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药理学讲稿之第四十二章-抗疟药

药理学讲稿之第四十二章-抗疟药

来源:筏尚旅游网
药理学讲稿------第四十二章 抗疟药 第 1 页 共 3页

第四十二章 抗疟药

抗疟药是一类预防或治疗疟疾的药物。 (一)简介: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疟原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传染病,表现为周期性作冷(伴寒颤)、发热、烦燥、口渴、出汗量多、每次发作时间6-10小时不等,脾肿大、贫血。疟疾根据其感染的疟原虫种类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间日疟:每隔一日发作一次——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每三日(每两天)发作一次——三日疟原虫; 良性

恶性疟:每天或隔天发作一次,恶性疟原虫——症状较重,致命危险。

目前尚无一种抗疟药对疟原虫生活的各个环节均有效,故要了解疟原虫的生活史。 (二)疟原虫:按其生活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有性生殖(在雌性按蚊体内): 无性生殖(在人体内) 1、无性生殖阶段:

(1)原发性红细胞外期(原发性红外期):疟原虫孢子体(雌按蚊唾液内)——人体内 经血液 进入肝细胞 裂体增殖(10-14天) 肝细胞破裂,放出裂殖体——进入红细胞。——潜伏期,无症状——乙胺嘧啶有效。 (2)继发性RBC外期(继发性红外期):原发性红外期裂殖体——肝细胞内——裂体增殖 抵抗力下降 肝细胞破裂,释放出裂殖体——进入红细胞——复发根源——伯氨喹有效。 (3)红内期(RBC内期):进入红细胞后——以分解血红蛋白为原料——滋养体 破坏红细胞 大量裂殖体释放——侵入红细胞——产生临床症状——氯喹、喹宁有效。

2、有性生殖阶段:红内期疟原虫——配子体(雌雄配子体) 在雌按蚊体内有性生殖 子孢子——唾液腺内 叮咬 流行与传播——伯氨喹有效。

(三)抗疟药的分类:根据其作用环节不同可分为三类 1、主要用于控制临床症状:氯喹、奎宁、青蒿素等;

2、主要用于疟疾的复发与传播:伯氨喹——对配子体有杀灭作用 3、主要用于预防:乙胺嘧啶——抑制配子体在蚊体内的有性生殖。

第一节 主要用于控制临床症状的抗疟药

一、氯喹(啉):是人工合成的4-氨基喹啉衍生物,1943年合成。 (一)药动学特点:

1、口服吸收快而完全,1-2小时达高峰;

2、分布独特,在RBC内比血浆浓度高10-20倍;在有疟原虫RBC比正常RBC高25倍; 与组织蛋白结合较多,在肝、脾、肾中是血浆浓度的200-700倍; 在脑组织,脑脊液中为血药浓度的10-30倍。

3、代谢和排泄缓慢——维持时间久,T1/2约为5天,(代谢产物乙基氯喹也有抗疟作用)。 (二)作用与与用途: 1、抗疟作用:

(1)特点:①杀灭红内期裂殖体——为控制临床症状的首选药(症状抑制性预防各种疟原虫),强、速、长效; ②能迅速治愈恶性疟(无红外期),能有效控制良性疟疾的临 床症状;

③对其他各期疟虫无杀灭作用,故无病因预防和根治良性疟复 发(无红外期作用)。 (2)机理:

①与疟原虫DNA中的鸟嘌呤、胞嘧啶碱基对结合——抑制疟原虫DNA复制及RNA转录——疟原虫繁殖抑制; ②氯喹碱性——使疟原虫细胞内PH升高——疟原虫利用Hb能力下降。

2、抗阿米巴作用:治疗肠外阿米巴病,如阿米巴肝脓肿(在肝脏浓度很高,强大杀阿米巴滋养体作用)。 3、免疫抑制作用:

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等。

药理学讲稿------第四十二章 抗疟药 第 2 页 共 3页

(三)不良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有头昏、头痛、耳鸣、胃肠道反应等,长期用药可引起角膜、视网膜病变,视力模糊等,耐药性产生。 二、奎宁

南美洲当地居民使用金鸡纳树皮治疗疟疾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820年,从茜草科植物金鸡纳树皮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

左旋体——奎宁(抗疟作用强,心脏作用弱) 金鸡纳树皮生物碱

右旋体——奎尼丁(心脏作用强5-10倍) 特点:

1、对各种红内期滋养体均有杀灭作用,能控制症状; 2、作用较氯喹弱,毒性较大,作用时间短,不作首选; 3、用于抗氯喹恶性疟(尤其是脑型疟)

4、常见有金鸡纳反应:恶心、呕吐、头痛、耳鸣、听力下降;

心肌抑制——心力下降,传导减慢、不应期延长——不及奎尼丁)——仅能静滴。 三、青蒿素

青蒿素是从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提取的一种倍半萜内酯过氧化物。是根据中医“青蒿截疟”的记载而发掘的新型抗疟药,1972年提得单体有效成分青蒿素。 特点:

