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中国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20093138蔡志娟

浅析中国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20093138蔡志娟

来源:筏尚旅游网
浅析中国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蔡志娟 学号:20093138 班级:09汉语言文学班

民间文学中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要数各种神话,民间传说以及民间故事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并且根据她们的地位以及作用的不同,可以规纳出英雄女性、智慧的化身, 爱情的追求者和旧婚俗的反叛者、命运受难者, 以及恶毒与妖魔女等五种类型。通过对这几种类型女的研究可以从中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对女性的关怀以及中国封建社会下女权意识的发生发展情况,同时有利于女性学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民间文学;民间传说;神话;民间故事;女性形象;女权意识;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学者对民间文学的研究进入一个系统而且精细的高潮期,对于民间文学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但主要体现在对神话以及民间故事的研究,[1]而这两项研究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共同话题是对其中的生动形象的女性的地位以及作用的探索和其中蕴含的女性意识和女权意识的把握与研究。

事实上, 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丰富多彩、神姿各异的。这些形象正面与反面皆具, 寄托着当时社会的不同感情, 或是尊崇赞美、支持同情,或是批判和加以道德教训。而这些态度都体现了当时封建社会下人民对女性的认识。所以,本文主要在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故事的基础上来分门别类的对民间文学中的女性进行研究,并且体现其中的女性关怀和女权意识。

一、英雄女性

众所周知的女娲神话, 展示了女性创生世界的伟大形象。除女娲外, 西王母也是先秦以来广泛流传的一位女神形象。从《山海经》的记载可知, 最初的西王母形象是一位掌管瘟疫刑罚的凶神。如果说女娲代表的是创生和温情的一面, 那么西王母代表的就是毁灭和严厉的一面。一张一弛、恩威并施, 显示出女性高明的治理之道。随着私有制产生、母系氏族消亡、男权时代到来, 女性地位开始历史性地滑落。神话中的女性角色开始转变。托名班固撰的《汉武帝内传》中出现的西王母, 竟成了“可年三十许, 修短得中, 天姿掩霭, 容颜绝世”的女仙。在这个神话的流传过程中, 西王母成了民间祈求长寿平安、男女婚配、妇女生子的信仰对象。那些忍辱负重的母亲们、默默无闻的妻子们、坚贞不屈的情人们, 用她们的关爱、支持和精神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英雄勇士, 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英雄史诗。她们给予那些男儿力量、鼓舞和斗志, 辅佐他们登上统治尊位, 给予他们智慧和冷静, 护佑他们扭转乾坤。《成吉思汗》

中那坚强的母亲( 诃额仑) 、多情的爱人( 孛儿贴) , 《格萨尔王》中那贤能忠贞的大妃珠牡、舍命相救的次妃梅萨,无不是这光辉形象的动人体现。

由此可见,这一类女性能屈能伸,人民需要的时候便可以带领人们成就大业,成为大家祟拜的对象,随着男权渐渐凌驾于女权之上,她们便成为“平凡”的妇道人家,成为男人的附属品,这一方面体现东方女性自古以来的从夫的美德,更重要的体现了女权的弱化,女性成为男性的一种从属关系。

二、智慧的化身

中国的民间文学动态地反映了人民大众的认识水平、思想情操和才识智慧。其中, 众多的女性形象纯洁聪明、能言善辩、思维敏捷、富于远见, 总能帮助丈夫( 父亲、妯娌) 解决难题、走出困境, 可说是智慧的化身。巧女故事、呆女婿故事、龙女故事、仙女救夫的故事、百鸟衣故事及螺女故事等,都让我们看到这样的女性形象。

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便是民间的龙女故事,这类故事中大多是一位忠厚老实的农村小伙子在偶然的机会遇上出宫游玩来民间游玩儿的龙宫龙王的女儿,龙女对英俊老实的小伙子一见钟情,忠厚善良的小伙子对聪明美丽的龙女更是仰慕有加,于是两方共同历经人妖两界的重重磨难,最后终于开拓幸福美满婚姻。。有评价说“娶得龙女事事如愿”[ 2] 、龙女是“来自龙宫的女强人”[ 3] 。总之, 龙女的形象是高贵优美的, 她有善良的心灵,超凡的能力, 既能内保平安, 又能外抗侵犯, 是智慧与力量的象征。此外,救夫的白蛇,仙女小七等都有这些类似的情节,而这样情节又恰好体现了这类女性的聪明与才智。中国民间文学中, 尤其是民间故事中, 有这样数量众多的故事歌颂女性的才智, 与传统儒家思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女教观大相径庭, 表现出了民间更宽容、平等的妇女观。

三、爱情的追求者和传统旧婚俗的反叛者

爱情和婚姻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重要的环节, 五伦之始,在于“夫妇”。一个女人拥有一段好的婚姻比她要拥有千万财富更有价值,民间文学中对女人的婚姻以及爱情的研究正体现了对女性的关怀,更能从中寻觅到女权意识的发生以及发展。

首先,对待爱情的态度在当时神话传说中的女性身上最先体现对爱情的追求,这里主要以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为例。忠厚善良的人间农民牛郎巧遇天庭七公主织女,织女被牛郎拿走衣服而与他成亲,在日后的夫妻生活中,二人心生爱意,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男耕女织的生活。织女的贤惠和能干, 正是古代封建社会对贤妇的摹画,一方面满足了广大男性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也展示出了女性在小农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对封建意识形态下的男尊女卑意识的挑战。织女显而易见要比牛郎高贵。牛郎仅仅是凡间一个普通的农民,而织女却是天庭的仙女,是出身门第、“大家闺秀”,她与牛郎的结合,显然是违反了门当 户对、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模式。但牛郎织女的自由恋爱,正是女性在抛弃了

