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稻田养鱼论文

稻田养鱼论文

来源:筏尚旅游网
 淡水养殖论文之----------------

稻田养鱼

目录

前言

第一节--------------------------稻田养鱼的好处

第二节--------------------------稻田的生态特点与养殖类型 一、稻田的生态特点 二、稻田的养殖类型

第三节-------------------------养鱼稻田的选择 第四节--------------------------养鱼稻田的设施 第五节--------------------------稻的插栽与鱼类的放养 一、适宜养殖种类的选择 二、养鱼稻田的水稻插栽 三、鱼类的放养

第六节----------------------------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一、鱼病的原因 二、鱼病的检查 三、常见病防治

第七节--------------------------养鱼稻田的管理

第1页

淡水养殖论文之----------------

稻田养鱼

前言

稻田养鱼在我过已有悠久的历史,解放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在技术上广泛的研究和生产上的深入实践,致使目前我国稻田养鱼技术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及系列操作技术。近几年来,随着水产科技的进步,技术推广工作的加强以及农渔民的创新性生产实践,我国的传统养鱼技术又有所发展和创新,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技术水平都登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从传统的稻田养鱼发展到养殖甲壳类、两栖类、爬行类;并在理论上提出了稻田的生态条件加以渔业利用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因此,我们现在称此技术理论为“稻田生态渔业利用技术”,而不再简单的称为“稻田养鱼技术”。

第一节、稻田养鱼的好处

1、提高水面利用率。一田多用,稻鱼双丰收。稻田养鱼亩产十几kg到几十kg不等,收入几十至几百元。稻谷产量亦可在原有基础上增产5-10%,可谓一举两得,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2、节约成本。稻田中丰富的天然饵料降低养鱼成本;养鱼时间一般为3-4个月,时间短、见效快。

3、节省劳力。稻田养鱼后鱼类可吃掉大量杂草,一般不用薅锄,节省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4、增加鱼产品,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改善食物结构。尤其是那些缺少池塘、水库和湖泊的山区和半山区,更是解决“吃鱼难”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5、容易推广。稻田养鱼技术易学,操作简便,便于推广,户户可养。

第二节、稻田的生态特点与养殖类型

稻田的生态条件与池塘相比差异很大。因为稻田的水较浅,浅水期,3—4厘米;深水期,12—15厘米,因而也就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条件。

一、稻田的生态特点

(一)水温变化大 由于稻田的水较浅,水温受气温的影响很大,不但季节温差大,而且有明显的昼夜温差。通常白天的最高水温较最高气温低1—2℃,而夜间的最低水温较最低气温高1—2℃。夏天的最高水温有时会达40℃左右,一般水温20—38℃范围内。

(二)水体溶氧充足 稻田内水体的溶氧通常始终保持在4.5—5.4毫克/升。因为稻田内的水生植物较池塘多得多,白天的光合作用放氧量很大;水浅、水面大,与空气的接触面大,大气中氧气的溶入量也较大;此外稻田内的水交换量也较大。所以稻田内养殖水生生物一般不会有缺氧浮头之虞。

(三)病害少 稻田内的水质可以保持肥而活,活而爽,而且养殖生物的放养密度也较低,病原生物少。因此所养殖的水生生物很少得病。

(四)饵料资源种类多,数量丰富 稻田内的各种杂草、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昆虫等都是水产养殖生物的优质饵料。这些饵料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再加上水产养殖生物的放养密度小,对饵料的总体消耗量相对较少,自然饵料生物又不断再生,因此,在稻田内养殖水产生物一般不用投喂过多的饲料,甚至不投饲料。

第2页

淡水养殖论文之----------------

稻田养鱼

二、稻田的养殖类型

稻田的养殖类型因分类标准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 (一)按养殖种类分 1、稻田养鱼

2、稻田养虾、蟹 3、稻田养甲鱼 4、稻田养蛙

(二)按作业方式分

1、稻渔兼作 在同一块稻田内既种稻,又养殖。它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季稻田养殖,即在一季稻田内养殖。另一种是双季稻田养殖,即以年为周期,在同一块稻田内,种植早稻、晚稻两季,而水产养殖连续进行。

2、稻渔轮作 低洼易涝的稻田,往往一季种稻,一季蓄水养殖。一般分为3种类型:

