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析5’/题,共4题(20’)以下题目仅供思路参考 1、任何国家都可能发生贫困化增长。
错误。贫困化增长发生的前提有三:一是该国的商品出口在世界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二是该国生产能力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出口部门;三是国际市场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较低。当该国为个符合以上条件的大国,经济增长,出口部门生产扩大,供给大幅增加,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贸易条件会恶化,国民福利下降。如果该国为小国,进出口变动对国际价格影响不大,不会发生贸易条件恶化,从而不会造成贫困化增长。
2、A国有1亿劳动力,B国只有0.5亿,因而A国是劳动丰裕国,B国为资本丰裕国。 错误。要素丰裕度衡量的是一国所拥有的某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富程度。它的计算方法是可用总劳动除以可用总资本。当本国可用总劳动与可用总资本的比值大于另一国的比值时,则称本国为劳动丰裕国,外国为资本丰裕国。题目中只有可用总劳动,没有可用总资本,故说法错误。
3、根据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观点,自由贸易使穷国受益,富国受损。
错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包括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按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开展国际贸易,即出口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商品,进口绝对劣势、比较劣势商品,两国都能获得由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带来的好处,与穷国、富国无关。 4、由于贸易实践呈现了新的特点,传统贸易理论已不再适用,现代贸易理论取而代之。 错误。贸易实践中出现的新特点,用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因此发展出现代贸易理论。但国际贸易中的传统特点依然可以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传统理论和现代理论,是互补,而不是取代,它们有不同的应用领域,共同构成国际贸易的理论体系。 5、贸易条件为进口价格与出口价格之比。 ×。一国的贸易条件等于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即一定量的出口商品所能够换得的进口商品的数量。
6、比较优势原理只能应用于两国模型,不能应用于多国模型。
x。比较优势理论不仅可以解释两国间的国际贸易,也能扩展到多国模型。 7、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为曲线时,两国能够通过比较优势实现完全专业化。
x。只有当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时,才有可能实现完全专业化,即每种产品都完全由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来生产。
8、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认为价格差引起国际贸易,而价格差是由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引起的。
9、H一0定理关于贸易基础的观点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一致的。
X。H一0定理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从供给面来分析贸易基础的,但是H一0定理强调要素禀赋差异带来的生产成本的差异,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劳动生产率差异带来的生产成本的差异。
10、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如果—个国家首先成功推广了一种新产品,则这种产品将在该国经历整个生命周期。
x。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与各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密切相关,所以产品不一定会在一国经历整个生命周期。
11、需求重叠理论解释了贸易通常发生在人均收入水平相近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原因。 √。需求重叠理论解释了收入水平相近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问题。
12、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出口模式将随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和相对要素禀赋的变化而改变。
√ 。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要素密集度,与各国的要素禀赋相结合,呈现出动态的比较优势。
13、倾销的实现要求两国需求的价格弹性存在差异性。
√。两国需求的价格弹性之差是形成和实现倾销的基本原因。
14、内在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其自身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自身的内部的规模扩大而下降属于内在规模经济。 15、如果存在外部规模经济,即使不存在比较优势,也可以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
√。典型的就是“先行者优势”,某一国如果率先进入某一行业,形成外部规模经济,那么即使后来者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也无法进入市场。行业的先行者通常能够依靠历史形成的行业规模优势继续保持成本优势以及大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地位,因为后来企业的初始成本通常会高于先行企业在市场的价格。
16、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得以发生完全是由寡头厂商的策略性行为引起的。 √。即寡头厂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策略性行为所导致。 17、如果小国对进口商征收关税,那么关税造成的消费者损失小于国内生产商收益与政府关税收入之和。 x。因为小国征收进口关税会造成净福利的损失,所以消费者的福利损失一定会大于生产者收益和政府的关税收入。
18、倾销对进口国的消费者来说,能够带来福利改善。 x。掠夺性倾销不能带来进口国消费者福利的改善。
