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察右后旗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面临的困难问题

来源:筏尚旅游网
察右后旗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面临的困难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使我旗农业生产的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的作用,作为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离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其表现即为当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一些较为突出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水利工程严重老化缺乏管理

主要表现在建成后的工程损坏严重。一直以来,在乡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处于没有后期管理维护经费、没有管理维护机构的状态,不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管理粗放,缺乏必要的资金进行维修与养护,致使工程设施老化失修,甚至是出现人为破坏现象,致使不少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发挥作用大打折扣,对人民的正常生产与生活都产生较大影响。

比如,石门口水库灌区始建于1965年,1987年后对渠系进行了配套建设,干渠一条总长18千米,干渠分土干渠与浆砌石干渠两段,土干渠设计输水量2m/s, 浆砌石干渠设计输水量1.0m/s。目前土干渠(近11km)仍未搞防渗措施(约占灌溉面积的85%),配套各种渠系建筑物34座。

1

3

3

水库2002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安全鉴定为三类坝,并经内蒙古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设计。水库安全复核后,水库下游灌区由清水灌区改为洪水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实际灌面积0.7万亩。

由于近十多年来水库水量不足,灌区一直达不到设计规模和标准,灌区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工程不配套,灌区现有工程虽经过多年建设虽具有一定规模,但不完善,支渠及以下渠系配套、渠系缺少控制性建筑物,灌区配套率较低;二是工程运行时间长,工程年久老化失修且破坏严重,工程完好率低,致使灌溉水跑、冒、渗、漏严重,水资源损失浪费大。尤其是最近几年,水库蓄水急剧下降,已无灌溉效益,灌区水利设施全部闲置,缺乏维护,设施损毁更加严重。

(二)机电井出水不足问题严重

随着察右后旗工业化步伐日益加快、农牧业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对水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察右后旗又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全旗2166眼机电井出水量不足的达一半以上,水的供需矛盾非常严重。

比如,我旗主要在当郎忽洞地区翁公淖尔水系两旁、贲红地区霞江河流域两旁开展节水灌溉。特别是2008年以后,这两个富水地区,共有500亩大型指针式喷灌圈220套。从每年的6月28日到8月28日,干旱期基本上喷灌圈连续浇灌,每个喷灌圈正常每年浇灌七次,核定年用水量为7.5万立方米,而实际年用水量达到16万立方米。加上干旱雨水

2

补给不足,造成局部地区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境内沿河基流也急剧下降。从2008年到现在,每年平均下降1.2米。在2009年以前,每个喷灌圈有两眼机电井就可满足灌溉需要,现在需要4眼或5眼以上。每年夏秋季节这两个地区处于用水高峰期,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人畜饮水短缺。

(三)工程管护资金落实不到位

水利工程的后期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做保证,但是国家的能力有限,小型水利工程众多。农村体制改革后,农村土地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农民分散经营,已建成的农村水利工程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产权归属不明确,国家、集体、受益户三者的职责和义务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很多农村水利工程建、管、用三位脱节,管理、维护主体缺位,除大中型工程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外,大部分小型工程基本上是有人用无人管,有急需但无工程可用。加之各地长期存在重建轻管、重大轻小、重枢纽轻配套等问题,致使许多小型农村水利工程成为“弃儿”,形成“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无序局面。因为所有农民都有公家的水、自家的地的心理,加之很多农村的青壮年劳力都到大城市外出打工,导致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和劳力投入不足,致使农村水利工程功能急剧下降,还维护不到改革之前的水平,这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四)施工建设制度方面存在问题

3

随着中央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水利工程的建设、维修管理责任部门越来越不明确,而且国家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有限。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是公共产品理论,根据各种产品消费的竞争性、受益的排他性和外部性的大小不同,公共产品理论把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三大类。应当说,从总体上看,农田水利设施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因为水利设施既具有公共产品的效益外溢性特征,同时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私人产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在一些贫困地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仍然是以公益性为主的公共产品。单方面利用一事一议的制度进行资金管理和工程建设,其工作效率不仅非常低,而且在现实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各级部门引起重视。

二、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

现实问题很明确,就是前期的建设资金不足,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保证不了正常的使用寿命,而后期的水利工程维修不到位,导致很多功能快速丧失。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一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第一,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时明确其只是一个手段,而终极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保证每年农业粮食生产的稳定性,甚至要保证农产品产量有一定的提高,保证国家的粮食供应。第二,

4

相关的财政部门要重视水利建设资金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在这方面予以高度重视,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持之以恒地投入有效资金,才能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增加后期的维护费用,长期而言其是一个得大于失的工程。第三,由于农民经济收入有限,因此政府应号召社会多方面人士筹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

(二)加强水资源管理,限制高耗水的农田灌溉技术。水资源费改税后,对农业灌溉用水也要征收一定的水资源税,用价格杠杆调节水资源的使用,以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对高耗水的农田水利灌溉技术按用水量区分,逐步淘汰高耗水灌溉产品。如目前我旗正在实施的“圈改滴”(喷灌圈改滴灌)工作。

(三)整合资金、加大投入。要切实解决工程建设和维护资金不足的难题。各级要继续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维护资金在整个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中的比例,整合水利、国土、农业、农业开发办、扶贫办等部门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切出一块农田水利设施维护专项资金,统筹使用维护水利设施,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科学地研究水利工程建设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在重大的经济转型中农田水利工程面临很多问题,这是发展的结果,但相关专家应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通过国家投资,研究有利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先

5

进技术。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后期管理、维护机制,逐段路段、每条水渠落实管理人员,确保工程建成后能够长久发挥作用;同时,可以探索农田水利工程租赁、承包等机制,使农田水利建设、使用走上市场化轨道。

察右后旗水利局 2018年1月20日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