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情到深处自然浓

情到深处自然浓

来源:筏尚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情到深处自然浓

作者:王 静

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15期

“情感是人们对于事物的直接的态度、体验”。美国学者诺尔曼·丹森曾说:“没有情感,日常生括将是一种毫无生气、缺乏内在价值、缺乏道德意义、空虚乏味而又充满无穷无尽交易的生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

加强中学生情感教育的问题,早在六十年代就为美国学者所重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指出:“我们必须积极致力于培养和提高自身及下一代的情感智商及社会能力,我对中国读者也提出同样的建议。中国的父母向来擅长督促子女在学习与事业上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在现代社会中,人生成功所需的不仅仅是学业优异,还有更多其他方面的能力,高情感智商将帮助人们在成功之路上遥遥领先。”

语文课中的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文章时。通过情感的内化过程,逐步提高学生内心感情体验的素质和水平,以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目前,我们需要注意情感教学中忽视基础情,架空理智情的现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具体认识人手,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揭示语文课中所蕴含的基础情感因素。创造一个具体的、切近学生天性的情感融融的学习氛围。

一、在朗读、美读中激发情感

朗读,即放声地声情并茂地诵读。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朗读时不但要动口,更要动脑、动情,感受着文本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验着文本的情感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朗读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可以生动再现所绘之景、所叙之事、所抒之情、所议之理,使文章如出己口、如出己心,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不仅如此,张志公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曾指出:“朗读应有基本要求、进一步要求、较高要求……较高的要求是显示出文章的风格神采”。黎锦熙先生则把读分为“疏解的读法、论理的读法、审美的读法”。我们应提倡审美的读法,即美读。

美读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阅读方法,其目的在于传达语文所蕴含的美感,让学生能够领悟情感,引起共鸣,从而发展语文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强调学生阅读时的美感感受,不仅要对课文的内容“理智了解”了,更在于“亲切地体昧”,从而“与作者的心灵感通;达到对作品的美感共鸣”,他因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强调阅读时自身的情感感通作用、共鸣作用,对课本的认识,是要感受为鲜活的情感流动,同时又是学生阅读时的情感流动,所以美读是丰富学生情感,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二、在教师的引导中领悟情感

文学作品用语言文字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活画卷,这些画卷应该说是鲜活的、生动的,但是它又是以僵化的毫无生命感可言的一个个文字表述出来的,它的感人的力量就无法直接发挥出来,必须经过读者的解读加工创造,将这些静止的毫无色彩动感可言的文字,破译成丰富多彩的充满活力的生活画面。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方可与作者产生感情世界的沟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情感共鸣,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引导学生,一边读着文字,一边想象着它所描绘的情境,作者描绘到哪里我们就跟着想象到哪里。

例如朱自清《春》中描写的“春花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面对朱自清所描绘的生活画面能够做到设身处地、置身其中,在这段文字中有视觉想象,感受桃、杏、梨争芳吐艳的情景,欣喜之情呼之欲出;有味觉想象:花味甜,感受甜美的感觉;有听觉想象:蜂飞蝶舞,多么美妙。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到硕果累累的情景,丰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春的气息,春的生机,春的希望。激发起学生对春的热爱之情。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情感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朐有境,入境始与亲。”从心理的角度来讲,情感总要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对人情感的产生起感染作用。学生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加上知识也相对有限,教学中如果仅仅依靠文字叙述,很难将文章的意境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就需要在教学中根据文章内容创设各种直观情境。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情境,也可以通过音乐渲染气氛等,将强化知识与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学生们在图像、声音等直观的情境中感受文章的情感,课文知识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印入了学生的脑海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乃至全部心灵,悟出文章的真情、真意,从而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创设的各种情境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各种知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在充分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创设与文章意蕴相符合的情境,引导学生陶醉于其中,品味其情韵,从而领悟文章的真情,激发学生情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