早稻插秧后放养,一直养到年底收获,不再种植晚稻。

上半年只养殖,不种稻,晚季稻插秧前收获,晚稻田不再养鱼。 早稻收割后开始灌水养殖,不再种植晚稻。

3、夏浸田养殖 又称夏闲田养殖、稻后养殖。利用早稻收割后至晚稻插秧前的空闲时间,深入浸田养殖,晚稻插秧前收获。

4、浸冬田养殖 又称冬闲田养殖。在晚稻收割后,加高田埂,灌水养殖,至早稻插秧前收获。

5、秧田养殖 早稻秧田出完秧后,可利用20-30天时间进行鱼苗的培育,即“发塘”,为晚稻田提供苗种。

(三)按稻田内的施工分

1、田凼养殖 在稻田的一边挖一个面积10-100平方米,深1米的小坑(称为“凼”),小凼可单独,亦可与环田的沟相通进行养殖。深灌水时,养殖生物可在整个田内游动、觅食,晒田、施化肥、施农药时,养殖生物变可躲进凼内。收割水稻时,亦可将所养殖的水生生物引入凼内,待收割完毕后,加深水位继续养殖。

2、宽沟养殖 是将以往的窄沟浅凼改为沟凼合一的深而宽的永久性鱼沟。一般沟深1.5米,沟宽视堤坝土量而定。田中种稻,沟内养鱼。待水稻返青后提高水位,使鱼可以游逸出沟,在整个稻田内觅食和活动。

3、回形沟养殖 将低洼低产田的四周,开挖一圈沟,使沟与田埂呈回字形。沟深1.5米,宽不定。待稻秧返青后提高水位。

4、垄稻沟式养殖 在稻田内起垄种稻,沟里养鱼。这是改良低产田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能增加稻田土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协调水、气、热的关系,形成土壤、水分、热量始终处于稳、匀、足、透的良好小气候,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育。此外,沟内鱼的活动,使上、下层水对流,可促进养分的分解,保持和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鱼类的天然饵料,扩大鱼的活动范围。一般沟宽约0.5米,深0.7米,垄宽0.7米。沟内施肥,垄上植稻4-6行。开沟泥平铺垄面,提高垄位。

5、凼田塘养殖 此方式又称三级配套式养殖,第一级为凼,在稻田头开挖一个面积大小适当,深1米的鱼凼,经消毒后,肥水培育鱼种,放水花培育至体长4厘米左右。第二级为凼田培育鱼种,即当凼内的鱼苗培育至4厘米左右时,提高稻田内的水位,将体长4厘米左右的仔鱼培育到10-13厘米大小。第三级为

第3页

淡水养殖论文之----------------

稻田养鱼

池塘养殖,早稻收割后不再植稻,而将田埂加高至0.7米左右,提高水位至0.5米左右,将体长10-13厘米的鱼种养成商品鱼。

第三节、养鱼稻田的选择

1、土质好。一方面保水力强,无污染,无浸水、不漏水(无浸水的砂壤土田埂加高后可用尼龙薄膜覆盖护坡),能保持稻田水质条件相对稳定;另一方面要求稻田土壤肥沃,呈弱碱性,有机质丰富,稻田底栖生物群落丰富,能为鱼类提供丰富多种的饵料生物原种。

2、水源好。水源水质良好无污染,水量充足,有独立的排灌渠道,排灌方便,旱不干、涝不淹,能确保稻田水质可及时、到位的控制。

3、光照条件好。光照充足,同时又有一定的遮阴条件。稻谷的生长要良好的光照条件进行光合作用,鱼类生长也要良好的光照,因此养鱼的稻田一定要有良好的光照条件。但在我国南方地区,夏季十分炎热,稻田水又浅,午后烈日下的稻田水温常常可达40℃-50℃。而35℃即可严重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因此鱼凼上方一定的遮阴条件是必需的。

第四节、养鱼稻田的设施

1、加高加固田埂 加高加固田埂,目的在于灌水后提高水位和防止鱼外逃,田埂一般加高0.5-1.0米,加宽0.5-2.0米宽为宜,视稻田原有地势和饲养成鱼或培育鱼种作适当调整。田埂应捶打坚固牢实,做到不裂不漏不垮,防止大雨冲塌和黄鳝、水蛇、田鼠打洞,影响田埂的牢度。

