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庄丽娟,任博
来源:《现代园艺·上半月综合版》 2014年第11期
庄丽娟,任 博
(陕西省渭南市林木病虫防治检疫站
714000)
1
杨树主要病虫害的药剂防治措施
1.1 食叶害虫种类及防治措施
主要种类有杨黄卷叶螟、杨柳小卷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一般在2~3龄期喷洒25%灭幼脲Ⅲ号或Ⅰ号800~1000倍液、3%高渗苯氧威2000~3000倍液、20%灭幼脲800~1000倍液、阿维菌素6000~8000倍液、90%敌百虫1500倍液或2.5%敌杀死6000倍液。
1.2 天牛类害虫及防治措施
杨树天牛主要种类有桑天牛、光肩星天牛。
1.2.1 人工防治成虫:天牛成虫飞翔力不强,中午前后在枝干上活动,可以进行人工捕捉。
1.2.2 毒扦或注药防治。3~9月幼虫活动期,采用磷化锌插入天牛蛀孔防治;也可向蛀孔内注射80%敌敌畏、40%氧化乐果或50%辛硫磷5~10倍液,然后用泥巴封口,毒杀幼虫。
1.2.3 喷药防治。成虫羽化始盛期,用8%绿色威雷触破式微胶囊剂兑清水配制成200~300倍液或2.5%杀灭菊酯2000倍液用高压弥雾机喷洒主干和枝干,每10天喷1次,连喷2次。
1.3 杨树病害的种类及防治措施
1.3.1 杨树腐烂病。主要危害主干和枝梢。病害每年3~4月份开始发生,5、6月为发病盛期,病斑扩展很快,7月后病势渐缓,至9月份基本停止。病斑初期呈暗褐色水浸状,微隆起,病皮层腐烂变软,手压病部有水渗出,随后失水下陷,病部呈现浅砖红色,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病键部分界明显。腐烂的皮层、纤维组织分离如麻状,易与木质部剥离。病斑包围树干后,导致树木死亡。防治方法:①加强抚育管理,修剪要适当;秋季给树干涂白,防止灼伤和冻害;春季干旱时,注意灌水,以增强树势。②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200倍液涂抹病斑,涂前先用小刀将病组织划破或刮除老病皮。
1.3.2 杨树溃疡病。危害主干和枝梢。3月下旬开始发病,4月中旬~5月上旬为发病盛期,5月中旬后病害逐渐缓慢,至6月初基本停止,10月份病虫害又有发展。早春及晚秋,树皮上出现近圆形水渍状和水泡状病斑,病斑直径约1cm,严重时流出褐水,以后病斑下陷。病斑内部坏死范围扩大,当病斑在皮下连接包围树干时,上部即枯死。防治方法:同杨树腐烂病
1.3.3 杨树黑斑病。苗木长出1~2片真叶时开始喷药防治,可用1:1:200~300的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以后间隔10天喷1次药,共计4~5次。也可在喷40%多菌灵800倍液或25%百菌清600~800倍液。
2
杨树秋冬季主要病虫害的技术措施
2.1 加强抚育管理,提高杨树抗病虫能力
2.1.1 剪除病虫枝、枯死枝。结合秋冬季杨树整形修枝,用高枝剪、修枝剪、斧锯等工具,清理因病虫害危害和风雨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病虫枝和枯死枝,集中起来送中密度板厂加工或焚烧。
2.1.2 清扫落叶。林下落叶是多数食叶害虫及叶部病害的越冬场所,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组织发动群众清扫林下、路边落叶,铲除杂草,重点是当年病虫害发生严重的林地和苗圃地,清扫后集中烧毁,可有效杀灭越冬虫蛹和病菌。
2.1.3 林地耕翻。草履蚧的卵囊及杨舟蛾、刺蛾的蛹在土壤中越冬,用拖拉机或牛耕翻杨树林地,可冻杀草履蚧卵囊及舟蛾、刺蛾的蛹,降低越冬虫口基数。或人工用铲、锨等工具,在林下挖虫卵或蛹,收集焚烧,重点是对当年病虫害发生严重的林地。
2.1.4 树干涂白。用生石灰水涂白树干,消灭树皮缝隙中越冬的病虫,减轻枝干冻伤,抵御病虫侵害。涂白剂的配比为:生石灰10kg+硫磺1kg+水40kg,石灰的质量要好,不能带有硬粒;涂白的高度不少于100cm。
2.1.5 增施有机肥。利用冬季农闲,在杨树林地开沟、挖穴,施有机肥(农家肥),促其健康成长,提高杨树抗病虫危害能力。
2.2 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抗性
2.2.1 更新品种。结合森林资源清查和平时调查,今冬明春重点对高速公路等主要绿色通道沿线生长势差、抗病虫能力弱的中林46、107、108杨等不适杨树品种进行采伐,更新抗病虫能力强的速生杨树种,如南林95、5杨等。
2.2.2 合理间伐。对密度过大、生长势弱的杨树林分,进行合理间伐,改善其通风透光条件,增强生长势和抗病虫能力。
2.2.3 营造混交林。对一些采伐更新的林地,可采取带状、块状、点状等混合形式大力营造混交林,因地制宜地栽植泡桐、香椿、刺槐、楸树等用材树种,及大枣、苹果、梨等经济林树种,改善杨树单一状况,降低大面积暴发病虫害的机率。
2.3 开展林农复合经营,增强林分抗灾能力
制定高效林农复合经营发展规划,加强部门合作,强化技术培训,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种植传统,选择作物类型,根据林分郁闭度确定间种模式,示范引导和大力推广杨-粮、杨-菜、杨-渔、杨-牧、杨-菌、杨-药等复合经营,通过以耕代抚,促进杨树生长,改善林分状况,增强林分抗灾能力。
(收稿:2014-07-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