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文化”视角下的贫困户脱贫研究
作者:谢丽春
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7年第08期
摘 要: 本文从“贫困文化”视角出发,将影响贫困户发展的因素总结为三个层面:社会层面、群体层面、个人层面,分析了贫困文化对贫困户的影响。然后围绕贫困户脱贫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望接触到新观念、新思想的贫困户能够通过自身意识的觉醒,努力实现自身的脱贫致富。
关键词:贫困文化;浅层次脱贫;深层次脱贫 1.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在党成立一百周年(202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到2020年要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
在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下,笔者所在单位作为第三方评估对皖北Y村进行扶贫调研。同样的政策落实,县委县政府结合各乡镇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扶贫政策,基本达到对贫困户的全面覆盖。在政策一步步落实下去时,各乡镇的执行力度与执行效率会略有差异,但政策落实到贫困户身上大体接近,均有针对不同情况给予相关政策扶持,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那么最后影响贫困户脱贫的因素有哪些呢?
本文从“贫困文化”的视角出发,以Y村分析为例,探讨影响贫困户脱贫、发展致富的因素。
2.文献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突出强调了精准扶贫,要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韩俊在《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若干问题的分析思考》中提出要精准配置扶贫资源,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贫困人口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黄昕欣在《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中指出精准扶贫工作在不断地推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贫困户的参与程度不高,驻村干部的扶贫效果不明显,扶贫资金的单一以及面临的结构性贫困的挑战仍需不断努力去解决。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精准扶贫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很难从根本上消除贫困。贫困不仅仅是表现在经济上的拮据,也表现为人们所持有的一种心理状态。本文从“贫困文化”的视角出发,即从贫困文化的角度来看待贫困户贫困的原因,贫困户不仅要在经济数字上脱离贫困,更要从精神层面与贫困绝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者辛秋水在《走文化扶贫之路》中提出文化贫困是贫困产生的主要根源,而“贫困文化”则是文化贫困的直接后果,根治贫困就必须从文化的主题“人”出发,改变他们的文化观念。【3】吴理财将贫困文化定义为“贫困阶层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是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为方式、习惯、心理定势、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式。”【4】根据定义,可以看出贫困文化是人们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在贫困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生活在贫困文化中的人们由于从小受到贫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缺少向上发展的动力,难以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低教育水平、薄弱的竞争力,让他们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很难发展,并长期循环,使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很难走出贫困的怪圈。 3.Y村简介
3.1地理位置与人口情况
Y村位于该镇东南侧3公里左右,距离县城40公里,处于边远地区。全村一共有4260人,面积12.1平方公里,辖11个自然村庄,19个生产组,耕地面积6635亩。 3.2基础设施情况
Y村自然条件较差,公共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十分闭塞。Y村的乡村主干道没有通往每家每户,很多还是早期的泥沙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不止行走困难,连小型拖拉机、汽车都很难进入,更没通汽车、班车。很多户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电瓶车、摩托车等,但老人小孩在家,他们的出行就很困难。
多数人家住的都是两三间平房,还有一部分住的房子只是满足了遮风避雨的需求。饮用水主要依靠自家的压水井,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义务教育、文化基础设施与医疗卫生等发展还很不完备。换句话说就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而发展投入又相对不足。 3.3知识文化与教育情况
Y村的交通不便,使得村民活动范围在地域上有所限制,区域间的接触少,生活相对隔离。这一种保持着相对孤立的社会圈子,导致他们的知识、文化基本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所得以及老一辈的经验传授。而这些经验都是在“乡土社会”中所得出,经验积累所形成的习惯、行为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处处产生了流弊。
贫困户的文化程度普遍都很低,基本都只认识自己的名字。同时在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也没有接受过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对待子女教育问题采取自由放任,不重视、不管束、不强求的态度,导致子女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就辍学,更不要说高等教育了。 3.4就业情况及收入来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贫困户仍以种养业为主,从事的基本都是农活,少数人会在家附近打个零工补贴家用。由于低教育水平,导致他们的就业难、就业机会少,从事的基本都是脏活累活。收入的主要来源来自种养业,其次就是政府的保障性资金以及扶贫的项目资金,很少有非农产业收入。 3.5消费情况与生活态度
贫困户的开销基本包括衣食方面、孩子教育以及看病支出。很多家庭的开支入不敷出,靠着政府的扶贫资金以及种养业收入勉强维持基本的吃、穿,大部分的贫困户食品消费支出占据了收入的一大部分。
