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来源:筏尚旅游网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测

七年级语文

2024.01

(本试卷共23道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应和(hè) .B.心绪(xù) .C.憔悴(qiáo) .D.虐待(nuè) .

淅沥(lì) .

云宵(xiāo) .溜达(liú) .掺和(chān) .

着落(zhuó) .

热忱(chéng) .凌乱(líng) .较量(jiào) .

混为一谈(hùn) .

见异思迁(yì) .怪诞不惊(jīng) .不可救要(yào) .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尽管当今社会竞争_________,时代如潮水般裹扶着我们快速前行,焦虑_________写在每个人的脸上。但我们还是要跟自己说:时刻保持心态平稳从容,万勿_________、慌里慌张、自乱阵脚,更不可急功近利、揠苗助长,正所谓“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不要被短期的得失_________双眼,失去定力。 A.热烈 B.热烈 C.激烈 D.激烈

浮躁 浮夸 浮夸 浮躁

暴跳如雷 气急败坏 暴跳如雷 气急败坏

蒙蔽 蒙骗 蒙骗 蒙蔽

3.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高雅气质。书卷气来自读书,在幽幽书香的熏陶之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淡泊,狭隘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平和。捧起书来吧。你会发现里面的风景美不................胜收!

A.选文中加点词“是”“自”“起”“会”都是动词。 B.选文中加点词“高雅”与“清雅”是同义词。 C.选文中加点词“高雅”“幽幽”都是形容词。

D.选文中加点词“浊俗”与“清雅”,“奢华”与“淡泊”,“狭隘”与“开阔”,“偏激”与“平和”是反义词。 4.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1)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B.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尊称对方的父亲可用“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可用“家父”。 C.《朝花夕拾》中一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和理性的批判,令人回味无穷。

D.《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浪漫主义神魔古典章回体小说,为吴承恩所著。小说讲述了唐僧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保护下去西天取经,一路历经八十一难,战胜各路妖魔鬼怪,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

(2)《西游记》“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一回中,猪八戒为什么要激“美猴王”?(3分)

5.古诗文默写。(请规范书写)(6分)

(1)秋风萧瑟,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4)_______________,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题。(3分)

【甲】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①建德:这里指桐庐江流域。②海西头:指扬州、古称维扬。 6.对两首诗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之愁,如【甲】诗的颈联和【乙】诗的尾联。 B.两首诗都写了江上行舟,大江直流,残夜归雁,心生愁绪的情景。

C.两首五言律诗,都注重了练字。如【甲】诗中的“平”“阔”“正”“悬”和【乙】诗中的“愁”“急”等。 D.两首诗的颔联都是工对,历年来都深受好评。 (二)阅读选文,完成7~10题。(14分)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2)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

运数石,室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此事亦足为止不止之戒也。 .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嵌空:深陷的样子:②缭曲:曲折缭绕:③窦:孔穴。④食顷:一顿饭功夫。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狼仍从 .B.屠乃奔倚其下 .C.不意蜿蜒数步 .D.两穴并聚柴以焚之 .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意与日去(《诫子书》) .静以修身(《诫子书》) .

①②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2)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2分) 有 樵 者 山 行 遇 虎 避 入 石 穴 中 虎 亦 随 入。

10.【甲】【乙】两文中狼与虎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留户与樵者,在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甲】【乙】两文写法上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4分)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选文,完成11~13题。(8分) 【材料一】

从科学上来看,中秋月比其他的望月更亮是没有根据的。望月的时候,对地球而言,太阳和月亮位于正相反的方向。夏天,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在西北落下;望月则从东南方升起,在西南方落下。冬天,正好相反。因此,夏天日光多,月光少,冬天日光少、月光多。

中秋夜月光比夏天多,这就是说,从月出到月没的时间间隔比夏季每月的望日要长,半夜时月亮也要高些。这可能是使人感觉中秋“月色倍明”的一个原因。 【材料二】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其说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

拜月说: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

嫦娥说: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嫦娥便返回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驱除鞑虏说:有人认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材料三】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

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欲晴,古今但常中又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材料四】

【注释】①望月:在农历中,每月的十五日前后必定为满月,因此农历中将十几日称为“望日” 1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夏天月光少,冬天月光多,所以中秋月比其他的望月更亮。

B.中秋夜,人们感觉“月色倍明”,其中一个原因是月光比夏天多,半夜月亮也高。 C.人们对中秋月的来历的说法有三种,且都很有趣味。

D.中秋人们吃月饼、赏明月、放天灯,这些民俗可以看出人们对中秋节的喜爱远远超过其他传统节日。 12.人们为何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3分) 13.请你根据【材料四】的图示,向同学们介绍中秋节的相关情况。(3分) (二)阅读选文,完成14~18题。(17分)

