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之三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之三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来源:筏尚旅游网
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之三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高潮、四种模式: (1)三次高潮:

第一次以50年代初南斯拉夫开始的改革为开端,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改革,1956年波

匈事件以后波兰、匈牙利的改革,到1957年苏联对工业和建筑业进行改组的尝试。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未能对旧进行根本改革。

第二次发生在60年代初期,有苏联、东欧国家卷入,主要特点是围绕改进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要求提高经济效益而展开。这次改革仍然没有涉及构造本身的弊端。由于苏联出兵侵捷而受到严重挫折。

第三次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广泛的、全面的改革高潮。中国是这次改

革的先行者,代表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它完全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次改革的特点,一是世界性,改革范围由以往几国扩大到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二是各国改革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改革一起上,三是深刻性,改革触及到旧的弊端及其理论基础,并在新的理论体系和对社会主义认识上有许多突破。

(2)四种模式:一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理论建立的市场经济;二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的苏联;三是实行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匈牙利模式;四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0-60年代中国和东欧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什么问题?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从中得出什么教训?

一、 东欧人民民主国家

人民民主的概念:是二战后出现的由党领导的、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各种成分并存的国家,实际上处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度阶段 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简表 国家 南斯拉夫 阿尔巴尼亚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 民主德国 方式 主要依靠本国党领导下的反法西斯武装力量,苏军只起配合作用 本国的反法西斯力量发动武装(1)这些国家无产阶级政,推翻追随法西斯轴心国的无产阶级领导的、无党领导人民为民族而政权,转向同盟国,在苏军产阶级政党和各民斗争。(2)苏联社会主义协助下获得。 主党派的联合专政。 的强有力的援助。 本国反法西斯力量不够强大,主要依靠苏军把那里的法西斯势力铲除。 在苏军占领区建立了人民政权。 政权实质 民主胜利的主要原因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社会主义体系:

欧洲:苏联、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什么

没有南斯拉夫?)

亚洲:中国、朝鲜、越南、蒙古 (3).意义与评价

·巩固了社会主义成果,形成了两大阵营的对立 ·支援了民族运动

·对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苏联以老大自居,加强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粗暴干涉别国内政,把不屈从于其指

挥的南斯拉夫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是明显的例证

(4).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1965年3月1~5日,召开了苏共一手操纵的公开国际主义运动,社会主义阵营的莫斯科会议,这次会议原计划有26国党参加,结果有19个党参加,7个国家的党拒绝参加。这个会议表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从政治路线、理论观点的分歧发展到组织上的,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已不复存在。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从民族利益出发,要求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外必须服从它的需要,甚至不惜损害以致牺牲别国的主权和利益以维护苏联的利益。中国党坚持自主,维

护自己国家的正当的民族利益,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 (1)战后初期(1946~1952年):巩固战争胜利成果,加强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斗争,壮大社会主义力量。同时片面强调苏联的安全和利益,要求和迫使别的国家服从它的利益和安全,以“老子党”自居,任意干涉他党、他国的内部事务。1948年的苏南冲突就是突出的表现,造成严重的后果。

(2)赫鲁晓夫时期(195~19年):加紧控制社会主义国家,干涉社会主义各国的内政外交。成立华沙条约,1956年波匈事件;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潜艇舰队,撤走在华苏联专家,不断制造边界纠纷,最后导致两国关系破裂。

(3)勃列日涅夫时期(19年10月~1982年11月):进一步加强对东欧的控制,1968年纠合华约国家入侵捷克。1969年挑起中苏珍宝岛事件。 ★苏联东欧关系问题上的教训:(1)兄弟党之间应当坚持自主,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坚决反对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恶劣作风。(2)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这样,才谈得上按国际主义原则处理国家之间的问题。(3)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不能以一种模式到处乱用,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简表 国家 改革背景 领导人 改革主要内容 意义或结果 调动了劳动者积极性,使国民经济获得发展。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削弱国家宏观,出现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民族问题也尖锐起来。 1948年被开除出党情报局,中断了和苏南斯拉夫 联及其他东欧社会主铁托 义国家的一切联系,开始走自己的路。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世界体共“二十大”后,局势开始动荡;哥穆尔卡 人民群众对经济状况不满:1956年入情入理波兹南事件。 苏共“二十大”后,人民强烈要求改革;1956年卡达尔 匈牙利事件。 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波兰 改革未取得明显成效,实行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60年代末出现经济困方针,扩大企业自主权。 难,长期无法摆脱困境。 匈牙利 从1968年开始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取得成效,在一段改革: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时间里,经济发展较快,上,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市场比较繁荣,人民生管理与商品关系、市场积极作用有活有较大改善。 机联系起来。 捷共公布《行动纲领》,提出发扬社苏共指责《行动纲领》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离开社会主义道路,并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制,对外奉行自主的方针。 克。改革由此中断。 60年代,经济发展遇到捷克斯洛严重困难,党内斗争激杜布切克 伐克 烈。 ★各国改革的根源和实质:照搬苏联模式的消极后果;摆脱苏联模式束缚和苏联控制。 ★苏军1968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与1956年出兵匈牙利性质不同

1956年是应匈牙利工农之邀去反武装,保卫匈牙利人民政权; 而1968年则是公然用武力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侵略行径。

★从背景、过程、结果、影响和性质几方面分析对比波兹南事件与匈牙利事件的异同。

①背景。相同点:都是由于党犯了照搬苏联模式的错误,造成经济困难,人民生活下降,又不能及时调整、改革;苏联的霸权主义;苏共“二十大”的冲击等因素,激化了社会矛盾而引起的。不同点:前者工人要求增工资、减税,而后者则是由知识分子组织了裴多菲俱乐部,进行了准备,制定了较全面的纲领。

