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耳聋基因检测在诊断迟发型遗传性耳聋中的临床应用

耳聋基因检测在诊断迟发型遗传性耳聋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筏尚旅游网
宁夏医学杂志2016年11月第38卷第11期Ningxia Med J,Nov.2016,Vol 38,No.11 Doi:10.13621/j.1001—5949.2016.11.0977 ・论 著・ 耳聋基因检测在诊断迟发型 遗传性耳聋中的临床应用 李莉,黄春艳,康银兰,马晓曼 [摘要] 目的 利用基因检测技术筛查迟发型遗传性耳聋患者,给予指导、干预以提高后期生活质量。 方法对健康体检儿童采集外周血血片,采用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ARMA—PCR)的方法,检测中国人群 高突变频率耳聋基因位点,根据检测结果给予遗传咨询和预后、干预指导。结果检测出GJB2基因235 decC携带 者8例;SLC26A4基因IVS7—2 A>G携带者7例;线粒体12s rRNA 1555 A>G纯合突变1例。结论耳聋基因检 测可应用于听力筛查,弥补传统听力筛查的漏洞,检出携带耳聋突变基因的高危人群,给予合理指导及干预。 [关键词] 基因;迟发型耳聋;遗传性耳聋;非综合征性耳聋 [中图分类号]R764.43 [文献标识码]A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eafness gene in the late onset type genetic deafness L/,HUANG Chunyan,KANG Yinlan,MA Xiaoman.Yinchuan Maternaf and Children Health Care Hospital,Yinchuan 750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technology screen patients with late onset hereditary deafness by usingUse theof genetic test,and to make guidance and intervention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ate life.Methods Collecting peripheral blood of healthy check—up chil・ dren were collected,using four primers PCR amplification blocked mutation system(ARMA—PCR)method was used,and the gene locus of Chinese people high mutation ̄equency deafness was detectedion in Chinese people.Results 8 cases were carried GJB2 gene 235 decC,7 cases were carried SLC26A4 gene IVS7—2 A>G,one case was carried Mitochondrial 12s rRNA 1555 A>G homozygous muta- tions.Conclusion Deafness gene detection can be used in hearing screening.It makes up for the loopholes in traditional hearing screen・ ing,the high risk population with deafness mutation gene should be detected,and to the reasonable guidance and intervention. [Key words] Gene;Delayed type deafness;Hereditary hearing loss;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耳聋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中重度以上 1资料与方法 听力损失人群达7亿以上,其中耳聋患者近3.6 1.1 一般资料:2015年6月一2016年3月在银川 亿…。据统计,在我国听力残疾人群约为2 780万,7 市妇幼保健院健康体检的0~10岁儿童。结合新生 岁以下聋儿达80万;每年约有2 000万新生儿出生, 儿听力筛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排除外耳、中耳畸形 其中耳聋患者约2.3万,发病率约为1%o j。耳聋患 及其他影响听力的疾病。 者约一半与遗传因素有关 I6 J。耳聋的发生受环境 1.2 方法 和遗传因素的影响,据2005年WHO数据显示,环境 1.2.1 血样采集:采集末梢血制成干血片,采用人 因素占40%,遗传因素占60%,遗传性耳聋包括综 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 合征性耳聋和非综合征性耳聋(NSHI)。非综合征 1.2.2目的DNA片段扩增:采用北京中生北控生 性耳聋多为中重度、甚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耳聋 物有限公司的四引物特异性扩增方法扩增目的DNA 是其唯一症状,占遗传性耳聋的70%【卜副;遗传方式 片段(ARMA—PCR)。电泳分离目的DNA片段。凝 多样,其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占77%,常染色体显性 胶成像仪读取基因型。 遗传占22%,X连锁遗传占1%,线粒体遗传< 1.2.3测序验证:ARMA—PCR扩增电泳分型,发 1% J。本研究旨在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通过” 现耳聋突变基因均送至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 的健康儿童进行耳聋基因的检测,由此发现超出常 有限公司进行测序,见图1一图3(目录后)。 规筛查模式的耳聋高危人群,并进行遗传咨询和干 2结果 预指导。 