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墨子的教育目的论

来源:筏尚旅游网
墨子的教育目的论

作者:光姝瑜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5年第12期

光姝瑜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战国时期,儒墨并称为显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墨学渐渐地成为暗流,许多墨家智慧终绝。为了更好地研究墨家思想,特别是墨家的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提供一些借鉴,本文从墨子的教育目的这个单一方面展开,按教育目的总论和分论的层次,深入探求墨子教育目的的内容及其目的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

关键词:墨子;教育目的;人文价值;墨学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12.012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2—0028—02

收稿日期:2015—05—28

作者简介:光姝瑜(1986— ),女,山西阳泉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墨子教育思想自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从目的论入手进行研究,是因为目的论在整个的理论体系和教育实践活动中都有其独特的地位与重要的作用。在理论体系中,所有理论内容、方法、类别以及重要思想等等,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服务的,目的论是可以起到决定性和支配性作用的,可见研究一种理论体系首先应当研究其教育目的。

一、墨子教育目的总论

追溯到先秦时代,虽然物质生活落后,但思想解放,流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盛世,而教育目的更是争鸣的焦点。从各家的教育理论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教育目的都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而展开的:“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1] “武士”表现出了墨家把培养“为义兼士”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诸子们各执己见,推动了当时的教育事业,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

(一)以实现天下“大义”为理想的教育目的

墨子有实现天下“大义”的伟大理想,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所说的利是不同于儒家所说的私利的利,而是利天下的利,在墨子看来利即是义。从墨子的“三表”逻辑思想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墨子判定一切价值的标准。”[1]所以,他认为无论是为人还是从政,都应该以“义”为基准。墨子很是注重“义”,书中几乎每一篇都离不开“义”,“例如兼爱天下是义,非攻他国是义,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也都是义,因为这些都是为整个天下谋取利益,去除祸患。”[2]墨子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实现这个理想,这是墨子施教的终极目标,也是墨子教育目的的最高纲领。比起“有力者疾以助人”和“有财者勉以分人”墨子更看重“有道者劝以教人”,认为教育是一种实现天下“大义”的活动,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出大批的“为义兼士”,让人充分懂得“为义”予己予他人的价值与意

义,并身体力行地践行“义”的行为,“为义”的人多了,讲道德的人多了,社会就会获得安定与进步。

(二)为实现天下“大义”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培养大批的“为义兼士”,墨子还提出了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具体内容即“厚乎德性,辩乎言谈,博乎道术”三方面:“厚乎德性”涉及到政治与道德教育,让人明白爱人爱己的价值;“博乎道术”涉及到科学知识和技能知识教育,让人掌握一技之长;“辩乎言谈”涉及到思维训练教育,让人不光懂得知识,更识得智慧。这些都体现出了墨子的教育目的是关注人本身,注重人文的精神、科学技术和智慧的。史书有记载,墨者们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为义当先,这些都是墨子教育目的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二、墨子教育目的分论

从现代教育学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广义的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每一部分的教育都向着最终的教育目的努力,教育才可以搞好。那么,墨子教育目的论在实现天下“大义”的总论下,针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教育目的分论又是什么呢?

(一)学校教育

现在一提到学校教育,大家的刻板印象还停留在只关注知识的学习,这是片面的,也是存在缺陷的。墨子一直把学校看成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墨家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博学多才、文武全能的“兼士”。在学校教育中,一方面重视学生文史知识的学习,以“先王之道”教也;一方面由于墨家实行的是平民教育,重视学生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求让学生掌握生存的一技之长,这一方面在先秦时代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另一方面墨家执行严格的组织纪律教育,以培养学生优秀的个人道德品质。

剖析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学习,并且只是单纯的灌输知识的教育,可以说根本没有人格磨砺方面的锻炼,忽略道德建设,所以说不光高压的知识学习量,巨大的升学压力,而且缺乏心灵的教育,没有爱人爱己的能力,所以出现了冷漠、暴力、堕落甚至轻生杀人等不良现象。

(二)社会教育

墨子认为单单依靠学校教育是不能将自己的实现天下“大义”的美好理想实现的,必须借助上说下教的办法来使其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得到推广的。墨子的社会教育是分为上层国君与士,下层民众两个阶层的,对两个阶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上层的施政者,他们是政治的统治者,权力的拥有者,他们的一言一行对下层民众都能起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墨子十分重视对上层施政者的“上说”,“希望借助行政的力量,予以提倡鼓励和示范,即主要运用激励的机制,必要时辅之以刑罚的措施,使下级和老百姓心向兼爱,身体力行。”[3]对下层的民众应该采取“下教”的教育方式,墨子认为这部分人是社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只有民众的思想得到启迪,智慧得到开发,懂得“大义”的价值与意义,不仅对自己做事可以起到标杆、指引作用而且也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创造力量。墨子的这一思想的产生,正是由于他出身于平民阶级,讲求平民教育,平民智慧的开发,而不像官学或其他学说,推行愚民教育,只是把人看做管制的对象,而不是为了人的发展。

关于社会教育,我们现在所推行的榜样教育,大到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小到就在身边的道德模范,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教育作用;还有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设施对公众的免费开放,社会免费的演讲,文艺演出等社会公益活动,都起到了教育启发民众的作用。

三、如何应对缺乏人文价值的教育现状

我们现在的教育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国家虽然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但一落实到学校,分数就成为评价人的唯一标准,我们光顾着培养职业人,而忽视了培养人能够成为人,造成了例如内心冷漠、堕落,逃课厌学,校园暴力,学生轻生,校园刑事案件等许多不良现象,令人堪忧。过去我们的教育目的太关注人的品行修养,注重精神层面,人文价值的体现,导致我们综合国力落后西方上百年;现在我们的教育目的又太关注物质技能,教育被工具化,缺乏人文价值,国民素质倒退下降。

综合来看,笔者认为墨子的教育目的论对当今的教育现状是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面对当今的教育现状,我们只有充分重视教育目的的支配性和决定性作用,让其真正的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活动起到引导作用;充分在教育目的中体现出人文价值,让教育真正的成为为人得教育,注重人本身的发展。我们总是在探究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开发,很少去探究教育目的重要性,更别说教育目的中的人文价值的探究,导致我们的教育缺少人文价值,或者说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落实不到位,工具化取代人文化,是我们现代教育最大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王寿南.中国历代思想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3]孙中原.墨子说粹[M].北京:学习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4]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周龙.儒法道三家法律思想之比较[J].青海社会科学,199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