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专题05 散文类文本阅读-2020年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

专题05 散文类文本阅读-2020年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

来源:筏尚旅游网
专题05 散文类文本阅读

【考纲解读】

1.考查的能力层级为理解分析,侧重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和理解分析和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 2.考查的内容涵盖了词语(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的线索、行文思路、主题归纳、叙事写人的技法及作用、写景状物的特点及其作用、标题或结尾等关键语段的分析、探究分析作者的意图,把握其高超的叙事技巧等等多种类型。

3.考查形式及体例:主要是写景状物散文或叙事写人的散文和一些托物言志、抒情议论的哲理小品等。 4.真题举隅:2019年上海卷《流沙中的弱水河》;2019年天津卷艾平的《萨丽娃姐姐的春天》;2018年上海春季高考《荔江之浦》;2018年北京高考《水缸里的文学》等。

5.应对策略:知己知彼,进行思维训练,培养阅读习惯,掌握答题技巧,创造性地使用答题模板。

【散文知识包】

1.概念: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广义的散文只与韵文相对;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其表达方式主要有抒情、议论、描写、叙事等。

2.分类及特点: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自我、真实和笔调”是散文的三大基石。散文的最大特征是从自我出发,展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因而呈现出“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除了精神自我,还有叙事自我,散文应该保持自我的主观视点,保持在场感;散文的真实重要的是主体真实,就是真情实感。总体来说,情节要真实、细节可以合理想象;感情要真实,场景可以整合。当作家重在主观表达时,形象已经写意,可以有较多虚构,需要作家有很高

的才能,但这些并非散文创作的通则。

3.增分两大途径:战略上高度重视,对语文的各种题型都要认真对待,做出有针对性的战略部署,不可偏废,靠临场发挥是极端错误的。战术上要精讲精练,注重真题的研读,做一定量的高质量的仿真题。仿真题一定要有针对性,一定要体现“仿真”的味道,从材料的选择、命题的设置、答案的拟制,都要高标准严要求。而评分这一块,笔者必须要强调,现在很多高三老师阅卷过程是比较粗糙的,要么图完成任务,要么磨洋工。一定要认真批阅,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哪里,共性的问题有哪些,个别性的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形成阅卷共识,进一步在备课组会悉心研究,找到解决问题,提高分数的关键。提分是我们的目标,提分是我们的宗旨。

增分技巧

【增分意识】

1.得分意识。考生要有强烈的得分意识,每一个作答环节都必须臻善臻美,力求选择题满分,主观题得高分!

2.草稿意识。不是只有数理化学科才打草稿,语文的主观题作答一定要有草稿纸上书写作答的意识,甚至养成良好使用草稿纸的习惯。尤其是文言文的翻译,必须要在草稿本上简单梳理,再誊写,这样卷面美,得分高。

3.“弄懂”意识。不独是散文阅读,大凡语文的种种题型,都必须要有一个“读懂”文本的意识,必须要有不懂不罢休的感觉。不管你是带着问题阅读,还是在文本上圈点勾画,还是其他阅读方式,弄懂文本才是做题前提。

4.术语意识。实用类文本的主观题套路性特别强,到底是六分答六点,还是三点;是筛选整合,还是归纳提炼,还是联系实际探究,每种题型设问不同,答题的模板存在着差异,但唯一不变的就是要用术语作答,体现出考生语文素养的积淀和专业性。

5.揣摩命题意图的意识。必须要养成揣摩命题意图的意识,这个题考我哪一个知识点,命题者的导向是什么,他的答案拟制有什么内在的规律和特点。这些东西需要老师经常引领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进而形成作答的硬核素养。

【增分技巧】

1.精讲精练,重点突破。散文类别丰富,所写内容林林总总,或个人心志,或家国情怀,或花草虫鱼,或朝阳晚霞。作者多,篇目多,用浩如烟海形容毫不为过。提高阅读能力,不是要读完所有作品,这科学的角度看,每个人穷其一生只读写景抒情之类的散文都读不完,因为这类文章的写作无拘无束,形式活泼,

随时有新作产生的可能!唯一的破解方法,根据考点训练自己的答题技巧,丰富自己的答题模板;多做真题。

2.学会绘制思维导图。我们不仅要有图文转换的能力,还要有画思维导图的能力。比如一篇叙述型的散文,要紧紧抓住:写了些什么人、事物?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怎样,有怎样的线索串联?怎样写景状物的?其顺序是什么?角度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叙述了怎样的一件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如何等等?要善于用简洁的文字梳理出思维导图来。 3.附录:散文阅读“三读品三味”步骤:

“一读”――读出重点词、句、段; “二读”——文章结构;“三读”——文章主题。

首先,要勾画出文章的重点词句。何谓重点呢?例如各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中的中心词,例如段落中的抒情或者议论的句子,因为它们常常是作者最直接表达主题的地方,也常常是后面做题时的最主要的参考信息。因此,在读文章时应该把它们做个简单地勾画标明。

其次,要读出文章的结构,作者的思路。理解了文章的思路对理解文章主题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两个问题要同时解决。而且,理解了文章的结构思路,对于常出现的大分值概括信息题是必要的,可以避免出现遗漏信息点。再者,读清楚了某些结构,例如,总括段、过渡段等,可以帮助回答某些问题。 最后, 一定要读出文章的主题。现在的现代文阅读大多是阅读鉴赏散文。散文“形散而神聚”,是指散文取材广泛而主题集中。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围绕文章的中心来选材,一定要读出文章的中心。另外,很多问题表面上没有考文章的主题,但是回答的时候必须答出主题。例如,问文章的某段材料什么作用。文章的材料能有什么作用呢?其中必答的一点是,它一定是为了表达中心服务的,尤其是正面的材料的时候,就必须答出这段材料为某某中心服务,很好地表达了某某中心。因此,第一步中一定要尽量读出文章的主题。

答题模板

【常见题型模板】

一、行文思路类

【一】行文思路(或结构、线索)

1.常见题型及设问方式:

a.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b.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为什么?

c.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某某内容? 2.解题思路:

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 3.答题格式:

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附】记叙文(散文)的文章结构特点:时间上组织材料;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等;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 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由实到虚,层层层深入。同时要适时的结合中心回答。 【二】行文表达作用(效果) 1.常见题型及设问方式:

a.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b.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 c.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d.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

a.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b.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c.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1)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2)中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 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3)结尾:升华感情;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上文;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4)其他

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某一事件: 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史实: 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二、词语或句子含义理解

1.常见题型及设问方式:

a.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加点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b.根据文章解释或分析某句话的含义。

c.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主旨句、中心句、景物描写句)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2.解题思路:从主旨、构思、立意、选材结构等方向作答。 a.词语含义分析题:

弄清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分析表达作用(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概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b.句子含义分析题:

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分析内容;分析形式,结合语句的位置;分析艺术手法) 3.答题格式:

a.词语含义分析题:这个词语表达了……内容,这么表达有……作用 (词语本身的准确性、生动性,联系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回答) b句子含义分析题: 内容+手法+作用

如:这句话用了……手法(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解释句子意思),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附】某一词语含义或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表时间,表范围等)。词语顺序: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一致;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三、形象分析类

1.常见题型及设问方式:

a.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联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b.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解题思路:

a.人物形象最基本的评价方法是:首先对人物做一个总的评价,然后从不同侧面逐点说明人物具有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答题要使用总分总结构。

b.物象的分析 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3.答题格式:

a.人物形象分析:他是……的人(概述,总说),从他的……言行中(文中语句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看出他……的性格(分说),可见他是一个……的人(总说) b.物象分析:起到了线索作用;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了主旨。 【附】物象在散文中的作用

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四、人称类

1.常见题型及设问方式: a.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 b.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2.答题格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展现丰富的生活,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便于叙事和议论。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对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暮雨乡愁 张清华

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涅卡河边的那些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碜;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天空中开始飘起蒙蒙细雨——更准确地说是那种“像雾像雨又像风”的东西,一切都是湿漉漉的。景物深沉而斑驳起来,天空愈加阴郁低沉,湿云仿佛是贴地而行,而归宿的乌鸦,则互相追逐、鼓噪着,用大片的蔽空的乌黑翅翼,加深着暮色中苍凉的气息。

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我此刻体会出了那种滋味,并非那么简单。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的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都是对自我的悲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叹的是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

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我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

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但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对生命的深在有所洞悉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生生不息,代代相接。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故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就如那日与友人所谈起的思乡话题,开始时都不免有些许的激动,各个争相夸耀自己的城市和那一方的风物人情。可一想到终究要回到那些烦心的勾心斗角与倾轧之中,回到那种种莫名其妙的关心与掣肘、还有那少不了专横和欺瞒的压抑之中时,那心便直凉得寒气四溢。

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著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啊,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近,也离你越来越远。

(选自作者散文集《海德堡笔记》,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乡愁”在本文中有多层内涵,请简要概括。

(3)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古典诗词,这样有什么好处?

