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西方早期文学作品中乌托邦思想的时空呈现--以“桃花源”与“鹁鸪国”为例-论文

来源:筏尚旅游网
2014—10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外国文艺 中西方早期文学作品中乌托邦思想的时空呈现 以“桃花源”与“鹁鸪国"为例 陈洁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乌托邦”本意为“没有的地方”,因为它的不存在,所以它可以接近无限完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无 疑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早的实质意义上的对理想世界的描绘。阿里斯托芬的《鸟》中描绘的云中鹁鸪国,可谓是早期雅典社 会乃至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乌托邦。文章将围绕“乌托邦”这一概念从时间与空间层面对两者进行比较,探究中西方早期 文学作品中鸟托邦思想的呈现。 关键词:鸟托邦;鹁鸪国;桃花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9一Ol02—01 “乌托邦”一词这一来源于希腊语,本意为“没有的地方”,因 在氛围塑造上,桃花源为与世隔绝之境,静谧是其所具备的 为它的不存在,所以它可以接近无限完美。我国东晋文人陶渊明 特质,是静的象征;而鹁鸪国是天地间的云中鸟国,活泼是其氛 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无疑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早的实质意义 围的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动的象征。哲学领域中有关于动 上的对理想世界的描绘。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鸟》 静之说的阐述,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般动静结合说。将其 作为一部以神话幻想为题材的喜剧,描绘的云中鹁鸪国,可谓是 运用到文学文本的分析上来亦成立。然而静中有动,静止只不过 早期雅典社会乃至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对理想的幻想, 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正是武陵人的这番到来,忽得众人咸来问 对现实的讽刺,这是乌托邦世界中一贯寄予的情感。具象式的中 讯,大惊、叹惋,由彼时的安静祥和到此时的热情款待,桃花源这 国田园与抽象式的西方鸟国,静谧与活泼的氛围,这是看桃花源 种动的状态更加突显了人们远离尘世已久的状态,更加贴切了 与鹁鸪国时两种不同的感觉。我们进入桃花源的世界是一种偶 其固有的安静祥和的氛围;动中有静,正因为静的状态才得以聆 然,而离开又是一种必然。入桃花源是一种个人行为,且源中之 听林间的各式各样的鸟儿的乐曲在鹁鸪国回响。古人作诗讲究 人是一种拒绝外界的封闭态度。而人鹁鸪国是两个人的行为,是 音律,这是古诗多唱和的缘故,中西皆是如此。虽《桃花源记》同 种群体概念,这天地间的云中鹁鸪国也是他们一手建立的。文 《鸟》均不是诗的体裁,但其在表现上均有诗的元素的体现。桃花 章将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中西方早期文学作品中乌托 源是通过字数不一的长短句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而“芳草鲜 邦思想的呈现。 美,落英缤纷”②这样对仗工整句式的出现,在旋律上更突显出 时间平面上的理想城邦 自然之景的淡丽,桃花林景色尚是如此,其林尽之处的山口外的 在理想国的塑造上,桃花源的描绘:是具象式的,通过具体人 桃花源更可想而知。读“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情形态、生产风貌将理想世界呈现出来,具有实在性;而鹁鸪国 ③这句时,有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④的忽明忽 的展现则是抽象式的,多采用人物对话展现存在于思维中的理 暗的感觉。一则是句意上的缘故,一则乃句式上的缘由。鹁鸪国 想世界,具有理念性。中国文人尤其是:矢意之士大多有田园、山 的呈现则有着古希腊戏剧的一般说唱结合样式,它多舞台表现 林、川山等自然回归情结;而纵观西方文坛,亦有如是倾向,尤以 式。