你像那天上月亮

王优

那时候,她刚刚毕业,被分到一所中学,教语文。

那是一所乡镇学校,建在山坳里。房子是新修的,共两栋,一字排开,一栋教学楼,一栋宿舍楼。起伏的小山包,一眼望去,除了农田就是绿树。半山腰一条公路,隐藏于浓荫之中,斗折蛇行。偶有汽车的轰鸣,腾起一阵烟尘,刺破山里的寂静。

学生也不多。初中三个年级,师生员工三百多人而已。周末,学生走了,大部分老师回家了,整个校园,只有山风来来回回地吹,只有鸟儿咿呀呀地唱,只有草木痛痛快快地长。

楼前的操场还在平整之中,大片的地荒芜着。附近的村民扛着锄头来了,部分老师走到了地里,搁置的土地被充分利用起来,一块块菜地横七竖八陈列着。上海青,小白菜,蛾眉豆,萝卜,大蒜,小葱……绿油油的叶,明艳艳的花,在无限的空阔里摇曳生姿。

她看着,心里欢喜,也开垦了一块菜地,周末便“晨兴理荒秽”起来。有时课余她在地里,学生跑过来,欢呼雀跃。她带着他们,一起劳动,一起歌唱。泥土温厚又沉静,禾苗欢愉而轻盈。黄瓜开花了,丝瓜牵藤了,豇豆结荚了,花生插针了……花生成熟了,她和学生一起挖花生,摘花生,吃花生,吃得喜气洋洋,满脸生花。简单的日子丰盈起来,有付出才有收获,劳动的种子就这样不声不响地落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学生中,走读的少,除了附近几个村子的:住校的多,一日三餐都在食堂蒸饭吃。没有专门的学生宿舍,于是腾出两间教室,一间住男生,一间住女生。木床也极少,基本分给女生。男生需自己带来稻草竹席,铺在地上,一排排打地铺。大通铺,可以从这头滚到那头,滚出了许多意外的乐趣。

做不到入寝即静,熄灯即睡。熄灯之后,寝室里还要喧闹半天,从家里带来的落花生,炒胡豆,腌萝卜,

红橘子……大家你一口,我一口,从这头传到那头,嘎嘣嘎嘣,津津有味。

窗外,手电筒的光晃了又晃,声音低沉而威严。有人把半句话咬在嘴里,硬吞下去:有人闭着嘴嚼东西,吧唧吧唧,好似耗子窸窸窣窣。她是班主任,大他们几岁,还不习惯沉着脸说话。轮到她值日,她总是一遍遍地小声提醒:别吃了,才刷了牙——明天吃吧,睡晚了长不高哦。晚风抚过窗棂,月亮探过头来,星子渐渐沉入海底,喧嚣于是趋于寂静。

她喜欢看书,喜欢给他们读文章,常常读。读得很动情,很投入。她喜欢讲故事,课堂上常常旁逸斜出,插入一些有趣的人事。“上语文课的时间过得好快呀!故事还没结局,就下课了……”她看着学生的来信,微微一笑。那时候,他们望着她,眼睛里有星子熠熠地闪。

还记得,那年中秋节,天气极好。当杏黄色的月亮升起来,清辉洒满了校园。不是周末,没有放假,也没有月饼,只有月亮高高挂在天上。月光从窗外探进来,仿佛长满触须的精灵,轻轻一荡,一切变得如梦似幻。正在上课的她突然停止了晚课,带着学生来到操场外的草坪上。“中秋节哦,我们来晒晒月亮。”大家席地而坐,一边吹风,一边望月,依次背一首与月有关的古诗词,背不上未的就唱支歌。晚风轻轻地吹,虫子幽幽地唱,月光泻下来,柔软的野草散发出脉脉的香。

诗词背起来,歌声响起来,笑声荡起来,节日的气氛浓起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长长的《春江花月夜》在她的口中江流婉转,银色的月光下,身着米白色长裙的她,渐渐幻成林中的一朵花,海边的一簇浪。 “我教你们唱支歌吧。”她说。掌声响起来,海浪一般翻涌。歌声和着月光一起在幽蓝的夜空中流淌:“你像那天上月亮/停泊在水的中央/永远/永远停在我的心上……” 14.文中“她”为学生们做了哪些事情?请概括出来,(1分) 15.“她”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4分) 16.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 17.文章用歌词结束全文,有什么用意?(3分)

18.文中多处写校园的环境,请结合画直线的部分分析其作用?(3分) (三)阅读选文,完成19~22题。(11分)

燕子之歌 余毛毛

①每年从4月到9月,我都能在家里看到燕子。从早上5点多开始,一直到晚上近7点,都能看到。我有个很好的观看燕子的场所,那就是我家的露台,它高踞在30层大楼的顶端,有28平方米,面对着伟大的长江。

②我家楼下是荒芜的江滩,杂草丛生,野树横长,但这儿却是产出燕子们丰盛食物的基地。作家王鼎钧说:“麻雀不吃喘气的,燕子不吃落地的。”江滩上那些飞舞的、小得我们看不见但燕子们却能看见的虫子,是它们养儿育女、安身立命的佳肴。