共检测238例,其中GJB2基因235 decC杂合突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宁夏银川750001 变8例,其中一个为GJB2基因235 decC突变家系; [作者简介]李莉(1968一),女,宁夏籍,主任医师,大学本科,主要从 SLC26A4基因IVS7—2 A>G杂合突变7例;线粒体 事产前诊断、遗传咨询与细胞及分子遗传学研究方向。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4.10138.R.20161114. 12s rRNA 1555 A>G纯合突变1例,见表1。 1712.004.html 宁夏医学杂志2016年11月第38卷第11期Ningxia M !.20 鱼 : 表1 耳聋基因4个位点各基因型分析结果 ARMA—PCR方法检测耳聋基因位点较少,不 能满足临床更多的需求,随着越来越多耳聋基因被 发现以及分子检测新技术的涌现,大规模的耳聋基 因筛查将成为可能。通过耳聋基因的检测成功筛查 出携带有耳聋突变基因的高危人群,明确了其分子 病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的分子学依据。通过 3讨论 后续的遗传指导和必要的干预,最终达到防止聋儿 后代出生、减少耳聋发病率,有效提高国民人口素 质,减轻社会负担。 [参考文献】 [1] Marazitaml L,Ploughman LM,Rawlings B,et a1.Genetic epidemio— logical studies of early—onset deafness in the U.S.school—age 本研究仅对听力筛查“通过”的儿童进行耳聋基 因检测,结果发现这238例健康体检人群中耳聋突 变基因的携带率达7%,其中确定了一个GJB2基因 235 decC的突变家系,明确了家族迟发型耳聋的病 因,为家族后代的婚育及优生优育指导提供了有力 的证据。GJB2基因突变多为语前致聋,呈对称性中 populmion[J].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la Genetics,1993,46 (5):486—491. 重度或极重度耳聋,从而导致语言学习障碍,甚至影 响智力发育。若早期明确诊断,在学语前植入人工 耳蜗,恢复听力,可防止因聋致哑,有助于语言学习 和智力的开发,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 ” 。发现了 [2]李亮,鲁建光,刘颖,等.先天性非综合征性耳聋相关基因检测 及热点突变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2,10(2):246—251. f 3] Steel KP.Science,medicine and the future:new interventions in hearing impairment[J].BMJ,2000,320(7235):622—625. [4]刘明,徐志勇,高国风,等.遗传性耳聋家系SLC26A4 IVS7—2A>G 基因突变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9,7(3):234—236. [5]Xiao ZA,Xie DH.Deafness for nonsyndromic heaitng loss and ear- rent studies in China[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2,155(7): 1078一lO81. 药物敏感性耳聋基因突变2例,临床指导其用药,避 免“一针致聋”。 遗传性耳聋的遗传因素比较隐秘,在临床常规 检查中难以检测到,越来越多的听力下降患者到临 床就诊,传统的听力筛查、影像学检查及生化检查 难以确定病因,给临床指导干预治疗带来了新的挑 战。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研究所徐秋菊教授指出, 耳聋基因检测可使新生儿听力缺陷的高危因素发 现率提高20倍。耳聋基因检测技术从分子水平阐 明遗传性耳聋的病因,早期发现突变的耳聋基因, [6]戴朴,韩东一,袁慧军,等.基因诊断一耳科诊断领域的重大进 步[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5,l:66—68. [7] Matsunaga T.Value of genetic testing in the otological approach forsensorineurla heaitng loss[J].The Keio Journal of Medicine, 2009,58(4):216—222. [8]蒋树娟.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基因诊断的研究进展[J].国际 儿科学杂志,2011,38(5):421—425. 提供有效的遗传咨询并指导其后期生活,采取有效 的干预措施以降低耳聋的发生率。将耳聋基因检 测提前到产前甚至是婚前¨ ,形成一套耳聋基因 筛查的流程体系,通过检测婚检双方的耳聋基因, [9] Morton CC.Genetics,genomics and gene discovery in the auditory system[J].Human Molecular Genetics,2002,1l(1O):1229 —1240. [10]孙莉莉,张丽,柳爱华.耳聋基因诊断及其在遗传性耳聋预防 来预测子代携带耳聋基因的风险值和耳聋发生的 概率,从而指导生育。若夫妻双方均为携带者或者 是其中一方为携带者,孕期必须要进行产前诊断从 和阻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11,3(2):32—36. [11]张小芳.非综合征性耳聋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 (1):120—123. 而评估胎儿预后,指导优生优育。将耳聋基因的检 测应用到产前筛查当中可以有效地阻断遗传性耳 [12] 戴朴,韩明昱.耳聋基因诊断在耳聋预防与出生缺陷干预中的 应用[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1,6:8—10. 聋在家族中的传递,降低新生聋儿的发生率,减少 出生缺陷。 [收稿日期]2016—08—12 [责任编辑]李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