两段冗长的合唱,三段插入的合唱,这种欢快的节奏感是通 湖畔派诗人为代表,多追求自然之风;古希腊时期则不及后期那 过直接的陈述式展现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当时战乱的雅 般明显,多神话色彩,与现世相对,这种神话元素的应用也是中 典阴郁氛围的对立面的反映。 国先秦时期文学作品中所具备的一般倾向。“土地平旷,屋舍俨 二、空间维度里的理想城邦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 在空间对话上,中国的桃花源与西方的鹁鸪国中都有着多 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①《桃花源记》 重声音,前者形形色色的村人,男女老少皆有;后者透过鸟与人 中这段较为直白的描述展示了桃花源的全景图貌,文字简短而 相结合的“鸟人”的视野发出诸如逆子、视察员、讼师等角色的声 叙述详尽,这种具象式地表述将陶氏的理想城邦实实在在地呈 音。这些声音代表着不同的文化立场,但无论正义或非正义一方 现出来,即生产发展、人人劳作而怡然自乐。跟随《鸟》中的珀斯 的出现,文本本身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声音,即追求不同于现世的 忒泰洛斯和欧厄尔庇得斯两位雅典公民,我们得以知晓鹁鸪国 理想社会。文本有其对话理论的层面,有作品中人物同人物的对 的形成过程。超过二十个的人物,翩翩飞舞的鸟儿绽放着绚丽的 话,有作者同作品人物的对话,有作者同读者间的对话等等多种 色彩,整出剧的情节都显得热闹欢快。透过由合唱队扮演的飞 情形,这样的多重对话便构成了多重声音。文本是一种吁请、呼 鸟,观摩之人的心也跟着自由出人林间。但是不同于桃花源的描 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 绘,“云中鹁鸪国”的具体全貌并非直白地出现在文本上,而是从 这就构成了“对话”。⑤《桃花源记》中出现具体人物间交流占了 鹁鸪国的“设想一建构一发展”这一脉络展现。这天地之间建立 整个篇幅的四分之一,短短数语将桃花源的由来、历经朝代展露 起的理想城邦无疑是浪漫色彩浓重的,理念式的逻辑占据了事 无遗,进一步发出百姓渴望逃出战争是非之地,厌恶战争,期盼 物的一大部分,先是人人鸟国同鸟交谈,后是各式人间败类乘虚 人人丰衣足食的多重声音。源中生活是这些避世者所乐道的,更 而入遭拒绝,最后是珀斯忒泰洛斯同天神谈判夺回鸟类的权力, 是武陵人这般外界之人向往的。《鸟》是搬上舞台的喜剧艺术,人 多线条的展开使鹁鸪国多了意念式的延展。 物对话占了剧本的一大部分,从合唱的“唱”到主人公同各式各 103 外国文艺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2014-10 般的想象赋予了鹁鸪国异样的浪漫色彩,离奇而又现实。桃花源 多重声音凸现出来。鸟国是鸟类共同劳动而建造起来的,鸟类要 是伫立在山水间的静谧之地,而鹁鸪国则是悬于空中的热闹天 人同神就站在了同 自由要权力这样的声音在鹁鸪国建立前便发出,而这些不劳而 堂。当珀斯忒泰洛斯同天神对峙换取条件时,样鸟类、图谋不轨的世人、自负的天神对话的“说”,雅典城邦的 获者声音的发出无疑起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出鹁鸪国的智 慧和勤劳。 水平位置上,而他继得巴西勒亚姑娘为妻,便意味着权限上逾 越于众神,鸟国达到真正自由,下有人民敬奉,上有天神礼让。这 在立意角度上,桃花源中主人翁因捕鱼而无意间入桃花源, 是西方对圣灵追求的一种体现,略有其宗教元素的反映,它不同 于中国式的回归,它是一种虔诚的信仰跟索求,古中国文人寻求 的是“过去的未来”,而西方则是“现世的未来”。桃花源的出现在 某种意义上有可遇而不可求的意味,由平凡百姓偶入其中到最 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鹁鸪国中的主人公是主动离城邦进行探 求构建,这是一个发明的过程。作家创作作品文本往往希望育人 于书,通过短短字符赢得共鸣,达到教育感化的作用,凭借一番 微薄之力而感世救世,这不乏有些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但绝非 同一。武陵人人源数日后离源便诣太守,由个人出发;而珀斯忒 泰洛斯和欧厄尔庇得斯以结伴的方式,因弃世而建鹁鸪国,由群 终无果,这昭示着过去的不可逆转性,前代虽好,但时间不能逆 流。鹁鸪国在同等意义上是更具创造性的,西方崇尚彼岸世界, 信仰可以将人带至极乐境界。鸟国摒弃游手好闲之辈,唾弃社会 的寄生虫,这强调了乌托邦世界的出现是在现世发展的基础上 通过劳作而形成的,即现世的未来。 体出发。陶渊明则多讲究修养心性,中国古代文人自幼习书画而 作诗和曲,怀才之士如若不遇则多感伤自怀追求道统。