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孔子对儒家教育传统的奠基作用

来源:筏尚旅游网
孔子对儒家教育传统的奠基作用

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尊称为孔子。生于公元前55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七十三岁。他不仅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我国儒家教育的奠基人。

孔子三岁时其父去世,后由母亲颜征抚养并教孔子学习书教礼乐的基本知识,给孔子以良好的启蒙教育。孔子勤奋学习同时也参加实际活动,十五岁时已掌握了传统的六礼:礼、乐、射、御、书、数的技能,立志贯通高深的知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公元前535年,孔子十七岁,他已当了教师,开始招收几个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教育内容虽为礼、乐、射、御、书、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他却更为重视礼的教育,同时他可能已经参加相礼活动并做的很成功,引起了鲁国当政贵族的重视,于是孔子便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那么为什么他的思想的对之后的中国发展又有着怎么样的影响呢?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古代学术思想上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而他也是百家争鸣中出现最早,声势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一生道路坎坷,因其政治思想并不完全适应当时的政治形势,所以尽管他在政治上有过抱负,以至周游列国,“待贾而沽”,但终究没有找到用武之地。不得已只好回到鲁国,整理古籍,教授弟子,度过他的晚年。虽然政途不利,但他死后,却受到历代人们的重视。封建统治者尊他为“圣”封他为“王”称他为“万世师表”,而且如今孔子的教育思想仍是中外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在国外设立的孔子学院某种意义上他就是中国教育传统的象征,儒家教育的代表。

首先,孔子是第一个将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真正联系在一起的人。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导方面是“复礼”,提倡恢复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当然不是说完全恢复西周的制度,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孔子十分重视西周中的礼乐制度,支持以礼治天下。但是同时他也提出了周礼中所没有的“举贤”制度,向平民特别是平民中的上层分支阶级开放政权,“匹夫有善可得而举”。那么相应的在教育上则要以培养“贤才”为目标,才能将“举贤”这一措施完善。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贤才”?

由于儒家学派人员更重视整体的动态的和谐。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理性与感性、历史与现实、现实与理想,本来可以说是相对待的,但是儒家学派则追

求希望在对待中达到协调与统一,使之处于整体的动态的和谐状态。因此孔子在教育教学中不仅教授礼、乐等知识,更重视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强调品德修养。“仁,亲也,从人,从二。”‘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不学礼,无以立。”“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以身先之”等等,无不体现着孔子对于贤才的标准的要求和净化,对弟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比文化知识教育更为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孔子将“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作为受教育者人生实践所要达到的最高的境界,内在精神的修养,自我完善的价值,因为这种想法源于人的内心,以心性之学为思想的核心,是人的道德实践的基础,所以要求正视道德人格的生命,那么教育思想重点就落在了道德性上。因此可以说在“仁”为核心的教育目的形成之后,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也由自在转向自觉。也就是说教育并不是为了解决认识的起源问题而是为了使其更有效的进行教育。这也是为什么孔子研究的重点是教育、道德、艺术、政治、经济等人文科学,而不是像古希腊哲人那样以自然哲学为主。于是有人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讲的是“鬼学”,而中国文化讲的是“人学”。这对中国之后历朝历代的知识分子人格的铸造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华名族性格的形成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它也深深的巩固了儒家教育传统在中国发展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其次,在这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孔子的“仁”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是对旧的价值系统的极大挑战。

他大力要求将学以致其道。虽然他也是维护贵族世袭制的,但是他本身属于平民,自然不免要为平民争取参加政治的权利,提出将“仁”的观念贯注于礼乐之中,用以“仁”为内核的礼乐文化来改革政治,改革人生。孔子力求把握住历史发展的总方向,所以他一方面吸取周公、管仲、子产等政治家改革政治、经济所取得的好的成果,另一方面又顺应时代变革的趋势,将目的转向研究人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问题,也就是将物质文化层次转向精神文化及价值观念层次,仁学体系的建构也就是这种转变的具体标志,这也是儒家思想的最初形态。 再者,孔子则明确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教育目的论。

孔子的人生实践,孔子的人格及其思想集中体现于《论语》《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大同》《学记》《礼乐》诸篇。从《论语》记载的孔子言论及孔子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分析可得,孔子的“仁学”思想,希望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旨意,强调“推己及人,反求诸己,由己及人,以己为起点”,进而“立人”“达人”“爱人”以至于“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种内外合其用的仁学精神,不但可以把个人潜能发展到极致,而且也希望用这种潜能能为人类谋取幸福。个人的至善与群体的至善,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内在人格修养的完善在于外在功业的建造,个人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与全体人类的理想境界的实现,就是“仁”的境界的实现。孔子这种以“仁”为核心的教育目的论则是儒家教育的理论基石。

除此之外,孔子创立了教学原则,发展了部分教学理论。

关于孔子的教学方法大家很多都耳熟能详,因材施教、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等等。先谈谈孔子的因材施教,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他会通过观察、谈话和有意识的考验来了解学生,在根据学生的才能、兴趣和专长,有区别的加以培养,就连在回答不同弟子的问题时,他都会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来因势利导。那么关于举一反三,则可以算是最早的启发式教学。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是教育学生时不到想求通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正方形的一只角,他却不能推出其他三只角,那就不再去教了。而后便是温故知新。人们的学习总是从无知到有知不断转化的过程,由于知识本身有其严密的系统性,所以要由浅到深,由近到远,循序渐进。要求做到学思并重,学思结合,这样才可以将原记忆中的知识彻底了解,巩固掌握,也就是加深大脑中对记忆的刺激程度,同时启发智力。

最后,孔子最大的贡献则可以说是首次设立私学机构,扩大接受教育对象的范围,使文化的传播更为广泛迅速。

由于春秋中期之后,战乱发生次数频繁,社会关系也发生了些许改变,奴隶主垄断局面被打破。孔子开始创办私学机构,广收门徒,将家里深藏的古籍拿出加以教学传播,使更多的人得以接触到知识熏陶。他的弟子中有贵族有平民,性格各异,甚至连籍贯都不相同。他则说“有教无类”,而他也真正做到了因材施

教。孔子的办学规模是宏大的,“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教育内容也是多方面的。这就像是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将火种带到人间,其功绩自然绝非寻常。

对于孔子的评价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其对儒家教育传统的建立有着不能代替的影响力也是毋庸置疑的。他的许多重要教育思想和言论对后世以至于现在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