一切外在压力束缚,解放自己的情感,并付诸行动的一次伟大尝试。“古人在情感世界中对此 ‘阻隔机制’ 之于相思效应的价值发现” ,“这些作品写出了阻隔相思的“真情实感,阅读接受的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4],深会我心地得到感动与共鸣”。民间文学家在创作了织女的艺术形象时,定是让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女子打破了封建礼数。 织女的形象意义在于她把男权置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女权的扩张正是体现在她对于牛郎的大胆追求和对天庭伦理道德的蔑视。她的独立性还体现在她灵巧的双手和精湛的技艺上。她与牛郎隔河相望其实是在男权社会的强大压制下的结果, 但其七夕鹊桥相会又不得不说是一次小小胜利。不管怎样,织女还是成功了,这样成功虽有缺憾,却也是美好而伟大的。 其次,对待爱情的态度体现在女性身上的另一个方面便是对传统旧婚俗的反叛,这在对爱情追求的基础之上体现了女权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在宗法亲族社会女子没有婚恋自由, 只能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被动嫁到一个陌生的人家。但是民间文学常表现出对这种儒家正统思想的背离, 而对那些敢于打破旧婚俗的女性表现出支持和赞美。反抗父权以救夫的仙女, 自荐爱情的螺女、龙女, 私奔的寡妇等, 受到的不是嘲笑, 而是支持和同情。她们挣脱镣铐的束缚, 义无反顾的去争取真正的爱情和婚姻的自由。如《仙女救夫》中, 法师的女儿爱上了父亲的徒弟, 却遭到父亲的反对和多方阻挠。在没有“父母之命”的情况下, 女儿选择了叛离父亲和家庭, 远走高飞。这无疑是对“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女教礼统的反叛和抛弃。“这些在现实中遭诅咒、压抑、禁绝的婚姻方式, 在口头俗文学的王国中, 却大放异彩[5]” , 彰显出女性作为人的自觉意识。

四、命运的受难者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以及儒家对女子“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约束之下,女性成为“主中馈”的女佣人和生育子女的工具。她们‘在家从父”, 是父亲的私有财产; “出嫁从夫”,是丈夫的性对象, 有时连这最后一点价值都被剥夺( 丈夫娶妾) ; “夫死从”, 有了儿子, 升格为母亲, 才能拥有一点家庭地位。结婚以后的命运, 如粱鉴波所指出的: “便当孝顺翁姑, 服从夫婿, 无论如何虐待和压制, 皆当忍受, 不得有怨言。自身没有半点的自由, 在出嫁了后, 就一生过着奴隶生活。”[6]

民间文学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有很多直接的揭露。。我们在民间故事中看到的灰姑娘、断手媳妇、被休的妻子等女性形象, 命运给予她们的是继母的虐待、生活的艰辛、丈夫的嫌弃。而在民间故事中作者们都能让这一类的女性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灰姑娘最后嫁给了英俊的王子,断手媳妇最终长出了一双手臂,而被休的丑妻最后成为福气的化身,嫁给谁谁都会有好运,这样在文学艺术中对现实的命运受难者进行保护,体现了女性的同情与关怀。

五、恶毒女与妖魔形象

在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故事中有一类是与人们所歌颂的女性

形象背道而驰的,她们相貌或者丑陋或者美丽,但是她们的心灵却很黑暗,与善良的女性不同她们的所做所为都只是带来破坏,而人们对这样的女子是厌恶甚至痛恨的,这类女性规纳出来就是典型的恶毒女与妖魔。例如《灰娘娘》中的后母,她势利,贪婪,心狠,对待灰姑娘没有丝毫同情心;《葫芦兄弟》中的蛇精,相貌虽然很美,但蛇蝎心肠,她迫害七兄弟,危害当地村民,无恶不作,但终究她被毁灭;《七个小矮人》中的皇后因嫉妒公主的美貌而想用一切办法除掉公主,但最终都不能成功;民间文学中像这一类的故事还有很多,但从人物刻画以及最终结果来看都彰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邪恶永远无法战胜正义,女性的善良与美丽永远都是人们所称道的,这体现了人们对女性认识的普遍的价值观。

总之, 中国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 是女性不断超越自我的表征, 也是女性天性各个不同侧面的投影。她们是宗法社会下既定命运的产物, 是现实民间女性特点的综合, 有着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 是母亲、妻子、情人的结合。她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正义,善良,美丽,智慧等优秀品质也正是东方女性与生俱来的天性,这些品质吸引着无数的学者对些进行研究,从而体现对女性的关怀,也有利于女性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间文学中女性形象类型解析 刘 波 复旦大学中文系 上海200433

[2]龚浩群, 熊和平. 娶得龙女事事如愿) ) ) 龙女故事解析[ J]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社版) , 2001, ( 1) .

[3] 刘守华.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 C] .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85, 225, 395

[4] 王立,刘卫英.红豆——女性情爱文学的文化心理透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4.

[5] 王 丽. 论巧女故事的妇女观[ J] . 中国文化研究, 1994, ( 6) .

[6] 粱鉴波. 从东莞歌谣中所见的妇女观[ J] . 民俗, 1936, ( 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