(4) 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近,也离你越来越远”的理解。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取挑丝色浅深

江岚

“并头菡萏双飞翼,记取挑丝色浅深”,每次读到这句古诗,总会让我想到湘绣。 “五彩备,谓之绣”。

我从小喜欢小姑姑那个大大的针线盒,只记得里面放满了五色彩线,冷暖色调深深浅浅都齐备。姑姑的绣花绷子也是大小不一,我有一条白色的短裙子,姑姑在每一片的裙摆处都绣上一大朵朱槿花,浅粉、正红的丝线渐次均匀过渡。那时候,市面上的面料不多,几乎所有人的衣服都款式陈旧,颜色单调,便显得我的新衣服总是特别漂亮。

再长大一点儿,我也开始学做女红。拧紧了竹绷子,才懂得一针一线,千针万线的刺绣绝不只是穿针引线那么简单。我还记得自己绣出来的第一幅牵牛花,从绣绷上一拆下来熨半天也铺不平,除了针脚勉强算整齐之外,简直乏善可陈。

所以,在三舅奶奶家见到那一对靠枕的时候,我才会那么震惊。

寡居的三舅奶奶的家,是在一家大店铺楼上租的一个不过六七平米见方的房间。门一推开,室内所有物件一览无余。那一对靠枕放在窗下一张竹制的圈椅上,黑色贡缎双绲边,绣着红梅报春。映着窗外斜斜的一缕阳光,在这个小小蜗居的简陋里华丽得十分突兀。

我径直走过去抱起来看。靠枕上的红梅怒放的姿势栩栩如生,花蕊间隐隐还有闪光。绣工精细得不得了,我忍不住用手指轻轻去摸,惊叹:“太漂亮了!\"

“这是有名的绣品,如今也不大见得到了,叫做湘绣。”三舅奶奶笑着说,“看这朵梅花瓣!用老头小针绣出来的,每一种颜色的丝线连接相搭都不能过长,起针落针都藏在线下面,针脚不露痕迹,颜色自然掺和。这种绣法叫做‘掺针’。”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湘绣”这个词,那么精美、那么讲究的一种手工艺品。三舅奶奶和我们家一样,都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辗转到桂林落脚的。兵荒马乱中逃难,生死只在一线之间。随军的三舅公下落不明,她一个无儿无女的中年寡妇只身长途跋涉,能保得住自己一条命已是万幸,等闲的身外之物哪里还能顾得上?偏偏这一对靠枕竟然好端端地跟着她一路从四川到了桂林!

可惜等我懂事,三舅奶奶已经辞世。那两对巧夺天工的红梅落到何处报春去了?不过“湘绣”这个词并没有随着这一对靠枕的消失而湮没。我继续跟小姑姑学绣,学会了把丝线劈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用珠针、离缝针……包括一点点掺针的皮毛。

五色丝线在光阴的缝隙里游走。夏天吊楼前的柚子花开了,又落了。没几年我出嫁,旋即出国。嫁妆里有两张湘绣的交织软缎被面。一张墨绿底子绣“五百图”,一张银灰底子绣“四喜图”。每年拆拆缝缝,

一展开来是大大的两方五彩锦绣,整整30年不变,细细密密是亲人的祝福。盖在异邦滴水成冰的冬夜,温暖度过一年又一年与家乡与故国暌违天涯的岁月。

不过这两张被面虽庄重,绣工到底与当年三舅奶奶的靠垫不能相提并论。某一天,我去听梅葆玖先生的《责妃醉酒》。一坐下来,立刻看见前排一位女士身上的披肩。

这是一张秋香色细软缎的披肩,绣百蝶穿花。那设色鲜明的翅脉,分明就是掺针技艺高超的刺缀运针。我几乎立刻就可以肯定,这是一幅上好的湘绣。到终场,我也顾不得冒昧,央求她给我看一眼整幅的披肩。她就好脾气地笑了,把披肩拿下来抖开,构图的虚实相生,加上用色总体的斯文清雅,实在不是寻常能见到的。我问她:“这是在哪里买的?”