1、口服吸收快,分布广,易通过BBB;

2、对红内期滋养体有杀灭作用,症状控制率达100%,对红外期疟原虫无效(无病因预防作用); 3、用于间日疟、脑型疟、特别是耐氯喹的疟疾;

4、不良反应较少(胃肠道反应、四肢麻木、心动过速); 5、复发率高(30%),与伯氨喹合用可降低复发率。

第二节 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

伯氨喹:是人工合成的8-氨基喹啉衍生物(1943)。

特点:1、口服吸收快而完全,维持时间短(代谢和排泄快);

2、对良性疟红外期及各型疟原虫的配子体杀灭作用强(控制复发和传播首选药,不易产生耐药性); 3、对红内期作用弱(恶性疟红内期疟原虫无效),因而不能控制临床症状(必须与氯喹等合用); 4、毒性较大:(1)治疗量——头昏、恶心、呕吐、腹痛等;

(2)特异质反应:特异质体质的病人可出现急性溶血性贫血和高铁Hb血症。 G-6-P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G-6-P (先天性缺乏时) GA-6-9(6-磷酸葡萄糖酸) NADP G-6-P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NAPDH(还原型辅酶II)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NAPDH+谷光甘肽转化酶 GSSH(氧化型谷胱甘肽) 还原型谷光甘肽对红细胞膜、Hb、含巯基酶有保护作用

RBC膜稳定性下降 6-羟基伯氨喹、非那西丁、磺胺、VK、蚕豆等。 (红细胞被氧化破坏) (蚕豆黄)

急性溶血性贫血(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全身疼痛、尿闭休克等),——轻者停药可消失,重者用美蓝解救。

第三节 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

乙胺嘧啶是人工合成的非喹啉类抗疟药。 特点:1、口服吸收慢而完全(肾排泄慢),T1/2长,4-6天,作用持久; 2、病因性预防的首选药(对恶疟和良性疟红外期有效);

3、不能迅速控制临床症状(对红内期未成熟裂殖体有效,对成熟者无效);

4、能阻止疟原虫的传播(虽对配子体无直接杀灭作用,但能影响配子体在蚊体内有性生殖);

5、作用机理: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与TMP、MTX)——磺胺类(二氢叶酸合成酶)或砜类合用——双重阻断——疗效增加,耐药性产生下降;

药理学讲稿------第四十二章 抗疟药 第 3 页 共 3页

6、毒性小,长期大量使用本品——叶酸缺乏症、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或WBC减少等,用甲酰四氢叶酸钙治疗。儿童需注意过量中毒。 抗疟药的临床应用

迄今,没有任何一种药能有效地作用于疟原虫发育的所有阶段,因此,只有根据不同目的进行选药,有必要联合用药,才能有效地控制症状,预防复发与传播,达到很好的效果。 1、疟疾:氯喹+伯氨喹(控制症状与根治)氯喹4#、2#、2# (红内)(红外) 伯氨喹3#/日,8天。

2、疟疾流行区:乙胺嘧啶(病因预防)25mg/周,或50mg/日(红前) 3、休止期治疗或2年内有疟史者: 乙胺嘧啶(病因预防)+伯氨喹(根治)

50mg/日,连2天; 26.4mg/日,连14天。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伯氨喹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或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患者,其红细胞内缺乏( ) A.谷胱苷肽还原酶 B.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C.磷酸二酯酶 D.腺苷酸环化酶 2. 有关氯喹的下列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控制疟疾症状快,效力强而持久 B.对红细胞外型疟原虫有杀灭作用 C.能根治恶性疟疾 D.对肠外阿米巴有效 3. 能引起金鸡钠反应的药物是( )

A.乙胺嘧啶 B.奎宁 C.伯氨喹 D.氯喹 4. 主要作用于红细胞内期的抗疟药是( )

A.伯氨喹 B.乙胺嘧啶 C. 氯喹 D.奎宁 5. 主要作用于疟原虫配子体的抗疟药为( )

A.伯氨喹 B.乙胺嘧啶 C. 氯喹 D.奎宁 6. 主要作用于原发性红细胞外期的抗疟药为( )

A.伯氨喹 B.乙胺嘧啶 C. 氯喹 D.奎宁 7. 主要作用于继发性红细胞外期抗疟药为( )

A.伯氨喹 B.乙胺嘧啶 C. 氯喹 D.奎宁 8. 根治良性疟可选用的抗疟药为( )

A.伯氨喹 B.乙胺嘧啶 C. 氯喹 D.奎宁 9. 控制疟疾的复发与传播可选用的抗疟药为( )

A.伯氨喹 B.乙胺嘧啶 C. 氯喹 D.奎宁 10. 疟疾的病因性预防的首选药物是( )

A.伯氨喹 B.乙胺嘧啶 C. 氯喹 D.奎宁 11. 控制疟疾的临床症状的首选药物是( )

A.伯氨喹 B.乙胺嘧啶 C. 氯喹 D.奎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