19、对大国来说,关税水平越高,一国从关税中得到的收入效应就越高。 x。如果达到禁止性关税,则不会有任何关税收入。 20、根据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出口企业实施出口补贴政策一定能够让企业获得竞争力的提升。
x。不一定,需要满足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效性的要求。
21、幼稚产业保护应该有所选择,既要关注产业的潜在竞争优势,又要注意保护的时间等因素。
√。这体现了对幼稚产业的保护必须是有条件,有选择的。经济落后国家应对幼稚产业给予适当的、暂时的关税保护,以实现规模经济收益和外部经济效应,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而当该产业成长起来,取消贸易保护。 二、名词解释15’
要素密集度: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比例。 要素丰裕度:衡量的是一国所拥有的某种生产要素的丰富程度。
重叠需求理论:又称偏好相似理论,从需求的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两国之间开展贸易的可能性及贸易的规模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和平均收入水平决定的。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或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出口扩张型经济增长:出口行业的生产能力增长较快,使国内生产和出口都得到扩张。
进口替代型经济增长:进口行业的生产能力增长较快,使国内生产增加,进口收缩。 幼稚产业:经济落后国家中处于成长阶段,尚未发育成熟但具有潜在发展优势的产业。 关税同盟:在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它贸易壁垒,同时所有成员国对非成员国实行共同的对外关税或其他贸易措施。
贸易创造:是指当一国加入关税同盟后,一些原本在本国国内生产的产品现在被同盟内成员国的更低成本的进口产品代替,从而使同盟内部贸易规模扩大并且增进成员国福利的贸易效应。
贸易转移:是指关税同盟建立后,一国的进口由非成员国低成本的产品转向成员国高成本的产品时所发生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和福利减少的效应。
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或控制东道国当地企业使之成为分公司,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
国际直接投资:又称外国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另一国新建生产经营实体,或把资本投入另一国的工商企业,并以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获取利润为目的的对外投资活动。 倾销:一般来说,垄断企业会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在国际贸易中,这种价格差异战略(或称价格歧视)被称为倾销。
偶然性倾销:是指因销售旺季已过或因企业改营其他业务,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向国外市场出售剩余产品。
掠夺性倾销:是指垄断企业暂时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产品,目的在于排挤竞争者,将其逐出市场,一旦占领市场后再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利润。 持续性倾销:是指垄断企业处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在市场相互分割的情况下,运用其拥有的市场垄断力量,长期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产品。
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长的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生产过程中,随着产量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递减。)
内部规模经济:如果企业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依赖于单个企业本身规模的扩大,即当企业的产量增加时,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下降,这时便存在着内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如果企业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依赖于整个行业规模的扩大,当整个行业的产量扩大时(由于企业外部的某些原因),单个企业的平均成本下降,这时便存在着外部规模经济。
关税:一个国家对通过该国国境的贸易商品所课征的税收。
劳动力国际流动:是指具有自由人身的劳动者为了适应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在国外寻找有力的劳动力市场,使其就业位置越过一国界限在国际间进行转移。 三、简答题6’/题,共5题(30’) 1、评价重商主义。
2、思想基础:(1)金银货币财富观。重商主义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货币的多寡是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2)世界资源静态观。重商主义是建立在金银货币财富观之上的贸易观,是一种典型的“零和”理论。
积极作用:为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存在缺陷:存在不少幼稚之处,理论价值有限。首先,金银货币只是获得物质财富的媒介或手段,不是真正的财富。其次,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使出口大于进口,不一定会使一国金银货币增加。金银货币会随着各国贸易收支的变化呈反方向变动,而不会在一个国家永远停留。
3、评价绝对优势说
基本思想:(1)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上生产效率更高,即有绝对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上生产效率低,即有绝对劣势。(2)贸易基础是绝对优势。
积极作用:绝对优势理论主张一国应该实行完全自由开放的贸易,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一次论证了贸易是互利和双赢的。
存在缺陷:绝对优势说回答了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但不能解释贸易条件;只能解释国际贸易的一种特殊情形,解释力有限。 3、赫克歇尔—俄林(H—O)定理的推导
