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蒿芩清胆汤治疗反复发热

来源:筏尚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瓣_ 蒿芩清胆汤治疗反复发热 关键词 发热 篙芩清胆汤 病案 中图分类号 R255.一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 00 一1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72-397X(2007)11-0046-01 1病历摘要 疗方法和手段。而中医学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因 于某某。女,67岁。2007年9月 此,即使面对这类不明原因的发热,甚则如“传染性 5日初诊 非典型肺炎”等一些新发疾病,仍可通过四诊资料 患者今年2月份因上呼吸道 进行辨证、治疗,有时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感染而致发热.虽应用多种抗生 素,但发热时作时止,多则十余 天,少则三四天。每次需用退热 药,迁延至今。期间为此反复住院 陈 四 3次.多方系统检查仅见纵隔有一 清 肿大淋巴结,余无阳性发现. 整 CEA、AFP、CA 99、CA 25等肿瘤标 理 志物检查阴性 发热一般在39℃ 以上,最高41℃。热前形寒,有时 寒战,El干,大便偏烂,日行3 4 次,纳差,乏味,舌质暗红、苔薄黄 腻,脉小滑数。既往有糖尿病史 5 6年.血糖基本控制在正常范 围 2005年曾行胆囊摘除手术 证 属脾虚气弱,湿热内蕴,枢机不 和 处方: 藿香10g,青蒿20g(Ju ̄下),炒 黄芩10g,法半夏10g,柴胡10g,太 子参10g,厚朴5g,郁金10g,鸭跖 草20g,芦根15g,茯苓10g,炒六曲 10g,陈皮6g,竹茹6g,白薇10g。7 剂.每日1剂。常法煎服。 二诊:2007年9月12日 药后未见体温升高,不 冷.有汗,食欲转好,神疲乏力,大便溏烂转实,舌质 暗红、苔薄色黄。脉小滑。病势趋好,守方再进。原方 加南沙参10g、北沙参10g,7剂。 三诊:2007年9月19日。服药2周以来体温未 再上升,精神、面色明显好转,食纳知味,舌质暗红、 苔薄黄腻。脉细滑。药已中的,9月5日方去鸭跖 草、白薇,加南沙参10g、北沙参10g、地骨皮12g、炒 玉竹10g、玉米须15g,改太子参12g。7剂,以善其 后。 2讨论 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两大 类.但受医学水平的限制.现今仍有不少长期发热 而查不出病因的病例 由于西医学的特点是“从因 论治”,因此部分病人直到死亡仍找不到有效的治 _ 壁堕 塑 中医药 本案患者发热间作7月余,热前形寒,属少阳发热 之证;大便溏烂、纳差乏味、神疲乏力为脾虚气弱、 湿热内蕴之象。故周仲瑛教授断其为“脾虚气弱.湿 热内蕴,枢机不和”之证.取蒿芩清胆汤方加减治疗 此疾,并取得了明显疗效,揭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 优势和重要性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但受西医 学理论影响,我们在临床上有时会不由自主地离 开辨证论治的基本框架.走向单一的辨病论治 一 遇到发高热。总想到细菌感染,总想到有炎症,总 想到用清热解毒药去抗感染:一遇到病史时间长 的病人就认为其病情复杂。不用重药、不用补药可 能难以取得效果等 而在此案中.周老几乎用的是 蒿芩清胆汤“原班人马”.并没有应用过多的清热 解毒药物,却服药即效。古人云“轻可去实”,“四两 拨千斤”,看来确非虚言。由此看来,要提高中医治 疗效果,要想“创造奇迹”,坚持辨证论治还是十分 重要的。 不少人认为“中医的优势在于调养.在于看慢 性病”,“中医起效慢,治疗急性病效果不如西医”。 但本案患者却是在多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再辗转 而求助于中医的.竟然药到热退 周老经常告诫我 等门徒,中医不是慢郎中,关键是你辨证准不准, 用药到位不到位。从汉代张仲景、晋代葛洪,到明 清时代的温病学派.无不是因为应 用中医 著称的 要自甘 敢为的 药去征 宽中医 的人来 成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