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的结构是:半(独体结构)两(独体结构)。
半两的结构是:半(独体结构)两(独体结构)。 注音是:ㄅㄢˋㄌ一ㄤˇ。 拼音是:bàn liǎng。 繁体是:半兩。
关于半两的词语
八两半斤 半斤八两
半两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古代钱币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半两钱为全国统一的铸币。每枚重量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汉初所铸的钱,重量虽陆续减轻,仍称半两。半两[bànliǎng]⒈古代钱币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半两钱为全国统一的铸币。每枚重量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汉初所铸的钱,重量虽陆续减轻,仍称半两。
二、引证解释
⒈古代钱币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半两钱为全国统一的铸币。每枚重量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汉初所铸的钱,重量虽陆续减轻,仍称半两。引《史记·平準书》:“至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銖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汉书·食货志下》:“今半两钱法重四銖。”颜师古注引郑氏曰:“其文为半两,实重四銖也。”唐李商隐《为同州张评事谢辟并聘钱启》之二:“潜(张潜)啟,钱若干,伏蒙仁恩,赐备行李,重非半两,轻异五銖。”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三:“今世有一样古钱,其文曰半两,无轮廓。医方中用以为药,考之《史记》,乃汉文帝时钱也。”
三、网络解释
半两战秦及汉初铜币名。铜铸,圆形方孔,小样钱径一般为2.5-2.77厘米,重12铢(我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2.5-3.35克。大样为3.12-3.72厘米,重量在7g-14g左右,重量达14g以上者比较稀有。半两钱个别有外郭,背平素,面文“半两”二字。存世有战国半两、秦半两、汉半两三种。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规定以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这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综合释义:古代钱币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半两钱为全国统一的铸币。每枚重量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汉初所铸的钱,重量虽陆续减轻,仍称半两。《史记·平準书》:“至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銖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汉书·食货志下》:“今半两钱法重四銖。”颜师古注引郑氏曰:“其文为半两,实重四銖也。”唐李商隐《为同州张评事谢辟并聘钱启》之二:“潜(张潜)啟,钱若干,伏蒙仁恩,赐备行李,重非半两,轻异五銖。”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三:“今世有一样古钱,其文曰半两,无轮廓。医方中用以为药,考之《史记》,乃汉文帝时钱也。”半两[bànliǎng]古代钱币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半两钱为全国统一的铸币。每枚重量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初所铸的钱,重量虽陆续减轻,仍称半两。汉语大词典:古代钱币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半两钱为全国统一的铸币。每枚重量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汉初所铸的钱,重量虽陆续减轻,仍称半两。《史记·平准书》:“至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汉书·食货志下》:“今半两钱法重四铢。”颜师古注引郑氏曰:“其文为半两,实重四铢也。”唐李商隐《为同州张评事谢辟并聘钱启》之二:“潜(张潜)启,钱若干,伏蒙仁恩,赐备行李,重非半两,轻异五铢。”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三:“今世有一样古钱,其文曰半两,无轮廓。医方中用以为药,考之《史记》,乃汉文帝时钱也。”其他释义:1.古代钱币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半两钱为全国统一的铸币。每枚重量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汉初所铸的钱,重量虽陆续减轻,仍称半两。
关于半两的造句
1、用黄蘖半两,马齿苋一两,共研为末敷涂。
2、陆老爷子微微怔忪了半晌,摇摇头叹了口气,端起杯子一杯半两的老酒就下了肚。
3、用麦冬一两、黄连半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4、在接到记者传真过去的“半两”银币图文介绍后,现居住于云南的全国著名古民族研究专家侯岭庆先生,对银币铸文为“哥巴文”的说法表示赞同。
5、主队欧冠两战未尝一胜,澳盘主让球半两球中水。
关于半两的成语
半推半就 半死半生 半文半白 半上半下 半斤八两 半吐半露 半半路路 半信半疑 半新半旧 半饥半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