需求偏好和收入的分配共同决定了对商品的最终需求。对商品的需求确定了决定了对生产商品所需要素的派生需求,生产中对要素的需求和对要素的供给共同决定了完全竞争下的要素价格;要素价格和生产中采取的技术决定了最终的商品的价格。不同国家之间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各国的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这样,赫克歇尔和俄林就得出了要素禀赋是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从而推导出H—O定理:一国应当分工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生产的商品。 P35
H—O定理:一国应当分工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生产的商品。 4、里昂惕夫之谜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美国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里昂惕夫发现,作为资本丰裕国的美国,它所出口的商品的平均资本密集度低于它所进口的商品的平均资本密度,即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个结论与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预测正好相反,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5、现代贸易实践的新特点
新特点:(1)同类产品之间贸易量大大增加。
(2)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挑战:(1)产业内贸易:各国要素禀赋与优势都是一定的,如果一国按优势进出口,反方向贸易如何发生。
(2)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发达国家间资源禀赋相似,均为资本充裕,则国际贸易为何会集中于他们之间产生。
(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资源禀赋模式基本未变,为什么制造业优势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6、有效保护率的政策含义: 答:有效保护率是指征税后国内被保护产业每单位产出的附加值提高的百分率,用以准确反映国内产业实际受保护的程度。
(1.对某种商品进行保护,不仅受到对最终产品征收关税的影响,而且要受原料和中间产品进口关税的影响;
(2.对生产被保护产品所消耗的投入物课征关税,会提高产成品的成本,减少成品生产过程中的增值,从而降低对产成品的保护;
(3.如果不加区别地对进口成品和原材料征收关税,可能使征税后的国内增加值降低,生产者无利可图,因而鼓励成品进口,因此需要对口成品和原材料征收关税区别对待; (4.如果在关税结构上作出这样的安排,即随着加工程度的加深,进口关税率相应提高,这种瀑布式的关税结构将有利于提高一国关税的保护效果。 7.幼稚产业理论 答:幼稚产业是指经济落后国家中处于成长阶段,尚未发育成熟但具有潜在发展优势的产业。主张经济落后国家应对幼稚产业给予适当的、暂时的关税保护,以实现规模经济收益和外部经济效应,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而当该产业成长起来,取消贸易保护。 基本观点: (1)自由贸易理论是以世界主义为立论基础的,只考虑了世界整体与单独的个人利益,没有顾及两者之间的中介——国家。 (2)一国实行何种贸易政策应取决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与本国工业化发展的进程相适应。
(3)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4)主张对产业部门实行有选择的、暂时性的保护。
(5)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是关税,但关税的征收应因时间、产业而异。 8、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答: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寡头垄断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理论。由于现代国际贸易中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存在,国际市场竞争演变为少数企业之间围绕着市场份额进行的博弈。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政府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通过出口补贴等积极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而企业因此所得的利润将大大超过政府所支付的补贴部分,从而实现国家整体福利的增长。 9.关税同盟动态效应
答:首先,关税同盟可以获得由于市场扩大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
其次,关税同盟所产生的最大动态效应是促进了成员国企业之间的竞争。
再次,关税同盟的建立可以产生有利的扩大投资效应。1)、由于市场范围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促使成员国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增加投资;2)、由于对同盟外部仍维持统一的关税壁垒,刺激非成员国转而在同盟内部建立所谓“关税工厂”,在当地直接生产和销售,以便绕过统一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 负面影响:具有歧视性或排他性。P146 10.跨国公司理论
答:1)垄断优势理论。跨国公司之所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商品出口的形式获取利润,取决于它所拥有的某些垄断优势,包括某种专门技术、管理组织经验、市场营销技能以及规模经济优势等。这些优势是投资者特有的,不宜进入市场交换。与当地企业相比,由于跨国公司掌握着这些无形资产,它通过直接投资使用这些无形资产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而可以获得由此带来的高额垄断利润。
2)市场内部化理论。所谓市场内部化是指“将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固定的外部市场”。该理论的出发点是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与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关系的角度来说明绝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
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三种特殊优势综合决定的,分别是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4)生产分布理论:资源,市场,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等决定企业是否要经营跨国经营。
5)寡头企业间相互竞争的必然结果。如果一家寡头企业对外投资,其他寡头企业为维持自身市场份额和竞争地位,会采取“跟随战略”进行对外投资。