②过程。相同点:二者均采用了大民主的手段,都有国外敌对势力挑动,发生了,都改组了党和,靠介入控制了局势。不同点:前者发生于一个远离首都的工业中心,后者发生在首都;前者以工人为主,后者以知识分子、大学生为主;后者由于国内外反势力大规模介入,以至控制运动,使之发展为武装,规模和破坏性远超过前者;前者依靠本国控制了局势,后者则因党组织解体,软弱无力,重新组建了党和,靠苏军帮助,才控制了局面。

③结果。都平息了事件,都带来了生命财产损失,而后者损失更加巨大。 ④影响。后者给匈牙利本国和国际主义运动都留下了更为深刻的教训。

⑤性质。前者是人民内部矛盾,后者则发展为武装,从人民内部矛盾转化为敌我矛盾。 ★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高潮、四种模式: (1)三次高潮:

第一次以50年代初南斯拉夫开始的改革为开端,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改革,1956年波匈事件以后波兰、匈牙利的改革,到1957年苏联对工业和建筑业进行改组的尝试。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未能对旧进行根本改革。

第二次发生在60年代初期,有苏联、东欧国家卷入,主要特点是围绕改进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要求提高经济效益而展开。这次改革仍然没有涉及构造本身的弊端。由于苏联出兵侵捷而受到严重挫折。

第三次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广泛的、全面的改革高潮。中国是这次改革的先行者,代表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它完全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次改革的特点,一是世界性,改革范围由以往几国扩大到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二是各国改革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改革一起上,三是深刻性,改革触及到旧的弊端及其理论基础,并在新的理论体系和对社会主义认识上有许多突破。

(2)四种模式:一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理论建立的市场经济;二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的苏联;三是实行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匈牙利模式;四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0-60年代中国和东欧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什么问题?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从中得出什么教训?

4.东欧剧变

二、苏联解体 1、原因

·历史原因——苏联上的弊端和上的错误。

讨论 ——苏联上的弊端和上的失误。

答案要点:不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全力发展军事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民族中的偏差;霸权主义的对外。

·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路线和。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方向。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这里需强调的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成功,所凭借的,归根到底是其经济上的实力。

2、影响

(1)苏联的解体对欧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如果说在苏联解体前欧洲处于两极对峙状态,而苏联持进攻态势,西欧面临苏联的强大压力的话,那么在苏联解体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俄罗斯居防守态势,北约东扩使俄罗斯面临巨大压力。

其次,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过程,如南斯拉夫的。

其三,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最后,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伟大运动的终结。苏联解体充其量只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在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时,仍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着自己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人们正从苏联的兴亡中研究它的经验教训,进而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寻找更为正确的道路。

(2)苏东剧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两极格局崩溃→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的力量受到重大挫折,同时,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如中国)从挫折中吸取了教训,正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美国企图独霸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借机向原苏联和东欧地区介入,对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施加压力。

·对第三世界的影响有双重性。一方面少数发达国家以政治民主化、问题相要挟,以此作为经济合作的前提,向第三世界施加压力,造成了一些国家的政局混乱;另一方面两极格局的解体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从而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振兴民族经济

·民族主义思潮抬头→地区冲突、局部战争不断。

·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和平与动荡并存,国际社会重大问题仍是争取和平。

4.认识: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苏联模式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失败,是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大挫折。

5.苏联解体对我们有何启示?

(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社会主义各国最大的外部敌人。 (2)改革必须彻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3)社会主义必须加快发展生产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很好地处理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问题。

斯大林的影响及形成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四大矛盾难以解决: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实践上与资本主义竞争中劣势的扩大;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实践上的霸权主义的推行;理论上的民族团结与自治和实践上的大俄罗斯主义及严重的民族问题;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先锋队苏共领导和实践上苏共领导层特权腐化,严重丧失先锋性。这是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而帝俄时代的扩张、斯大林时期的领土兼并所造成的多民族问题等,一直由于未能很好解决而潜伏的矛盾,应该也是苏联解体的原因。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及标志,结合史实说明当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20世纪一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20世纪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考生若答出美国妄图在中国建立,继续控制中国;新中国成立,极大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可酌情加1~2分)。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1991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其“国情咨文”中说:“我们是世界上惟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求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

材料2 遏制研制核武器和遏制提高核武器质量,结束研制新式先进的核武器,从而停止一切核武器爆炸试验和其他一切核爆炸,是在一切方面实现核裁军和核不扩散的一项有效措施。

材料3 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1990年3月《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

回答:

(1)材料1中美国成为“惟一能维持和平力量国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材料2的规定出自哪一国际条约?何时颁布?据材料3分析颁布的原因。 (3)美国对材料2中条约的态度怎样?原因何在?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阐释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知识依托:苏联解体、和平与发展问题、国际裁军进展和地区缓和。

错解分析:解题的思维障碍主要有二:一是对直接原因、主要目的等理解偏差;二是现实联系问题的能力较弱。

解题方法与技巧:第一问抓住关键词“惟一”与“直接原因”进行分析;第二问联系教材内容具体说明;第三问从现实角度分析多极化趋势中遇到的挑战并作简要概括。

答案:

(1)苏联解体。 (2)《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1996年。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要求。 (3)拒绝批准,并且执意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企图独霸世界

(1)苏联解体。 (2)《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1996年。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要求。 (3)拒绝批准,并且执意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企图独霸世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