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卷第1O期 鸡西大学学报 V0I.13 No 1O 2013年1O月 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0et.2013 文章编号:1672—6758(2013)10—0135—2 中国传统文化生死观探微 吴 磊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摘要:生死之事是人们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的问题。儒家重视生命的存在,重现世,轻来生,强调丧葬之礼 和死而不朽;道家重视生命的自然本性,突出生命与自然相融合,实现适性逍遥的真实自我;佛家认为人生皆苦, 生死无常,不要贪恋世间诸相,要看空一切,物我两忘,超越人生痛苦。梳理中国传统生死观,对实施生死观教育、 提升当代人的生死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生死观;儒家;道家;佛家 中图分类号:GO4 文献标识码:A 万物皆有生死,草木荣枯,人类寿天,无不和生死相依。 则。儒家重丧祭,实际上就是维护现存的伦理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3.重视死亡超越。儒家的核心观念是“仁”,“仁”的根 各家对生死的本质、价值、超越死亡等问题都提出了一整套 本要求为“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强调“杀身成仁”,倡导 主张,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死观。 “浩然正气”,推崇“死而不朽”。《春秋左传》中讲:“太上 一儒家生死观 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十分重视个体生命和死亡伦理, 这就是儒家标榜的超越生命的人生之不朽境界,也是儒家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两千多年来对中国人的思想行 为士子们高悬的人生目标。孔子指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 为和社会生活影响颇深的生死观。 称焉”(《论语・卫灵公》)。人的生命总有完结的一天,人 1.理性面对生死。在儒家看来,生死是宇宙化的产物, 生在世,就要奋发有为,创业垂统,光耀千秋,创造出光鲜的 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孔子说:“众生必死,死必归 人生价值。这样,儒者就树立了一种死后的崇高目标,为人 土。”(《礼记・祭文》)苟子也说:“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 的生活提供理想和规范,促使人们为家、为民、为国、为天下 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 而去忠、去孝、去悌、去友,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 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苟子・礼论》)死亡是人生的 物”。 自然阶段,对死亡要坦然待之,乐天知命。然而,儒家在看 二道家生死观 待“现世”和“来生”的态度上大相径庭。“未知生,焉知 道家将生命看作自然运行并按“大道”法则渐次完善 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影响较深。儒家从死亡本体出 的过程,强调“贵生”、“养生”、“长生”。 发,对死亡采取搁置的态度,强调人们将全部精力和心血放 1.有生必有死,顺化自然。道家从自然(“大道”)原则 在“现世生命”上,做好本分的责任,而不要过多地关注死 出发,面对死亡更为豁达。老庄认为,人的生死是大自然万 亡及死亡以后的事情。这种搁置死亡、排斥死亡的生存哲 千变化之一种,人的生死存亡如同飘风落雨一样,完全是 学,是中国人“重生讳死”心理的一大根源。 “来不能却、去不能止”的自然变化。“死生,命也,其有夜 2.强调死亡的伦理意义。儒家关注生,淡化死,但在死 旦之常,天也;人之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大宗 亡问题上充满了浓厚的伦理情感。“礼者,谨于治生死者 师》)从内在本质上讲,人的生死与自然界其他一切事物的 也”(《苟子・礼论》)。儒家看来,丧葬不仅是一个生者对 生灭变化都是自然——“气”的聚散而已,是人不得干预也 死者的态度和感情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关乎社会制度、关乎 不能够干预的自然事实。人应该顺应这一普遍的自然规 “治国、平天下”的大问题。“丧礼”和“祭礼”内容通贯《论 律,对生死不必过于挂念,做到生不足喜,死不足悲,顺之而 语》全书。如颜渊死后,孔子的学生想要厚葬颜渊,但孔子 已。 却极力反对,强调即便家境富裕,也必须按规矩办事,必须 2.生死齐一,死而不亡。道家从相对主义齐一论出发, 严格坚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准 认为生与死都是相互联系的自然变化中的暂时状态。“方 作者简介:吴磊,硕士,阜阳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生命教育。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当代大学生生死态度与生命教育引领》(SK2013B373)的阶段性成果。 ・135・ 第l0期 鸡西大学学报 2013正 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这是一切事物的运 人不只是有一“生”,而是有无数循环之“生”,而“死”是轮 行规律。生死是相属的,人应该解决生死之间的矛盾,要从 回链条上的中介而已。“生生于老死,轮回周无穷”,这是 种种欲望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种种患得患失的精神痛苦 世俗人难以摆脱的命运。佛家又进一步指出,“轮回”是依 中摆脱出来,由对“生”的领悟去达到对“生”的超脱,实现 据“业力”决定的。《佛教十善业道经》指出,“一切众生,心 生命的“逍遥”。 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固有诸趣轮转。”轮回趋向的好坏, 业带来好报,是善业。芸芸众生,按照各自的业力在六道中 3.生死超然,自然无为。《庄子・养生主》记载,“老聘 由 “业”的染净而定。“染”业招致恶报,是不善之业;“净” 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 箕踞鼓盆而歌。”《庄子・至乐》这些举动在常人看来无法 理解也不可接受,但庄子认为,人不应该拒斥必死的命运, 不仅不应该悲悲切切地死,相反,要对死亡的降临抱一种欣 不断流转、无可避免。只有一心向佛,依法修行,才能走出 生死苦海,超脱生死轮回,得到最终的解脱。 3.常、乐、我、净的涅粲世界。佛教视人生为“苦海”, 喜的态度。“吾以天地为棺撑,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巩, 万物为贵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在上为乌莺 食,在下为缕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列御 寇》)死即是回归天地自然,死后不再拥有自我的任何东 西,而与天地自然化为一体,表现出一种包容万物、平齐众 生的博大平齐的宇宙精神。由此看出,道家是一种“不悦 生、不恶死”的超然态度和“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生”只 是人们在世间的流浪,而“死”才是真正的回归家园;“生” 是天地使人之“劳”,“死”是自然大化给人以“息”,不为生 而高兴,也不为死而忧伤;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拒绝。 