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有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介绍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
望“琅琊”闻“水声”,用“回”字“转”字,引出亭子,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
B.文章第二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突出流连山中美景的无穷乐趣。
C.文章通过描绘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以此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
D.全文连用二十一个“而”,形成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96.文中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94.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95.C
96.醉能同其乐。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勾画出全文主旨的作用,且是全文展开的线索。
【解析】 【分析】
9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山水,欣赏山水。之,的。得,领会。寓,寄托。
95.本题考查分析。结合“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文章通过描绘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以此衬托太守的与民同乐,故C错误,选C。
96.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同时提到“醉”和“乐”的句子:醉能同
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翻译: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结构上,“醉”“乐”和文章开头的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这句话的“其”指的是百姓,欧阳修和百姓能够一起体会宴会、出游的快乐,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联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结合“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太守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写出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感,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点睛】
译文: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荫,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
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甲)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乙)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
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丙)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临于泉上者 临渊羡鱼 临阵脱逃 身临其境 ....B.负者歌于途 不负众望 负荆请罪 如释重负 ....C.往来而不绝者 连绵不绝 弹尽粮绝 空前绝后 ....D.杂然而前陈者 推陈出新 慷慨陈词 新陈代谢 ....
98.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理解:欧阳修因为山水而陶醉,所以更想饮酒,因为“酒”在他心中是最美的象征。
B.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翻译: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理解:作者认为举行宴会,畅快喝酒最能表达心情,所以应该远离过于嘈杂的丝竹声。
C.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翻译: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
理解:欧阳修以树林之静对比鸟儿之动。游人走后,鸟儿在林间鸣叫,
体现出大自然是禽鸟乐园的特点。
99.欧阳修和苏轼虽遭贬谪,却能安然自适,寄情山水。结合上文和(链接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1)子瞻感到快乐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2)简要概括“太守之乐”和“子瞻之乐”的不同。 (链接材料)
子瞻①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④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⑤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⑥,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①子瞻:苏轼的字。苏辙是其弟。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迁:贬谪。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④撷(xié):摘取。⑤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⑥中:内心。
【答案】 97.C 98.C
99.(1)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2)“太守之乐”是与民同乐;“子瞻之乐”是问心无愧,寄情山水。
【解析】
97.A. 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临渊羡鱼(靠近);临阵脱逃(靠近);...身临其境(来到、到达)。 .
B. 负者歌于途(背负);不负众望(辜负);负荆请罪(背负);如释重...负(担子)。 .
C. 往来而不绝者(断绝、停止);连绵不绝(断绝、停止);弹尽粮绝...(断绝、停止);空前绝后(断绝、停止)。 .
D. 杂然而前陈者(摆开,陈列);推陈出新(旧);慷慨陈词(陈述);...新陈代谢(陈旧的)。 .
故选C。
98.A. 理解有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意思是游玩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直抒胸臆,点明文章中心,表现了作者洒脱的胸怀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B. “应该远离过于嘈杂的丝竹声”理解有误。太守游宴,不用乐工歌妓弹唱侑酒,因有酿泉潺潺水声助兴。其所乐者何?众人不知,但太守实以与民共乐为乐。
故选C。
99.(1)考查对链接材料的理解。仔细阅读,即可找出原文语句“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作答。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醉翁亭记》中写了三种乐,即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以及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结合链接材料中最后一句“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可知“子瞻之乐”是“问心无愧,寄情山水”。
【点睛】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
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链接材料: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
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0.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欧阳修。 10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B.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C.山之僧智仙也 山间之朝暮 ..太守之乐其乐也 .
10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B.第二段写了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春天的草,夏天的树,秋天的风霜,冬天的水石。
C.太守的宴席有肥美的鱼、清冽的酒、野味野菜,宴饮的活动有下棋,射箭。
D.文中写滁人出游的场面,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可见政治清明。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而不知.
103.“醉翁之意不在酒”,说说你对“醉翁之意”的理解。
【答案】
100.宋(或北宋) 101.C 102.D
103.醉翁的意趣在山水的美好、宴饮的快乐、滁州百姓生活的安定富足、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实现。
【解析】
10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家”。
101.A.秀丽/茂盛。 B.命名/为,是。 C.都是助词,的。 D.乐趣/ 以……为乐。 故选C。
102.A. “由上到下的顺序”有误,应是“由远及近”。 B. “春天的草”有误,应是“春天的花”。 C. “射箭”有误,应是“投壶”。 故选D。
10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答题关键在于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能够揭示主旨的句子有“宴酣之乐”、“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
太守醉也”,从这些可以看出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与民同乐。可据此做答。
【点睛】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
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