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石鼓书院对衡阳地区文化发展影响

石鼓书院对衡阳地区文化发展影响

来源:筏尚旅游网
石鼓书院对衡阳地区文化发展影响

一、石鼓书院简介

石鼓书院位于中南重镇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是湖湘文化发源地和湖南第一胜地,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

唐代处士李宽步李泌后尘奔南岳而来,见石鼓山林木葱郁,湘江、蒸水、耒水三江环绕,遂结庐读书其上,创建中国古代最早的书院,是谓石鼓书院之始建。

宋太宗赵匡胤赐名\"石鼓书院\"。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衡州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 宋景祜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赐额\"石鼓书院\",与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

石鼓书院主要建筑有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

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军炮火。2006年,衡阳市恢复清代格局,重建石鼓书院。

二、石鼓书院发展

唐代是石鼓书院的萌芽时期,北宋是石鼓书院的发展时期,南宋是石鼓书院的兴盛时期,宋朝以前,佛道在衡阳地区占主导地位,佛教传入衡阳地区,大概是在西晋初年,早年晋武帝泰始年间,南岳衡山就已经有僧人坐禅修行。到了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年间,僧人海印大师在南岳创立善果道场,自此南岳的佛教名

声大振,光大年间,慧思带着40余位僧人到南岳,南朝后期,南岳成为湖南的佛教中心,出现“衡阳湘乡有僧景”的局面。佛法的传输,是靠僧人的活动来实现。

唐代是我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佛教寺院迅速增加,佛教宗派大兴,衡阳回雁峰广建山门殿阁,成为无量寿佛驻锡之地。

三、讲学传道是石鼓书院扩大儒学影响的基本方式

石鼓书院是一所讲学式书院,讲学自然是他的最基本的功能,历代儒学名家以石鼓书院为阵地,阐述儒经教义,排斥佛道宗教势力对学校教育和社会的渗透,扩大儒学的社会影响,石鼓书院因名人讲学而名,又因名而扩大自己的影响空间。

朱熹是让石鼓书院有声于天下的大儒。

道家传入衡阳是在东汉时期,根据嘉靖刻本《衡岳志》记载。道家在衡阳的兴盛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观的分布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道教活动的状况。宋代虽然是道教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但是对于南岳衡山道教来说,自从宋朝以后,几乎没有著名的道士,上清派虽然在宋朝有发展,但是他的地位逐渐被北方的全真道教和江西龙虎山的正一派所取代。

宋以后,儒学在衡阳占主导地位,书院发展学术,培养人才,使得当地成为学术,教育的重要之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