三佛家生死观 佛家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关乎生死的,认为人生皆苦,而 死亡并非痛苦的终结,人生的极大关怀是如何从种种痛苦 中得到解脱。 。 1.人生苦海。佛家认为人生是一个生、老、病、死的过 程,就是一个苦海。《中阿含经》把人的一生概括为“八 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 不得苦”、“五盛阴苦”。其中,第一类“生老病死苦”,是人 生的自然过程。第二类的“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 得苦”等诸苦,是主观欲望得不到满足所引起的苦。第三类 “五盛阴苦”,是指由色、受、想、行、识引起的苦,包括人的 精神和物质生活的苦。在佛家看来,人生就是一个大而无 边的苦海,人若沉溺其中,既无乐趣可言,也没有任何意义。 “苦”,被说成是人生在世俗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形式。 2.生死轮回。“轮回”,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 之一,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总是在“六道”之中生死相 继,好像一个车轮,不停地在转动,所以叫“轮回”。佛教的 主旨是断除人世间生、老、病、死等种种忧悲苦恼,即“了生 死”。生死若不了,一切痛苦都没有完了;生死若了,一切痛 苦皆了。佛家对生死给予极大的关注,“生死事大”,认为 ・l36・ 认为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生命本身,在于个人的“无明”, 在于对诸法实相、佛教真理的愚昧无知。人世间所有的烦 恼、痛苦和争斗,都与“贪”、“嗔”、“痴”有关,把“一切皆 空”的宇宙万物和自我当成了实有,欲望、私念随之产生,一 旦不可得,便有了仇恨、争斗和战争。佛教提出了人生可供 选择的两条对立的道路,一是在“贪”、“膜”、“痴”的驱使 下,顺从欲望的牵引和任凭环境的摆布,陷入轮回之中,走 向苦海,称为“流转”。二是明白诸法实相,抛弃我、法两 执,反抗欲望的牵引和摆脱环境的安排,使流转的生活逆 转,回头向岸,称为“还灭”。“还灭”所达到的最高理想境 界即为涅檠。追求涅檠的超脱境界,必须摒除自身情欲的 干扰和外界物质世界的引诱,懂得现实世界一切皆是虚妄, 大慈大悲,积德行善,走出人生纷扰弥漫的困境,进人常、 乐、我、净的涅粲境界。 总之,生死问题是人类终极关怀的重要问题,也是人生 重大的根本问题。“儒、释、道的生死观影响了几代人关于 生死信念的确立和实践,影响了关于生死价值的追求,影响 了社会两种生产的发展进程,并至今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 着人们的思维和活动。”_2 生死观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调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命质量。挖掘和梳理中国 传统生死观,对整合生死观教育资源,丰富人们的精神世 界,提升生死品质和生命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增订本)[M].上 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04. [2]张树卿.略论儒、释、道的生死观[J].东北师大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74—78. (下转第141页) 第1O期 略述刘知几《史通》的文史观——兼析其形成原因 2013盎 On Liu Zlliji’s Ideas of History Presented in the Book ShiTong Gao Zhuang 。Wu ling ̄ (1.School of History and Society,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Anhui 235000,China; 2.Anhui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039,China) Abstract:The book ShiTong written by LiuZhiji,is taken as one of the represent books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ical theory.In this book,he offered many professional ideas and summarized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writing.He discussed . the historical theorie8 of memoir and coneisenes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istory.The book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book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history. Key words:Hu Zhiji;ShiTong;idea f ohistory;reason Class No.:K092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上接第136页) On the Concept of Life and Death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u Lei (Fuyang Teachers College,Fuyang,Anhui 236037,China) Abstract:Life and death is what people cannot avoid and people must face every day.Confucian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xistence of this life,emphasizing the funeral rites,however,Daoist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natural essence of life,high- lighting the integration of life and nature,achieving true self with optimal harmony.Buddhism thinks that life is suffering,due to impermanence,people shouldnt clingtothe various phase oflife,they shouldforgot everything and gobeyondthe pains oflife.Af- ter discussing Chinese traditional view of life and death,the paper argues that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CalTy out the education of life nd deatah.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The Concept of Life and Death;Confucianism;Taoism and Buddhism Class No.:G04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