但是对于绝大部分的贫困户而言,现在的生活已经是心满意足了。与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相比,现在吃穿不愁,有房住,种着家里的几亩地,享受着政府的资金补贴,日子能过就行,没有太大的诉求。如同“放牛娃”故事里描述的一样,循环反复地生活,不强求会有所改变。他们不期待自己走向繁荣,也不向往更高阶层的生活,然后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满足地度日。
4.Y村贫困户贫困文化的根源分析 4.1社会层面
4.1.1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Y村到目前为止还普遍存在小农经济的现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单,生产出来的作物大部分供自家使用。农民会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地耕作,但是在现代化、机械化发达的今天,生产模式过于老旧,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最重要的是这种耕作模式,还是在靠天吃饭,抵抗恶劣天气的能力薄弱。而且农民没有养成良好的耕作习惯,自己拥有的土地,种什么、什么时候播种,享有很大的自由。这种没有压力的种植他们已经习惯了,而且很享受这种自由,不希望有所改变。
4.1.2传统观念的影响。费孝通教授在《乡土中国》中写到:“从土里生长出来的光荣历史,自然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安土重迁的思想,让Y村形成了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在Y村仍然盛行,妻子的地位比较低,家中的女娃也很少能够接受到较多的教育。终老是乡、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都在深刻地影响着Y村,制约着Y村的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
4.1.3“标签化”的影响。Y村是贫困县中的贫困村,在外界看来,除去Y村存在的自然条件落后外,影响Y村贫困的就是人了。国家已经给了政策、出了资金,个人不努力奋斗,国家帮扶再多也没用。穷并不是他们所希望的,但是外界却把贫穷归结为个人不努力的结果,当周围的人都在根据这一标签对他们做出种种反应,如看不起、嘲笑等等。在长时间的作用下,他们就在有意无意中接受了外界所贴的标签,形成新的自我看法,甚至是对别人的看法渐渐认同。Y村就在这样的标签化中,慢慢形成自己的文化、行为,在外界看来不够努力的情况下,他们自身的发展动力也就慢慢在贫穷中消磨殆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2群体层面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学习获得;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即间接经验的学习获得。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笔者将从群体层面因素的社区环境、家庭环境分析。 4.2.1社区环境
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也影响着人的发展。把Y村当做一个社区组织,那么社区领导、成员之间的互动、形成的文化都影响着人的发展。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扶贫干部都想让贫困户尽快脱贫,也都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但注重的均是浅层次脱贫。即村干部追求扶贫政策落实下去任务化、指标化、数字化脱贫,很少关注贫困户内在动力的培养。贫困户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家庭承受变故的能力也相当脆弱,干部目前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尽快脱贫,达到国家脱贫标准,不影响扶贫工作的考核,对于贫困户并没有寄予太多期望。
社区环境的影响还体现在社区成员之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Y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贫困户的基础也十分差,就在这样一个大家都穷(你穷我也穷)的大环境下,也就很少有人想去谋求发展了。 4.2.2家庭环境
家庭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家庭环境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总是习惯性的模仿大人的一举一动,说话的表情、走路的姿势、思考的方式都有父母的影子。在Y村,贫困户几乎都是农民出生,没有接受过多的教育,他们接触到最多的就是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农活。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采取的态度也是自由放任。更有甚者,由于目光短浅,让孩子辍学,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在落后的大环境中,父辈的经济地位低下,加之父母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从小在贫瘠的文化土壤中成长,导致后代接受教育的机会减少,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也很渺茫,如此恶性循环下去…… 4.3个人层面
4.3.1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贫困户发展
马斯洛需要层次认为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每个人都有需要,在多种需要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首先满足他最迫切的需要,其次后面的需要才能显示出其激励作用。贫困户目前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基本生活能够有所保障、子女不因贫困辍学、有病能够及时医治,都还停留在底端,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才勉强满足,如何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贫困户没有享受过更高层次需求满足所带来的愉悦感,个人的追求、自我力量感、自信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大打折扣。从小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中长大,看到父母辛苦劳作还是无法摆脱贫困,受贫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后代的欲望以及对自我的期望都会有所降低,以适应在贫困中的生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3.2从教育程度、职业技能看贫困户发展