《桃花源 记》非说教性文章,多半是诗人自我精神的一种寄托,陶氏内心 的桃花源终究是自我内心的。而这一栖之地则是突破性地站在 了劳苦农民的角度,因事而生,因情而构。阿里斯托芬创作讲求 阿里斯托芬的鹁鸪国与陶渊明的桃花源代表了中西方早期 文学作品中的乌托邦形象,在形态上,桃花源有着时间平面上的 具象性与静态性,而鹁鸪国则是时间平面上的抽象性与动态性, 而两者在空间维度里则传达了共同的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的声 音,桃花源是对过去的未来的追寻,而鹁鸪国则是对现世的未来 的追寻。 注释: ①陶渊明.陶渊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②③陶渊明.陶渊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④朱光宝.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版,第748页. 寓教于乐,在《鸟》整部剧本搬上舞台的时候,他便本着这样的思 想,喜剧往往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从观众角度出发,舞台的 完美呈现是建立在观众配合的基础上的,人鸟对话式的滑稽以 及乐曲演奏的欢快节奏感,这些元素通常承担着最基本的功用, 以乐的方式感染观众,即达到所谓的寓教于乐的效果。 在文化诉求上,桃花源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神明的敬仰与 敬畏;而鹁鸪国则体现了对神明的挑战与不畏,这同希腊文化中 经历的神灵神圣而不可侵犯到人神同形同性的演变是密不可分 的。古人多信奉神灵,绵延至今的图腾文化便说明了这一点。桃 花源在总体构架上多倾向迷离朦胧感,而鹁鸪国多侧重神话色 彩,跟桃花源一样,鸟国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不平等,在欢 ⑤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版,第331页一332页. 快的气氛里,人人生而劳作,自给自足,劳动是生活的源泉。神话 (上接第98页)画对人和物的刻画已经到了毫发毕现,丝丝入扣 新,推动着艺术不断向前发展以其适应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 的境地。在写实的层面,画家已经没有什么事情可做。 化的需要。现代艺术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创新的动力。现代派艺术 其次,在文学上,巴尔扎克把古典写实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家也被称为前卫或先锋艺术家,他们总是试图突破前人的规范 经过莫泊桑、都德等人,到了左拉文学进入自然主义轨道,冷静 和方法。以这种突破为成功的标尺。从19世纪末开始,艺术的各 而细腻的不掺杂感情的描写耗尽了写实潜力,艺术只有变革才 种风格流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替轮换。始初的印象派绘画持 能找到生路。 续了几十年,后来的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其兴盛期只有短暂的十 再次,摄影技术的发明,19世纪3O年代摄影技术出现。这 几年,后来的抽象表现主义时间更寥寥无几。而在2O世纪50年 样技术的发明从根本上打击了古典写实主义的美学理念。如果 代以后,艺术流派的转换愈来愈频繁,有的持续时间以周计算。 就像哈贝马斯所说:“创新和前卫是现代主义艺术的重要标志, 个对象进入摄影,其任何细节都可以被清晰地再现。这的确像 柏拉图和达·芬奇都提到过的映在镜子里的影像。如果艺术的目 所以每一个认同现代主义的艺术家必然要拥有这个标志,这是 的在于写实,那么有了照相机以及后来进一步出现的摄影机,艺 个‘如假包换’的标志”。 术的存在就没有必要了。或者,艺术必须重新寻找出路。 绘画自产生起就以为别人服务为宗旨,原始社会为实用,后 参考文献: 来为神、为人的生活、为政治斗争等服务。西方艺术家宣称他们 【1]伊丽达,萨仁,海韵,谢伟华,图说西方绘画艺术[M].上海:上海三联书 不再为谁服务,艺术就是为完善艺术自身而独立存在。因此艺术 店出版社,2008. 的价值观与传统决裂了。所有这一切都是随着社会发展、思潮的 演变,缓慢地由量变到质变的。通过上述的种种过程的进步与更 【2】易英著.西方20世纪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 B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