四、计算题10’
1、有效保护率的计算: (1)★一般公式:gERPV'V V其中,g表示对最终产品生产者的有效保护率;V'为征税后单位产品的附加值;V为征税前单位产品的附加值。
pp*T,tNRP* (2)通过名义关税率计算:g*1aipptaiti其中,g表示有效保护率,t为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率(亦叫名义保护率),ai表示第i
ti为对第i种进口要素征收的名义关税率。种进口要素成本在最终商品价格中所占的比例,
P*为国际市场价格;P是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包括国内关税,即P=P*+T。 2、★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T1XMXM
在上式中,X表示某种特定产品的出口量,M表示某种特定产品的进口量,XM为产业间贸易量。(贸易总量=产业内贸易量+产业间贸易量)
PX100 3、★贸易条件指数的计算:TPM 其中,PX和PM分别表示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
五、模型分析(结合图形分析)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现代分析
1、 P13李嘉图模型[两国、一种要素(劳动同质)、两种商品、成本固定,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它是从供给方面分析国际贸易的]
固定成本下的国际贸易模型:同种商品在两国有着不同的相对价格(PPC斜率)为其比较优势;PPC为直线;两国都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
2、P15机会成本重新解释比较优势[供给和成本分析;放松李嘉图模型固定成本假设,即机会成本递增,不完全分工;不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用机会成本(即国内相对价格大小,表现为PPC上某点的切线斜率大小)大小判断比较优劣势;由于机会成本递增,PPC表现为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而非直线。
3、★标准贸易模型[引入需求偏好即引入CIC,供求两方面分析;放松李嘉图模型固定成本假设]
①P19成本递增下的国际贸易(PPC、CIC,摸索、试错确定均衡价格,贸易均衡条件:贸易三角形全等) 如何寻找均衡点:
封闭经济下:两国各自达到国内均衡的条件是MRT=MRS,均衡点反映在图中为各自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的位置。此时过均衡点所作的公切线斜率即为国内均衡价格。
贸易状态下: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应该分工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比较劣势产品。两国生产点都将从封闭条件下的均衡点出发,将多生产各自比较优势产品,,即生产点不断靠近比较优势产品所在轴。而过每一个生产点都可以作一条PPC切线,当两国PPC切线斜率相同,以各自生产点以及与之对应的最佳消费点为斜边顶点作出的三角形全等时,两国贸易同时实现均衡。两国PPC切线斜率大小即为国际市场均衡价格。
如何寻找最佳消费点:对应于每一个生产点,均有唯一的最佳消费点。过生产点都可以作PPC切线,该切线与CIC有一个切点,此切点即为与生产点对应的最佳消费点。
贸易基础:比较优势。PPC、CIC公切线的斜率给出了一国在封闭条件下国内的均衡相对价格,反映了该国的比较优势。
贸易模式:进口比较劣势产品,出口比较优势产品。(比较最终生产点和最终消费点,即可得两国进出口情况。)
贸易利益:与封闭条件下相比,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分工并进行自由贸易,使得消费点位于生产可能性之上,两国福利都得到提高。(具体福利变动,比较贸易前和贸易后的生产点、消费点即可得。)
②P21局部均衡分析【深入研究国际贸易均衡价格的确定,供给曲线、需求曲线;贸易利益分配,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
记住书上(a)(b)(c)图,理解下面的第一段分析即可。 贸易基础:比较优势。两国孤立均衡价格不同。 贸易模式:P21第一段
贸易利益的分配: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③P23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
4、要素禀赋模型(又叫H—O模型,★注意阅读它的逻辑框架P31)
★P35赫克歇尔—俄林(H—O)贸易模型的图形分析【注意与标准贸易模型中的成本递增下的国际贸易进行比较,主要区别在于:H-O是从要素禀赋不同的角度看可能性曲线,标准贸易模型是从机会成本不同的角度看可能性曲线】
假设X轴是本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小麦的数量,Y轴是外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布的数量,本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X轴,外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Y轴。由于假定两国有相同的需求偏好,因此它们面临的无差异曲线完全一样。 贸易前:图形分析 贸易中:图形分析
得出结论:一国应当分工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生产的商品。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P49重叠需求贸易模型【Y轴为商品的质量等级,即一国需求结构;X轴为人均收入水平;重叠部分是产业内贸易,不重叠部分是产业间贸易】 技术差距模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外部规模经济)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P77小国增长与贸易模型【注意:由于雷布津斯基定理,劳动要素增长使小麦这种劳动密集型商品生产明显扩大,但资本密集型的布的生产减少了,故增长后的均衡点要低于增长前均衡点。】
因为分析对象是小国,所以增长前后,国际贸易条件(相对价格)不变即增长前后的相对价格线平行。小国只能是国际市场上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关税
★关税对小国的经济效应图形分析P86 价格效应 消费效应 生产效应 贸易效应
财政收入效应
★进口配额对小国的经济效应图形分析P97
进口配额后,国内供给线S向右平移与配额数量相当的距离,变为S’。此时S’与需求线产生新的均衡点,得到新的国内价格。在这一新价格水平下,国内生产增加,需求减少。进口量正好等于配额。 经济效应:
消费者剩余减少 生产者剩余增加 产生租金收益 社会福利净损失
“自愿出口限制”的经济效应分析P100(出口在进口国压力下自动限制出口量。经济效应分析与进口配额分析类似)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图形分析P143 贸易创造 贸易转移
江苏大学金融1403徐文峰整理
参考教材:《新编国际经济学(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