2、开挖鱼溜、鱼沟 为了使稻田在浅灌、晒田等不同阶段鱼能正常生长,在稻田施化肥、农药或除草时,鱼能较安全地渡过;夏季高温季节鱼有避暑场所;在收获捕鱼时便于驱赶集中捕捞等,必须在稻田内开挖鱼沟和鱼溜。开挖鱼沟和鱼溜是稻田养鱼的一项重要措施。

旱稻田鱼沟一般是在秧苗移栽后7天左右开挖,晚稻田一般在插秧前挖好。鱼沟宽40-60厘米,深40-50厘米,根据稻田的大小和形状,挖在稻田的周边,连通注、排水口,或多条平行纵贯稻田。鱼溜是在整地之后 , 插秧之前挖成 , 鱼溜深0.8-1米 , 每亩占地5-15平方米,沟溜面积占总面积的7~15%(据饲养水平来定),要求沟溜相通。至于鱼沟、鱼溜所占的秧株,合理密插于四周,以免影响水稻产量。(参看图一)

3、开好注、排水口及设置拦鱼设备 开挖注、排水口要对角,可使田内水流均匀流转。拦鱼栅用竹箔制作,拦鱼栅上端要超过田埂30厘米,下端要扎入田底以牢固为准。拦鱼栅做成弧形,凸面朝向田内,增加过水面,避免水大时冲垮拦鱼栅,发生跑鱼。

4、搭遮荫棚 因稻田水浅,水温变化幅度很大,特别是海拔800米以下的区域,田中水温可高达39℃左右,因此,应结合当地条件,在鱼溜上搭遮荫棚,避免高温时引起鱼类的死亡和影响其生长,也可在鱼溜埂上种丝瓜、苦瓜、南瓜等蔬菜,棚架搭在鱼溜上遮荫面不宜超过鱼溜的三分之一。 第4页

淡水养殖论文之----------------

稻田养鱼

第五节、水稻的插栽与鱼类的放养

一、适宜养殖种类的选择

稻田的水浅,其生态条件与池塘不同。就稻田内饵料生物资源来说,主要是底栖动物、昆虫、丝状藻类和杂草,浮游生物较少。所以应选择草食性及杂食性的养殖种类,例如草鱼、团头鲂、长春鳊、三角鳊、鲤鱼、罗非鱼,此外可少量搭配鲢、鳙、鲮、胡子鲶、泥鳅、鲴鱼及黄鳝等。

二、养鱼稻田的水稻插栽

养鱼稻田的水稻插栽有点插和垄插两种。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应保证株数(蔸数),才能保证水稻不减产。通常亩插栽水稻2.0-2.5万株,若是高产杂交品种,可降低到每亩1.8-2.0万株。

(一)点插法 此种方式是在稻田内的田面上直接插秧,不起垄。因各地都有自己的习惯做法和高产经验,因此插秧方式不必强求一致。然而养鱼稻田从既不影响鱼类生长,又不影响鱼类生活的角度出发,应采取宽行密植的方式。即东西成行要密植,南北行间距要宽。这样稻丛间透光好,光照强,水温高,有利于水稻的光合作用和鱼类的生长。水稻的密植程度以23.3×8.3(厘米)、23.3×10(厘米)及26.7×8.3(厘米)规格为宜。

晚稻期间因气温较高,光照强,水稻的行距与株距应加大,以保证透光通气。一般行距与株距为20×13.3厘米,杂交稻为20×16.7厘米。

(二)垄植法 此种方式是在田面上起垄,垄上植稻。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提高产量,也有利于鱼类的生长。

垄植法很适宜于潜育性稻田、冷浸稻田、烂泥田及低洼稻田采用。

具体做法是:首先是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加厚耕作层;然后是在田内开沟起垄,垄面植稻。

由于开沟起垄后,耕作层加厚,拓宽了水稻根系伸展领域,也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据测定,白天田面的温度可比平一般稻田高2-3℃,夜间低0.5℃左右,有利于水稻的呼吸及降低了对养分的吸收强度。此外,地温的升高,土壤的理化性状得以改善,有利于潜在养分的转化,提高稻田的肥力。垄植水稻,由于抬高了植稻田位,垄的上半部分多数时间露出水面,形成了有利于水稻生长的以上升毛管水为主的土壤水文体系,会促进水稻的根系发达以及分蘖,从而增加产量。