Y村地区偏远、经济落后,由于工资待遇、生活条件、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差异,优秀老师不愿意留在落后地区。老师们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师资力量有限,学校的基础设施差,学生们接受到的知识有限。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比较高,“读书无用论”盛行,在高辍学率的情况下,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也是十分落后。这就造成大量人口缺少文化知识、没有过硬技术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有限,很难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而他们秉承的思想观念就渐趋接近上一辈人,然后开始重复上一辈人的生活,在贫困的怪圈中循环。 5.“贫困文化”视角下扶贫建议
费老在《从欲望到需要》一文中说到,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两者之所以那么合,那是因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那么基于贫困文化视角下的文化事实,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让他们从贫困的怪圈中走出来,而不仅是在数字上脱贫或被脱贫。
5.1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赋予贫困户脱贫的实际可能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的农民平等参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的成果。”【5】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相比,不仅有经济上的差距,同时也有权力上的不同等。贫困户是农村居民中更为弱势的群体,他们的住房、医疗、教育等都没有很好的保障,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人口不能平等的享受教育、医疗、公共基础设施,发展自然要缓慢很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户籍制度,让农村居民平等的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共享发展的成果,这样才是赋予了贫困户脱贫的可能性,不再“返贫”。 5.2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引进先进技术
加强Y村道路建设,改善交通情况,方便外界信息的传入以及居民走出来。提高居民生活用水的质量,保证其安全。同时也要注意村民居住环境的改善以及村容村貌的建设,加强文明乡村公约的宣传。对于现存的小规模经营,可以通过扶贫干部改善人们的种植技术或者是引进先进种植机器,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实现贫困户的增收。这样既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也不会荒废土地,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这些方式,让贫困户接触到新东西、新观念,以此来改变他们的落后文化、意识及观念。
5.3切实解决农村辍学问题,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力宣传和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确保适龄儿童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控制农村初中生辍学;治理中小学生乱收费的现象,从而减轻贫困户负担。同时在扶贫资金的项目里,设置一个教育扶贫基金项目来刺激教育质量的提升。一部分用在提高老师教学质量上,另一部分用在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与减轻家里负担上。在政策上给予贫困地区老师一定的支持,对完成义务教育的孩子进行奖励。
同时要结合农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对于义务教育阶段业结束后没有能力继续深造的以及没有太多文化、技能的农民,以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培训、普及“绿色证书”教育为重点。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电化教育与远程教育,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拓宽贫困地区群众的视野。 5.4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增强自主脱贫能力
贫困户的求知欲、进取心、自信心都建立在贫困文化中,在他们的观念里没有那么高的期望,安于现状是普遍想法。我们要理解他们的存在,但是要改变他们安于现状的观念,只有个人观念改变了,贫困户才有可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将发展动力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可以采取树立榜样的办法,向贫困户播放贫困户依靠国家政策、帮扶资金的自己发家致富的影音,多宣传成功脱贫的贫困户积极向上的案例,告诉贫困户,他们自己也有解决问题的力量和资源,他们自己也是有能力走出贫困的。去除他们的“愚、、贫、弱、私”的标签化,采用优势视角理论,关注他们内在的力量以及外在的优势资源,鼓励他们自己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5.5多组织大学生去往贫困地区的三下乡活动
贫困地区的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而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就是“文化、科技、卫生”的下乡,这有利于农村、落后地区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了解外部世界的新动态。大学生能够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先进科学的生活观念在广大农村传播,结合他们所学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讲活动以及娱乐活动,丰富农村群众的生活。同时还能让当地群众看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让落后、贫困地区能够接触到大学生这个群体,在看到这么多大学生的情况下,能够对于当地的教育有所促进作用。
结语 : 在现代化进程与社会变迁如此快的情况下,人并不能靠经验做指导,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如何保证贫困户深层次的脱贫,即精神上摆脱贫困,仍是我们需要不断努力的。 参考文献:
[1]辛秋水. 走文化扶贫之路──论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16-20.
[2]吴理财. 论贫困文化(上)[J]. 社会,2001,08:17-20.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3-11-1600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费孝通. 乡土中国[J]. 人民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谢丽春,安徽安庆人,现就读于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一年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