“不是买的”,她回答,“我祖母年轻时候到中国的长沙去,带回来3件披肩,这一件留给了我。” 果然是湘绣。这一件披肩和我三舅奶奶的靠垫,应该是差不多同时代的东西。我把披肩还给她,感慨:“这样的东西,如今在中国只怕轻易也见不到。” “嗯,老的艺术品总不会越来越多”,她不无得意。

当然,用不着解释,真正的好东西有目共睹,走遍全世界都如此。据说湘绣总共有5大类72种针法体系,还有双面全异绣。去年秋天好不容易有机会到了长沙,见到两幅私人藏品。一幅兰草,一幅荷花,都两尺见方,运针的疾徐轻重与画稿的点线疏密水融,被主人珍而重之地镶在相框里,挂在墙上。绣品这一类东西与别的艺术品不同,总带着女性指尖的温度,袖底的脂粉气,带着她们聚精会神的思量与小心翼翼的希望。仰着头看是另一回事,与拿在手里细细端详无法同日而语,于是心里多少有些悻悻然。

不过好歹通过主人了解到已经名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湘绣技艺并不乏传人。中国女性千百年玉指飞针,低头牵引着杂乱的五色丝线,调配出对生活细腻温厚的气味。无论我是否触摸得到,总会与世间珍视它们的人深情相遇。

(1)文章多次提到三舅奶奶家的一对靠枕,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 作者说:“乡愁是我最大的写作动力。”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围绕乡愁抒发的情感。

【参】

(一)

【答案】

(1)描写了寥落寒怆、苍凉凄楚、阴郁低沉的海德堡冬日景色。(2)照应题目中的“暮雨”。(3)为下文

阐释“乡愁”的内涵做铺垫(答引出作者的思乡之情也可)。

(1)乡愁是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2)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3)乡愁是时间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4)乡愁,是自恋,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

(1)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典雅、富有诗意。(2)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3)使作者抒发的感情更加含蓄深沉。(4)更好地烘托了文章“乡愁”的主题。

(1)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近,是因为你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执着又强烈的向往,这拉近了你与故乡的距离。(2)故乡也离你越来越远,是因为真正的故乡是回不去的。你变了,故乡也变了。(3)从消极的角度分析,那些美好的年华、那个美好的故乡是永远回不去了,只能把回忆珍藏在心里;从积极的角度分析,珍惜眼前的时光,打造美好的当下,他乡即是故乡。 【解析】

(1)“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碜”景物特点寥落寒怆、苍凉凄楚,又是暮昏时候。注意分析作用题从两个方面回答,结构上和内容上。

(2)通读整篇文章,可知“乡愁”是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 (3)

①根据上文来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可以知道“天道”即所谓的人会走向死亡的自然规律;从下文看,“人道”是指人们尤其是诗人对生命的悲叹,悲叹人生短暂,说到底就是对世界的留恋。 ②这句诗既有景也包含请,合作者要写的主题内容有关联,这是在异国想起的诗句,也包含了一种异国的景与中国的诗歌意境自然的对比。

(4)先理解“旅人”含义,既指空间旅行的人,也只走在人生之路上的人。“越来越远”是指旅行在外的人越行越远,也是距离自己曾经美好的生活越来越远,既有空间的也有时间的。“越来越近”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旅行的渐远,对“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就会越来越强烈,对家乡越来越亲切。

(二)

【答案】

(1)①与自己的绣品作对比,引出下文;②通过这一对靠枕说明了湘绣的精美与考究,抒发了对湘绣的赞美之情;③借此追述三舅奶奶的经历,突出了三舅奶奶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2)①对祖国和亲人故乡的怀念;②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珍视与自豪;③对中国女性精湛技艺的赞美;④对传统湘绣技艺不乏传人的欣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的物象作用的把握能力。物象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

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物象作用有:①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②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从环境方面思考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④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答题模板: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衬托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渲染环境。)本题中,可从结构上,引出下文;情感上,抒发了对湘绣的赞美;内容上,表现了三舅奶奶对美好事物的珍惜。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对情感的掌握能力。解答这类题,要结合文本内容,从环境描写、时代背景、作者经历等诸多方面,来分析判断情感。本题中,从看到三舅奶奶的那一对靠枕,作者不由自主发出的惊叹,可见对传统手工艺品的自豪之情;从“每年拆拆缝缝,一展开来是大大的两方五彩锦绣,整整30年不变,细细密密是亲人的祝福”,可得出“对祖国和亲人故乡的怀念”;从“绣品这一类东西与别的艺术品不同,总带着女性指尖的温度,袖底的脂粉气,带着她们聚精会神的思量与小心翼翼的希望”可得出③;“不过好歹通过主人了解到已经名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湘绣技艺并不乏传人”可得出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