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0年度补植补造实施方案

2010年度补植补造实施方案

来源:筏尚旅游网


徽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2010年度补植补造实施方案

一、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1、工程实施情况

1999—2009年省市共下达我县退耕还林任务11.666万亩,荒山造林19.9万亩,封山育林1.8万亩。据统计,1999—2008年,全县共完成上报33.366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1.666万亩,荒山造林19.9万亩,封山育林1.8万亩。按年度分:

1999年下达退耕还林任务1.566万亩,经省地核实兑现面积1.566万亩。涉及18个乡镇137个村4691户。

2000年下达退耕还林任务2.2万亩,完成2.2万亩,核实合格面积2.2万亩,涉及18个乡镇221个村6090户;荒山造林1.2万亩,完成1.2万亩。

2001年下达退耕还林任务1万亩,完成1万亩,核实合格面积1.0万亩,涉及18个乡镇160个村3819户;荒山造林1.0万亩,完成1.0万亩。

2002年下达退耕还林任务1万亩,完成1万亩,核实合格面积1.0万亩,涉及17个乡镇103个村2960户;荒山造林

- 1 -

2.5万亩,完成2.5万亩。

2003年下达退耕还林任务2万亩,完成2万亩,核实合格面积2万亩,涉及18个乡镇126个村5900户;荒山造林3.0万亩,完成3.0万亩。

2004年下达退耕还林任务0.6万亩,完成0.6万亩,核实合格0.6万亩,涉及15个乡(镇)74个村12户;荒造任务6.3万亩,完成6.3万亩,涉及14个乡镇。

2005年下达退耕还林任务5.8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2.8万亩,荒山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完成退耕地还林2.8亩, 涉及全县15个乡镇158个村7949户;荒山造林完成1.5万亩,封山育林已完成1.5万亩。

2006年下达退耕还林任务0.5万亩,完成0.5万亩,核实合格0.5万亩,涉及14个乡(镇)47个村751户。荒造任务1.5万亩,完成1.5万亩,涉及9个乡镇。

2007年下达荒造任务1.5万亩,完成1.5万亩。涉及4个乡镇。

2008年下达荒山造林任务0.8万亩,封山育林0.3万亩。完成荒山造林任务0.8万亩,封山育林0.3万亩,涉及6个乡镇9个村。

2009年下达荒造任务0.6万亩,完成0.6万亩。涉及4个乡镇。

2、工程建设的成效和经验

- 2 -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我县的生态环境,调整了产业结构,加快了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成功的生态工程建设模式和经验。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精品示范工程,以典型示范的辐射作用推动任务的全面完成。先后建成杏树梁、斜崖顶、剡家沟、柏垭梁等一批规模大,质量高的精品工程。二是狠抓规划设计,强化各项措施的落实。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集中连片、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早安排、早部署,提前确定退耕区域和树种,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始终以质量为核心,以退耕还林为突破口,严格按技术要求操作,按规划设计施工;三是普遍推行“双带相间,台坡相间,退一兴三,保林增收”的退耕还林新模式,有效地保证了了工程质量和规模。四是实行技术人员联乡制度。将全局专业技术人员分组安排到各乡镇,深入工程一线,及时指导、督促现场施工,从规划、整地、栽植、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加强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认真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有效地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五是严格检查验收制度,实行“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每个造林季节结束后,县乡村都要组织人员进行验收,并由下至上逐级上报验收结果,将责任落实到人;六是放手发展私营林业。几年来共累计培养私营林业大户120余户,发展私营林业逾两万亩,有效地拓宽了资金筹措渠道,加快了造林绿化步伐。

- 3 -

3、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在取得以上经验和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十分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导致个别小班的株数成活率、保存率较低,大多在80%以下,补植任务较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设计依据 1、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发25号文件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解决退耕还林农户生产生活困难、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实现稳步脱贫为目标,以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实施生态移、推进后续产业发展、完善补植为重点,以国家补助为主导、地方自筹和其它扶持为补充,发动退耕区农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基本原则

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加大投入与整合现有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总体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量力而行与稳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与

- 4 -

因地制宜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3、编制依据

(1)《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的通知》(国发[2007]25号)。

(2)《财政部、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07]327号)。

(3)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水利部批复的《甘肃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

(4)陇南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市林业局等五部门联合下

发《关于转下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任务计划的通知》(陇发改农 [2010]715号)。

(5)1999—2006年徽县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等。 三、建设布局及任务 1、建设布局及任务

2010年省市下达徽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植补造建设规模为5000亩。其中:荒山造林5000亩,占总任务的100%。补植强度为20-30%。涉及伏镇、柳林和泥阳3乡4村23个小班。

2、建设方案和内容

需补植小班基本情况:本次补植设计坚持因地制宜、适地

- 5 -

适树、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的原则,共涉及2004和2005两个造林年度,小班上报总面积5667亩,保存面积5667亩。其中: 2004年度3534亩,2005年度2133亩。地类全部为荒山造林。林种全部为生态林。分树种为侧柏1350亩,落叶松926亩,侧柏与椿树混交林2133亩,侧柏与刺槐混交林1268亩。

补植主要原因为:小班内株数保存率偏低,多在65-84%之间,虽通过了国家核查验收,但与造林标准中株数保存率达到85%以上的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本次设计需补植面积5000亩。树种选择上坚持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的原则,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设计主要树种为杨树、侧柏、刺槐、银杏、核桃和漆树。

整地时间设计在2011年春季,整地方法主要采用鱼鳞坑整地。整地规格采用70×50×30㎝。

补植密度设计:杨树:60-80株/亩;刺槐、侧柏:50-70株/亩,漆树:40株/亩。银杏、核桃:20株/亩

造林方法全部采用人工植苗造林。造林时间为2011年春季一次性全面完成。

徽县2010年补植补造项目建设共需用苗200720株。其中:杨树38040株,侧柏38040株,刺槐50000株,漆树60000株,银杏7320株,核桃7320株。县境内苗木数量充足,品质优良,不需外调。项目建设所需苗木全部采用国标Ⅰ、Ⅱ级裸根苗木。

四、投资概算及来源

- 6 -

1、概算指标:

种苗费50元/亩,用工量2个工日/亩。 2、投资测算和资金来源

徽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010年度补植补造项目总任务5000亩,共需用资金25万元。地方投劳折资50万元。

以上资金拟计划由财政投资25万元。地方投劳折资全部由农户自筹解决。

五、保障措施

1、确保完成计划任务的措施:一是组建机构。成立徽县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确定专职人员和经费,负责具体工作实施。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具体抓落实。二是广泛宣传,强化全识,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监督和导向作用,增加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决策透明度。

2、确保提高建设质量的措施:一是建立健全保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顺利实施的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法规,确保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落到实处。二是落实项目公示制,宣传国家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公示项目相关内容、国家补助标准等。建立举报制度,设立举报信箱,接受社会监督,及时查处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三是实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新机制和新办法。

- 7 -

3、确保巩固建设成果的措施:一是拓宽资金渠道,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资金,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配套资金纳入预算并逐步增加。二是制定优惠,增加财政资助和投资力度,保证资金投入,及时到位。制定税收、价格补贴和奖励,为农户提供低息贷款,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热情,以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三是加强资金管理,强化资金使用的监督,杜绝资金漏洞,对任何形式的截留、挤占、挪用、串用、贪污资金行为,坚决予以打击,严肃处理,决不手软,保障项目资金的安全使用,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附表:

1、徽县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植补造项目任务安排表; 2、徽县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植补造项目种苗需求情况表; 3、徽县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植补造项目投资计划表; 4、徽县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植补造项目作业图。

- 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