根据垄面宽度,早稻一般垄面宽23-26厘米,植稻2行;若垄面宽52.8厘米,植稻4行;若垄面宽66厘米,植稻5行;若垄面宽79.2厘米,植稻6行;若垄面宽92.4厘米,植稻7行;若垄面宽105.6厘米,植稻8行,株距10-13.2厘米。

若是插植杂交稻,除垄面宽为23-26厘米时仍植稻2行外,其他各种规格的垄面应比上述情况少植1行,并适当拉大株距。总之,应视具体情况及各地经验而灵活掌握。

三、鱼类的放养

(一)放养时间 传统的稻田养鱼,大多在水稻插秧5天后,待稻秧返青再放养鱼苗。目前长江以南大部分省份,只要稻秧插好,开好沟,安装好拦鱼栅后即可放养,因为小鱼苗掀不起秧苗,而此时的浮游生物正好是高峰,对鱼苗的生长很有利,故最好争取早放苗。长江、珠江两岸地区,有捕江苗放养的习惯,也可在水稻插秧3-4天后放苗。若用稻田培育夏花至当年鱼种,最好用第一批人工乌仔,提早放养。

第5页

淡水养殖论文之----------------

稻田养鱼

(二)放养种类 经多年实践证明,草鱼的除草及除虫效果最好,对于增产稻谷的作用很大,还可大幅度降低种稻成本。若以养成鱼为主,可选择鲤鱼、鲫鱼、罗非鱼、泥鳅、黄鳝,草鱼,最好不搭配鲢、鳙鱼,因它们与草鱼、鲤鱼等争夺浮游生物饵料。

(三)放养方法 在冬春农闲季节,开挖好鱼坑,鱼凼、鱼沟。若是上年已养鱼的田块,也要对坑、沟、凼等进行修整,铲除杂草、排干水、晒田一周左右,然后灌水10厘米深左右,并进行生石灰消毒,清除野生动物敌害。生石灰的用量为每亩50公斤。消毒方法与池塘养鱼相同。5-6天后即可放鱼。

(四)放养密度及模式 1、培育鱼种,若是用育秧田、早稻田培育鱼种,育秧田亩放鱼苗15000-20000尾,在播种稻种后放养;早稻田亩放鱼苗2000-3000尾,在插秧后放养。此类稻田不必开挖鱼坑、鱼凼。

用于培育大规格鱼种的单季稻和双季稻稻田。若采用鱼沟、鱼溜方式养殖,亩放3-5厘米的夏花鱼种1000-1300尾。在有鱼坑、鱼凼的稻田内养殖,可亩放3-5厘米的夏花鱼种1500-2000尾,但最多不超过2500尾/亩,亩设计产量在40公斤左右。

2、养成鱼 改造后的高产养鱼稻田,亩放养8-15厘米的隔年鱼种500-800尾,最多不超过1000尾。或放养规格为50克左右的鱼种150尾左右,另搭配夏花鱼种500-800尾。亩设计产量在50公斤左右,但最多不超过200公斤。 3、放养比例及模式 以养鱼种为主的稻田可实行单一种类的放养。

放养夏花和隔年鱼种而培育大规格鱼种的稻田,一般实行混养。以草鱼、罗非鱼、鲤鱼为主养鱼类时,主养种类的放养尾数应占90%左右,其他鱼类搭配放养10%左右。如放养夏花鱼种培育鱼种的,可参照下列放养模式:以鲤鱼为主,鲤鱼占70%,草鱼和鲫鱼占30%;肥田养鱼,鲤鱼占60-70%,草鱼和鲫鱼占10-20%,鲢、鳙鱼占20%;水草多的稻田,草鱼占30-40%,鲤鱼占50-60%,鲫鱼占10%。

第六节 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一、鱼病的原因

鱼病的原因有十二,一是鱼体虚弱,二是生长环境不良,三是引用未消毒过滤的水源,四是引用工业有害废水,五是池塘底泥过厚,酸碱度不适,六是水温不适,七是水中缺氧,八是放养不当,九是喂养不当,十施肥不当,十一是操作不当,十二是操作工具未消毒。

