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形状)、(透明的)气体,它(占据一定的空间),(有一定的质量),(能流动),(压缩后有弹性)。
2、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 弹 )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3、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空气和水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会(流动),都要(占据空间);但是(空气)容易被压缩,水难以被压缩,空气比水轻等。 4、空气具有(流动性),空气受热时会(向上)流动,受冷时会(向下)流动。中国古代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孔明灯”,法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造出载人热气球。((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5、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6、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7、(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均)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8、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各地的(冷热程度)也不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循环流动就形成风。 9、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阳光加热地面,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面的空气,暖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冷空气补充到暖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10、空气主要是由(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
11、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其他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1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3、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1
14、(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5、污染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空气污染严重时,会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
16、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7、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18、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空气)。(清洁的空气)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第二单元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3、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37℃),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4、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1:(1)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2)、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3)、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2:轻拿轻放温度计,液泡不碰底和壁,仔细观察液柱升,液柱不动时,视线水平再读数。
5、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逐渐稳定的。 6、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7、(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8、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9、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10、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11、在固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传导)。在气体和液体中,热主要是靠(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12、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13、糖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体)。 14、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15、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16、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17、(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18、在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哪些事情?请举例说明。
答:在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的事情有:使瘪了的乒乓球变圆、弯玻璃管、炼钢提纯、铁轨留缝隙。还有夏天架线要松些、夏天车胎里的气不要充太足,以免爆胎、弯塑料眼镜腿、大面积水泥地上的夹缝、桥面上的缝隙等。 19、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20、水和油相比,油吸热性能强,散热性能也强。吸热快的物质散热也快。 21、水和沙子相比,(沙)吸热和散热比水快;金属比非金属吸热和散热快。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热快。
22、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快),散热也(快)。 23、为什么冬天人们喜欢穿深色的衣服,而夏天喜欢穿浅色衣服?
答:因为同种物质表面颜色不同,吸热和散热性不同。深色衣服吸热性能好,在冬天会感觉温暖;浅色衣服吸热性能差,在夏天会感觉凉爽。所以冬天人们喜欢深色的衣服,而夏天喜欢穿浅色衣服。 24、(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25、(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 26、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7、水的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动)和(周围温度)有关。 28、水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会互相转化?
答:水在自然界中有液体、固体、气体三种形态。液态的水遇冷(0℃以下),
2
会凝结成冰;冰遇热会融化成水;水受热会变成水蒸气。
29、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
答:在自然界中,海洋和地面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到地面上变成雨和雪,雪融化后和雨水从地面流到河流海洋,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第三单元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着(四面八方)传播的。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2、(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3、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是(气体)。因为声音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传播比较容易损失。
5、伏罂而听运用了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的科学原理。 6、“伏罂而听” 的意思是:人趴在地上,耳朵对着坛子,通过倾听从地下传来的挖掘声来确定方位。运用的科学道理是: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坛子后引起坛壁的振动,又引起坛内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 7、耳朵分为 (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
8、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等构成,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9、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10、声音传递的路径为:(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11、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答:耳廓收集声波后,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12、(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长期遭受噪声侵扰,人就容易(得病),因此,
我们要尽量克制自己,不要(制造噪声)。 13、(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已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14、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听力?
答:保护自己听力的方法:捂住耳朵;离开噪声区;戴上耳塞;控制物体发声。 15、我们应该怎样减少噪声?
答:减少噪声的方法:汽车上安消声器;公路两旁栽树;市区设置禁 鸣区;公路和机场远离居民区等。 16、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
17、声音的强弱与(声源的振幅和距离)有关。声源(振幅)越大,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声音越强。 18、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19、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紧、短、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较高,即(振动快),声音高。
第四、五单元
1、人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2、虽然食物有不同种类,但它们都是由若干种(基本营养成分)组成的。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一下几种:米饭、面条、面包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供给我们能量,支持我们的活动。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长身体的营养。油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供给我们能量,保持我们的体温,但不能多吃。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它是我们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 3、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 4、油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供给我们能量和保持体温,但不能多吃。 5、(碘酒)是淀粉探测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 6、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好不好?为什么?
答: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不好。因为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
7、食物的“旅行”路线。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3
→(肛门)
8、食物在人体内旅行过程是:食物进入(口腔),(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食道)蠕动,推送食物进入(胃);胃挤压、磨碎、搅拌食物,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使食物变成糊状;(小肠)进一步消化食物,食物被转化成人体可以吸收的营养,并被吸收进入血液;剩下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变成粪便,由(肛门)排出。
9、消化过程是通过(消化器官)来完成的,共分四个步骤:“(摄入)”、“(消化)”、“(吸收)”、“(排泄)”。
10、在人的身体里有一个近(七)米长的消化系统,其中消化道是用(蠕动)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11、吃馒头时,感觉有甜味,是因为口腔中的(唾液)初步消化馒头中(淀粉)变成糖的缘故。
12、小肠长约5—7米,食物在这里停留时间最长。食物中的养料大部分在小肠里被吸收进入血液中。
13、你认为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至少举出3例) 答:良好的饮食习惯:(1)细嚼慢咽;(2)少吃零食(3按时吃饭(4)吃饭只吃八分饱(5)不挑食、偏食(6)食材注意荤素搭配。 14、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答:(1)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2)饭前便后要洗手 (3) 不暴饮暴食(4) 忌食生冷辛辣食品(5) 注意食品卫生(6) 进食时保持良好心情。 15、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分为(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两大类。
16、加工食品指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添加某些物质(添加剂),食物也会损伤一些营养成分。
17、天然食品是未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它保留了大多数的营养成分。
18、食用色素是一种(添加剂),它可以改变食品的(外观)和(口味),但多吃含有人造食用色素的食品会损坏健康。 19、怎样注重食品安全的方法? 答:注重食品安全的方法有:(1)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2)蔬菜水果要充分(浸泡)和(清洗),(3)少食(腌腊食品),(4)多吃
(绿色食品)等。
20、(排序)和(分类)是整理资料的常用方法, 21、排序就是根据物体的(同一种特征)(如物体的轻重、软硬、厚薄、运动快慢等)来进行排列的活动。
22、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分类方法有多种,如(按相同点分类),(按二分法分类)等。 23、瑞典生物学家林奈设计了(“双名法”)给生物分类,(亚里士多德)根据动物的外形和行为把动物分成了三类。
24、通过给指纹分类,我们发现主要有(弓形)、(箕形)、(斗形)三种指纹。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