建制度走向了衰落。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方法指导:归纳政历史阶段性特征的思路
1、政治方面:可从政局、制度、政策、民族、外交等方面思考,还要全面辩证总结其影响。 2、经济方面: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3)关注高考视角练真题(怎么考?)
视角一: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视角----明清的辉煌 1、(2014·课标全国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2、(2014·海南单科,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从历史发展角度考查明清内阁职权的变化 实际是对明清君主专制演变趋势的考察。
深化认识: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受皇帝直接控制,服务于皇权,而军机处则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皇帝旨意。内阁首辅虽有时操纵朝政,但其权力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完全来自皇帝的信任与支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
2、明清经济---
1
农业 手工业 明清 经济 商业 技术—精耕细作技术成熟世界领先,产量提高; 农作物---品种增多,高产作物引进推广;广泛植棉; 耕地扩大 、人口大增。 技术成就---焦炭冶铁流行;棉布成主料衣料,明斗彩、清粉彩和珐琅彩; 经营形态---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占主导; 生产方式---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出现区域性商帮和工商业市镇;农产品商品化; 外贸仍有优势--世界白银产量一半流入。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政策 (1)明清经济发展状况的史实请用2分钟记忆。同桌互相检查,任意检查对方其中的两项。 (2)【史料分析得结论】: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若易以其他法律和制度,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即财富增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请回答:
(1)亚当·斯密是如何分析中国长期停滞的原因的?
(2)如果你同意上题中“停滞性”的结论,请再指出造成停滞的另外两个原因。如果不同意,请写出两点理由。
(1)法律和制度阻碍了发展。
(2)同意;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轻视技术等。
不同意;理由:中国自宋朝以来经济一直在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等。
【深化认知】明清从经济总量上看仍绝对领先,但落后主要体现在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上,从事商品生产的手工业很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小农经济占绝对的主导,中国仍在传统农耕文明轨道行进,而西方已经逐渐迈上了工业文明。
通过上面史料分析,请你明清经济写标签,你来贴。
明清经济特征 ①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②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体现了社会的转型) ③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农耕经济占主导;(成新经济发展障碍,导致中国转向了落后) (3)关注高考视角:
视角二:全球整体联系的视角----看明清的经济政策
史学家指出:晚明期,世界经济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一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及大地扩展,不仅拉动了外银流入,而且是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这说明这一时期
①商品货币经济拉动白银流入 ②有利于中国走向近代社会 ③“海禁“政策被废止
2
④中国与世界时常联系逐渐密切
A ①④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深化认知】:“海禁”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闭关锁国是政府统一主导、限制对外贸易,都非禁绝与外贸易。在新航路开辟世界走向联系的整体时,中国却人为地选择自闭的方式拒绝参与,与世隔绝。结果扼杀了用外贸易优势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明清思想文化: 思想 王阳明:良知即是理、克服私欲致良知; 李挚:猛批理学极端,追求个性自由发展; 三大思想家:(追求实学)反专制暴君政治、倡限制君权;反重农抑商、倡工商皆本;反空谈倡经世致用。 科技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徐光启《农政全书》、李时珍《本草纲目》; 西学东渐; 文学 小说成主流—明:四大奇书;世情小说勃兴; 清:批判现实力作涌现; 艺术 书法个性化、平民化;绘画不拘成法、世俗化; 明昆曲“百戏之祖”、清京剧形成并成为“国粹”。 (1)强化记忆3分钟,自我检查复述。
(2)请为明清思想文化特征贴标签-----小组合作一起贴 西学东渐,产生进步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体现了时代潮流社会转型); 传统科技大成、思想文化专制空前,束缚人性、钳制思想、阻碍近代科技产生。(体现明清文化的没落) (3)关注高考视角练真题。
视角3:唯物史观视角---看明清“人性”的觉醒
(2013·山东文综·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
深化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明清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人们开始要求摆脱理学的束缚,体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人性”觉醒。但这不能等同近代民主思想。它只是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产物,当时的手工工场主还未从地主、官僚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资产阶级,因而它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要求。他们的一些主张也没能跳出明君加贤臣的传统治国模式,是对传统思想的批判继承发展。
四、巩固运用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康熙时,全世界超出50万人口的大城市有10个,中国占6个:北京、扬州、苏州、南京、杭州、广州。到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在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被誉为“康乾盛世”。
联系材料及相关史实,探讨明清时期的“辉煌”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②经济:经济总量世界领先;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生产关系变化(手工工场中雇佣关系、农业
的租佃关系普遍发展);
3
③文化:出现反封建民主思想,为儒学注入新活力; 西学东渐;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特点;总结性的传统科技仍然居世界前列(两个概念区别);
过渡:明帝国建立的14世纪中期,正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时刻,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 视角4:文明史观视角 ------看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在西方,黑暗的阴霾正被“自由女神”一点点地驱散,由自由民组成的新兴商业城市成为有的的新希望,教皇和各国君王的权力受到控制,一场伟大的、一“文艺复兴”为主题的启蒙运动拉开了帷幕。同时,北欧和西欧各国开始海外大冒险,欧洲的经济轴心由南向北,从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东岸地区转移。在政治革命、文化革命和科学革命的综合推动之下,“世界时间”的钟摆终于从东方猛烈地摇向西方。
而在东方,从皇帝、知识分子到草民百姓,竟没有一个人察觉到这一历史性的变局。在这里,成熟的农业文明正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高度,与之相伴的是,专制制度也历经千年打磨而趋于精致。钱穆因此说:“可惜的是,西方历史这一阶段是进步的,而中国这一阶段则退步了。”
——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世界时间的钟摆终于从东方猛烈地摇向西方”。
视角5:辩证的视角--明清文明
明清时期是“繁荣”还是“悲歌”?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7分)
历史与现实对话的视角
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2013-03-17) 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明清时期对我们今天有哪些教训值得借鉴?
规律总结与备考策略:
纵观高考题目,史料浩如烟海,丰富多彩,考查角度千变万化。从各种角度重新整合知识,通过“新材料”来创设“新情境”,对基础考核中渗透着各种能力考核要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考查的内容都或多或少能在教材中找到“原形”或影子,不可能完全脱离教材,复习时还是要立足于教材。 一要把握明清时代特征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联系;
二要适当中外关联,把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相联系理解中西差异和力量对比迅速你住的根本原因。
课堂小结:
14世纪中---19世纪中期的明清时期,正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转折巨变时期。在这个历史交锋的十字路口天朝向右,世界向左!中国落后西方已成定局。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