二、鱼病的检查

鱼生活在水中,鱼类的疾病种类很多,出现的症状也各不相同,医治难度较大,所以应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下面把日常肉眼观察鱼病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第6页

淡水养殖论文之----------------

稻田养鱼

1、田边观察 发病的鱼,在早上田边观察时发现离鱼群在田埂边,浮在水面静止或缓游、狂游、圈游;体色与正常鱼不同,有的体表是灰黄色,有的体色发白,或部份体色发白,有的体色变黑;在天气正常的情况下,食欲减退。这些都是异常情况跟鱼病有关,应引起注意。

2、取样检查 发现病鱼或死鱼时,要先捞起2-3尾病鱼,最好是刚死未腐烂的鱼进行检查,共主要检查方法是:

体色与体表:

病鱼的颜色一般不正常,色素增加、浓发乌、光泽减退、暗淡、有的鱼体出现斑点、化脓或局部溃疡,有的鳞片脱落、体表充血、发炎、呈红色块状。 鳍条:病鱼的鳍条一般组织腐烂,刺条互相分开,呈现软骨外露或折断,有的烂去一段参差不齐。

肌肉:正常鱼的肌肉有色泽和弹性。有寄生虫时,肌肉可发现的点囊状物或其它溃疡,肌肉颜色与正常鱼不一样,体瘦萎缩。

鳃:正常鱼的鳃是鲜红色,鳃丝软骨间布满毛细血管。病鱼鳃有的鳃盖呈透明洞状,内部鳃组织腐烂带泥,或粘液过多,软骨外露,是常见的烂鳃病就是这类症状。

内脏:鱼体内部组织器官,尤其肠道是各种寄生物的活动场所。检查肠管时,先把肠管周围的粘膜、脂肪等组织去掉,然后剖开观察,若有病原体侵入,可以发现溃疡、肠壁发炎、充血、出血和发紫、肛门红肿现象,有的在肠壁中可发现的丝状胞囊或挂着大型白色带状,条状的寄生虫。

三、常见病防治 细菌性肠炎病

危害对象: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偶尔也危害鳙鱼和鲤鱼,一龄鱼最易感染,死亡率高。

发病季节:发病季节为4-9月,尤以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为甚。常与烂鳃病、赤皮病并发。

主要症状:腹部膨大显红斑,肛门红肿,有黄红色粘液流出,部分或全部肠呈鲜红或紫红,肠内无食物,肠管无弹性。

病因:饵料腐烂变质、不清洁、有毒、有细菌。 预防方法:

第7页

淡水养殖论文之----------------

稻田养鱼

1、水体消毒,彻底清塘消毒杀菌,保持水体清洁。①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15~25千克化水全池泼洒,可用含氯量为30%的粉状漂白粉化水,每立方米用药1克。②发病季节,每隔半月用上法水体消毒一次。

2、食场消毒:发病季节用25克漂白粉化水在食场周围泼洒。每10-15天泼洒一次或食场挂篓。

3、饵料消毒:饵料投喂需定点、定时、定质、定时。饵料要清洁新鲜,不喂腐烂变质食物。发病季节用大蒜或洋葱捣烂调面粉拌草料喂鱼,每50千克鱼用大蒜250-500克。

4、工具消毒:将养鱼用具用太阳晒或用石灰水、漂白粉水浸泡,杀死传染病原体。

第七节、养鱼稻田的管理

一、养鱼稻作的关系

由于各地的气候、水稻种植与养鱼方式不同,养鱼与稻作的关系也不相同。现分而述之。

(一)单季稻田养鱼 单季稻是指一年只种植一季水稻。单季稻稻田只要水源充足,水质和底质条件适宜的均可进行养鱼。既可养鱼种,也可养成鱼。

单季稻稻田大多为一年两熟田,种一季稻,再种植小麦、蔬菜等其他作物一季。利用这种田块养鱼,可在旱地作物收割后整田,开鱼沟、鱼凼、鱼坑,在植稻的同时可兼养鱼。一般养鱼时间为每年的6-11月份。

