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活动:响瓶听听
活动目标:
1.通过摇一摇的操作,知道装有一颗豆子的响瓶听起来声音轻,装有许多豆子的响瓶听起来声音响。
2.锻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准备:
每人两个瓶子,瓶底用红色胶条包好;每人一份豆子,数量超过二十颗。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教师描述情境,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师:豆宝宝迷路了,你们愿意把它们送回家吗?这些瓶干就是豆宝宝的家, 豆宝宝是怎么住的呢?瓶身上的圆点会告诉我们。 教师出示瓶身贴着一个圆点的大瓶子。
师:这个瓶子里住着几颗豆宝宝?谁愿意来送一颗豆宝宝回家?
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出示贴有许多圆点的大瓶子,引导幼儿观察、理解“许多”的意思。
师:这个瓶子是几颗豆宝宝的家?太多了数不清怎么办?我们把其余的豆宝宝都送进去,这是许多豆宝宝的家。
教师请另一名幼儿把剩余的豆宝宝装进贴了许多圆点的瓶子。
2.进行部分
(1)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师:每个小朋友面前都有两个瓶子,但上面没有圆点,请你在第一个瓶子里放一个,第二个瓶子里放许多。
(2)提出问题,启发幼儿思考、猜想。
师:如果我们要去豆宝宝家玩?怎么知道哪个是一颗豆宝宝的家,哪个是许多豆宝宝的家?不打开盖子,你有什么办法?
教师分别摇动两只瓶子,请幼儿听一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师:装着一颗豆子的响瓶,摇一摇声音是什么样的?许多颗的呢?
3.结束部分
集体听辨一颗豆子和许多颗豆子做的响瓶声音的不同。
师:哪个响瓶是一颗豆宝宝的家?摇摇看,声音怎样?哪个响瓶是许多豆宝宝的家?摇摇看,声音又怎样?
集体小结:摇一摇,装有一颗豆子的响瓶听起来声音轻的响瓶听起来声音响。 幼儿摇摇、听听,再打开瓶子反复操作几次。
4.延伸活动
在科学区投放瓶子和豆子,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和探索
教学反思:
今天我进行了公开课小班科学活动《响瓶听听》,由于我们小班幼儿意志还比较薄弱,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就很容易分散,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游戏的形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形式,因此,我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创设教学情景,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针对这些特点,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响瓶听听》这个活动符合小班幼儿的好奇、好模仿、好动的特点。通过幼儿自身的探索,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响瓶听听》这个活动中,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积极主动探索,孩子们始终保持活泼、愉快的积极情绪,在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娱自乐,通过他们自己的“玩”、“动”、“学”,自然的跟着老师感受不同的声音,并体验与同伴一起摇晃自制响瓶乐器的快乐。使他们真正做到玩中乐,玩中学。整个活动层次比较清晰,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大胆的发言、模仿、观察、倾听,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当然不足的地方也有许多,可能是顾虑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动手能力有限,在活动最后一个探索环节时,一直都是老师引导着幼儿进行探索空瓶子如何发出好听的声音,也没有让幼儿大胆的尝试自己动手自制响瓶。其实老师也可以提供给每个幼儿人手一个空瓶子,然后在老师的引导的同时也让幼儿自己进行探索,尝试自制响瓶。总的来说这次活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还是是非常高的,兴趣也很非常的浓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