③每天清晨和黄昏,我都要到露台上看燕子,燕子们在我身边、头顶上飞舞盘旋。古罗马诗人普林尼说:“每种鸟都有特殊的飞行方式,无论在地上,还是空中,它们都是不一样的。”然而,在我认识的上百种大大小小的候鸟留鸟中,我固执地认为燕子的飞翔最为高明、最为美丽、最为优雅、最为宁静。

④燕子似乎是一种靠灵感而生活的鸟儿,这表现在它的飞翔上。你是算不到它飞行的路径和它飞翔的动作的,但令人惊喜的是,它总是越飞越美妙,就像是它产生的灵感一次比一次高明。燕子身体纤细,但翅膀宽大,又因为腿短,再加上那众所周知的剪刀尾,所以飞行起来平平展展,像一片漂亮的树叶。它的身体能在空中划出长长的弧线;它能在空中像蝴蝶似的轻盈快捷地抖动翅膀:它能高速地向下俯冲;它又能毫无征兆地原地拔

起,浮升到高处;它还能在空中悬停,像静止了一样;而最美妙的是,有时两只燕子一起飞,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它们的动作和路线完全一致,那样的默契和优美,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⑤它在飞行中,大部分时间是无声无息的,安静得如同天空,但有时它似乎是怕你看得累了,就从空中向你滴落几滴温柔的呢喃,小女孩的娇语似的,让人充满爱怜和甜蜜:有时是几串短促而又利落的颤鸣,似乎是..向你说一切都很好,天空很好,风很好,虫子很好:有时是一阵锐利的啸叫,那大抵是在阴雨天、大风中,燕子是不畏风雨的,风里雨里,它们都是照样地飞,那时候,你会感到它们格外的英武。

⑥我家里常有鸟儿来,斑鸠来、喜鹊来、白鹡鸰来、鹊鸲来、麻雀来……但它们似乎都与我的生活没什么关系,来的数量也少,多数一只,偶尔两只,而且它们都是那么的傲慢,根本不陪我,不与我交流,看到我就立马振翅离开。唯有燕子,它们给我的感觉是如此的亲近,像好友,像家人,它们耐心地守候我,陪伴我,一来就是一群,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全是它们,它们让我的天空和生活都充满美妙的灵动感,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情谊呢?

⑦而在理智上。我更知道燕子对我的保护,就如同写《塞尔伯尔尼博物志》的英国十八世纪博物学家吉尔伯特·怀特所言:“任何想起夏日夕阳中无数蚊虫的人都会很快承认,要是没有这些友好的燕群的介入,很难想象周围蚊虫会多到什么地步。”是的,如果没有燕子,我怎么能在炎热的夏日黄昏里、在热气蒸腾的自家露台上,光着膀子悠闲地喝啤酒呢?燕子一直以自己的方式保护着人类,而人类意识到这一点的却极少。我讴歌燕子,在我心里总是荡漾着一首美妙、温馨的燕子之歌。 19.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讴歌燕子?(3分)

20.第③段画直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21.分析第⑤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22.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其他鸟?(3分)

四、写作(50分)

23.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1)题目:最美丽的笑容

(2)有人说:路在你脚下,只要走,就能到达远方。 请根据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7年级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2分)A 2.(2分)D 3.(2分)A 4.(5分) (1)(2分)B

(2)(3分)想用激将法让孙悟空去救师傅。 5.(6分)

(1)洪波涌起(2)我寄愁心与明月(3)却话巴山夜雨时(4)夕阳西下(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3分) 6.(3分)B (二)(14分) 7.(3分)D 8.(5分)

(1)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2)可是老虎一心想要吃了打柴的人,就拼力强行向里走。 9.(2分)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

10.(4分)贪婪;机智勇敢;先记叙描写,后用议论点明主旨。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8分) 11.(2分)B

12.(3分)因为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空气清新,天空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

13.(3分)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这天,人们以吃月饼、赏明月、放天灯等形式,来表达期盼“花好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愿望。 (二)(17分)

14.(4分)开垦菜地,带领学生们劳动,将劳动的种子埋在学生心里;提醒学生早点入睡;语文课上给学生读文章、讲故事,学生们有了神采;中秋节的夜课,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赏月、背诗、唱歌。 15.(4分)有着好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16.(3分)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下老师的美丽和独特的魅力,美的影响力及给学生美好的感受。 (三)(11分)

19.(3分)燕子飞翔的美丽高雅,优雅高明;燕子飞翔之安静,无声无息;燕子吃蚊虫以保护人类。 20.(3分)是对燕子飞翔的最高评价,表达了对燕子的赞美和喜爱之情。统领全文。

21.(2分)滴落,形象地写出燕子叫声的细小、轻柔,表现出燕子飞行时的无声无息和安静,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2.(3分)与燕子形成对比,突出燕子跟人亲近、友好,表达出对燕子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写作(50分)

23.(50分)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