(二)双季稻田养鱼 这种方式是指在一年种植两季稻的田块兼作养鱼。水稻年种植两次,而养鱼多为一个周期,养鱼的时间较长,养殖产量也较高。

(三)稻鱼轮作 此种方式是指每年内种一季稻,养一季鱼,两者分开作业。水稻的种植和养鱼先后次序不定。一般的做法是待水稻收割后蓄水养鱼,且多利用低洼稻田。

(四)深水田养鱼 这种方式多适用于近河、近湖的低洼易涝稻田。这种田的养鱼效果不亚于专用养鱼池塘。技术的关键是田埂要特别加高、加厚,以防止鱼的逃逸。水稻的品种也最好选择抗涝品种。

二、稻田养鱼的管理

(一)稻田养鱼的放鱼时间 这个问题,前面已叙述过。此处不再提一下总体原则,即放鱼的时间一般应在不影响禾苗生长的情况下尽早放养,以延长鱼的生长时间,取得较高产量。通常早稻放养鱼苗或夏花可在整田或插秧后立即放养;因此时鱼体小,活动能力差,不致造成浮秧。如果放养10厘米以上的鱼种,则需待秧苗返青后放鱼,以免鱼的游动而造成浮秧。晚稻田养鱼,可在耙田后就投放鱼苗。

(二)注意水温 苗种放养时要特别注意稻田内的水温,即运输鱼苗、鱼种的水温与稻田的水温温差不能超过3℃。若难以满足此要求,应在放养前一段时间,向运鱼器具中慢慢加入稻田水,将温差调节到两者接近后,再缓缓将鱼苗(种)放入鱼凼中。

(三)稻田水的管理 插秧后20天内,水深只要4厘米即可,让稻在浅水条件下尽早返青和分蘖。此时,因为鱼苗较小,4厘米的水深条件下也能良好生 第8页

淡水养殖论文之----------------

稻田养鱼

长。20天后,应将水加深到10厘米左右,这样既可满足渐渐长大的鱼的活动及生长需要,也能有效控制水稻的无效分蘖。晚稻田养鱼,因水稻插秧时水温较高,应加深田水,以免因水温过高而引起死鱼。此外,加深田水,对鱼的生长也有利。

(四)双季稻的转田 双季稻养鱼时,在早稻收割后至晚稻插秧前的一段时间内,往往因犁田耙田会造成鱼的死亡。因此,必须做好转田工作。

转田的做法有多种,但经验表明,最好的做法是在田内用临时的小田埂将稻田分成两部分,一半田种早熟稻,另一半田种晚熟稻。这样,早早熟稻收割前,将小田埂打开几个缺口,让鱼游到晚熟稻那边;而收晚熟稻前再将鱼引到另一边。此外,也可利用喷施农药使鱼趋避一边,因为早熟稻与晚熟稻的病虫害也不相同,喷施农药的时间也有差异。

为充分发挥鱼凼在转田中的作用,应在早熟稻收割前缓慢放水,让鱼沿沟游到鱼凼内,加高鱼凼四周的小埂后引入清新的水,待犁田、耙田后,再将鱼放出鱼凼。

(五)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主要是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巡田,以免稻田埂的崩漏、塌陷以及拦鱼设施的损坏而逃鱼。此外,发现敌害及疾病也应及时采取措施。

2、注意保持水位,以防鱼被干晒而死。一般应保持水深为6-15厘米。 3、注意水温的测定。夏季水温较高,在水温接近35℃时,应立即加注新邵县畜牧水产局,加深水位或换水降温,并在鱼凼上搭设遮荫棚,遮光降温,以免水温过高而死鱼。

4、适当投饵和施肥。稻田内的天然饵料生物有限,为加速鱼的生长,应补投一些人工饲料,如麸皮、米糠、豆饼或颗粒饲料、浮萍、青草等,并注意施肥肥水,繁殖饵料生物。特别是水温较高的季节,鱼的生长较快,对营养的需要量大,摄食旺盛,应尽量满足鱼类生长的营养需要。投饵时,应以鱼凼为主要投饵场所,每天投喂两次,上午的8-9时和下午的3-4时各一次。

施肥主要在鱼类快速生长季节,以有机肥为主,每隔10-15天一次,施肥量大约为池塘用量的1/4-1/3。最好不施绿肥。

第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